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本文主要是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上寻找有机结合的切入点,探讨了几种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040-01
小學语文课堂是学习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渗透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文化传统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日常的熏陶和消化吸收,让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转化为爱国、爱民族的积极因素。
一、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形意进行渗透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鲜明表意特点的文字。在汉字中就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色彩。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学习领会的过程,在掌握汉字写法的过程中,往往更能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体会。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常用汉字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对汉字来源、汉字结构和含义的教课。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写字时,可以对汉字、山、石、目、牛、羊、马、水等象形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利用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古代汉字是如何演化为现代字的结构。再对比不同时代汉字的结构,让学生能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对汉字结构、形意的影响,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写字课的教学。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字课上,学生通过学习楷体、隶书、篆书等书法的书写,也会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每个字的语言形意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掌握。
二、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境特点进行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历史上的道家、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形成的文化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也被称为华夏文化。华夏文化具有其特有的华夏民族的文化意境。所以在小学语言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来学校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望洞庭》一诗中,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两相和把秋日的湖光山水都写活了,老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对秋日的想象,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境。在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中,湖面平静波光粼粼的镜像,被诗人用“镜未磨”来代表就变得非常好理解,也让湖面的形态具有了新的灵性。在结尾的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表现的是远远的君山和湖水相互映照的景象,这正是千里洞庭湖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
三、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优势进行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文化启蒙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很多篇目里都渗透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比如在三年级学习的王安石的七绝《元日》,就是一首描述人们欢乐过春节的诗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文字知识,还要对诗词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会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春节这个节日从古到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现代的春季和古代的春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可以讲解古代人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不同区域的民族过春节有哪些不同,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查阅相关的知识,掌握中华古老文化的特点。比如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说古代千家万户都会在正月喜迎新一年旭日时,张贴新的门神,除去去年贴上的旧桃符。这其中“桃符”就非常有文化渊源。现代的“春联”就是从过去的“桃符”演变而来。学生们通过这些故事性的讲述,将增加学习兴趣,也会对这个知识点记得更为牢固。
四、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进行渗透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民族文化的智慧。应该要关心当代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而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就来自于很多千百年传承的文学经典作品。对这些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诵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心灵的重要方式。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列出了需要阅读、诵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篇目,这些都有应该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不能因为考试不考这些内容,就不作为教学的内容。而是要通过组织学生诵读这些内容,来让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比如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组织学生来诵读《弟子规》,教师同讲解其中的内容,避免让学生觉得读而不知道意义。还可以收集一些图文资料,让学生诵读之前就学习,从而更加愿意诵读经典。诵读《孝经》《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经典篇目,都将帮助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040-01
小學语文课堂是学习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渗透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文化传统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日常的熏陶和消化吸收,让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转化为爱国、爱民族的积极因素。
一、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形意进行渗透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鲜明表意特点的文字。在汉字中就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色彩。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学习领会的过程,在掌握汉字写法的过程中,往往更能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体会。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常用汉字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对汉字来源、汉字结构和含义的教课。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写字时,可以对汉字、山、石、目、牛、羊、马、水等象形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利用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古代汉字是如何演化为现代字的结构。再对比不同时代汉字的结构,让学生能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对汉字结构、形意的影响,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写字课的教学。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字课上,学生通过学习楷体、隶书、篆书等书法的书写,也会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每个字的语言形意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掌握。
二、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境特点进行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历史上的道家、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形成的文化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也被称为华夏文化。华夏文化具有其特有的华夏民族的文化意境。所以在小学语言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来学校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望洞庭》一诗中,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两相和把秋日的湖光山水都写活了,老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对秋日的想象,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境。在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中,湖面平静波光粼粼的镜像,被诗人用“镜未磨”来代表就变得非常好理解,也让湖面的形态具有了新的灵性。在结尾的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表现的是远远的君山和湖水相互映照的景象,这正是千里洞庭湖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
三、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优势进行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文化启蒙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很多篇目里都渗透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比如在三年级学习的王安石的七绝《元日》,就是一首描述人们欢乐过春节的诗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文字知识,还要对诗词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会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春节这个节日从古到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现代的春季和古代的春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可以讲解古代人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不同区域的民族过春节有哪些不同,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查阅相关的知识,掌握中华古老文化的特点。比如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说古代千家万户都会在正月喜迎新一年旭日时,张贴新的门神,除去去年贴上的旧桃符。这其中“桃符”就非常有文化渊源。现代的“春联”就是从过去的“桃符”演变而来。学生们通过这些故事性的讲述,将增加学习兴趣,也会对这个知识点记得更为牢固。
四、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进行渗透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民族文化的智慧。应该要关心当代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而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就来自于很多千百年传承的文学经典作品。对这些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诵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心灵的重要方式。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列出了需要阅读、诵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篇目,这些都有应该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不能因为考试不考这些内容,就不作为教学的内容。而是要通过组织学生诵读这些内容,来让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比如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组织学生来诵读《弟子规》,教师同讲解其中的内容,避免让学生觉得读而不知道意义。还可以收集一些图文资料,让学生诵读之前就学习,从而更加愿意诵读经典。诵读《孝经》《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经典篇目,都将帮助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