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简述了在信息化条件下培养军队军需保障人员的重要性,对如何做好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军队军需保障人才培养进行了对策性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培养
军需信息化人才是军需专业的排头兵,是军需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加强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对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推进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需保障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信息化历史任务,准备人才,就要以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开拓思路,高层设计,积极研究和探索培养军需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构建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知识体系
军需信息化人才按不同岗位大致可分为指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虽然他们的职责分工不同,但其理论基础相同。总的来说,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应具备以下知识体系:一是应具备信息文化素养。军需信息化人才应具有军需信息化保障的观念,懂得军需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网络技术等。二是具备军需专业素养。军需信息化人才应懂得被装管理学、营养与食品学、给养管理学、农副业生产管理学、军需装备学、战时军需勤务学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军需信息化人才应懂得有关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辅助决策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硬件系统开发技能、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模与模拟仿真技术、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方面的知识。
二、理清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
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全新的建设思路。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应具有超前性。近年来,军需装备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军需保障方法、手段不断更新,使得军需信息化人才培养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超前培养、造就一大批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已刻不容缓。为此,要牢固树立“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拓宽视野,提高军需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壮大队伍,弥补军需信息化人才紧缺的局面。对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进行信息知识的超前培养,搞好知识储备,使他们能较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适应军需装备的发展、适应保障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三、拓宽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需信息化人才,不仅可以节约培训成本,还可以提高人才的质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社会趋利原则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思潮的影响,再加之军人待遇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增长,使得军队在与地方争夺优秀信息化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采用有效措施,如营造爱军尚武的氛围、采取相对优惠的政策、适当提高军人待遇以及出台关于吸纳地方优秀信息化人才的法律、规章等,引进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优秀大学生以及科技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后,充实到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中去。
院校培养。院校是培养军需信息化人才的“摇篮”和“重要基地”。一是适当加大培训员额。要针对部队军需信息化人才紧缺的现状,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军需信息化人才的生长步伐。二是科学设置教学内容。要本着“用什么,学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眼部队军需岗位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对传统军需学科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强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开设军需信息工程类学科,以满足军需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实践培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依靠实践培养是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途径。一是组织岗位练兵。要立足军需岗位的实际,以解诀军需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为目标,组织好各种演练和竞赛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同时要搞好经验总结、交流和传帮带工作,确保达到好的效果。二是注重个人自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自学内容。主要是与军需岗位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有“挤”和“钻”的精神,舍得花时间,善于动脑精,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确保学通、学透新知识。
四、完善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必须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完善储备机制。要搞好人才储备,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关键在于建立人才数据库。一是完善考评机制。要以不同军需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军需信息化人才使用规定为依据,细化不同军需岗位、不同级别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考评标准,建立以军需信息化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指标。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实践证明,调动官兵积极性的持久动力在于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为此,各级要摒弃“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只上不下”等陈旧思想,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氛围。对德才兼备的军需信息化人才,要大胆使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在评功评奖、晋职晋衔上给以倾斜;对有特殊贡献的,要根据“重激励”理论,在物质上给以重奖,以便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培养
军需信息化人才是军需专业的排头兵,是军需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加强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对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推进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需保障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信息化历史任务,准备人才,就要以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开拓思路,高层设计,积极研究和探索培养军需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构建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知识体系
军需信息化人才按不同岗位大致可分为指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虽然他们的职责分工不同,但其理论基础相同。总的来说,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应具备以下知识体系:一是应具备信息文化素养。军需信息化人才应具有军需信息化保障的观念,懂得军需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网络技术等。二是具备军需专业素养。军需信息化人才应懂得被装管理学、营养与食品学、给养管理学、农副业生产管理学、军需装备学、战时军需勤务学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军需信息化人才应懂得有关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辅助决策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硬件系统开发技能、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模与模拟仿真技术、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方面的知识。
二、理清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
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全新的建设思路。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应具有超前性。近年来,军需装备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军需保障方法、手段不断更新,使得军需信息化人才培养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超前培养、造就一大批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已刻不容缓。为此,要牢固树立“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拓宽视野,提高军需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壮大队伍,弥补军需信息化人才紧缺的局面。对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进行信息知识的超前培养,搞好知识储备,使他们能较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适应军需装备的发展、适应保障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三、拓宽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需信息化人才,不仅可以节约培训成本,还可以提高人才的质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社会趋利原则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思潮的影响,再加之军人待遇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增长,使得军队在与地方争夺优秀信息化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采用有效措施,如营造爱军尚武的氛围、采取相对优惠的政策、适当提高军人待遇以及出台关于吸纳地方优秀信息化人才的法律、规章等,引进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优秀大学生以及科技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后,充实到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中去。
院校培养。院校是培养军需信息化人才的“摇篮”和“重要基地”。一是适当加大培训员额。要针对部队军需信息化人才紧缺的现状,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军需信息化人才的生长步伐。二是科学设置教学内容。要本着“用什么,学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眼部队军需岗位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对传统军需学科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强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开设军需信息工程类学科,以满足军需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实践培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依靠实践培养是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途径。一是组织岗位练兵。要立足军需岗位的实际,以解诀军需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为目标,组织好各种演练和竞赛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同时要搞好经验总结、交流和传帮带工作,确保达到好的效果。二是注重个人自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自学内容。主要是与军需岗位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有“挤”和“钻”的精神,舍得花时间,善于动脑精,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确保学通、学透新知识。
四、完善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必须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完善储备机制。要搞好人才储备,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关键在于建立人才数据库。一是完善考评机制。要以不同军需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军需信息化人才使用规定为依据,细化不同军需岗位、不同级别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考评标准,建立以军需信息化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指标。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实践证明,调动官兵积极性的持久动力在于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为此,各级要摒弃“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只上不下”等陈旧思想,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氛围。对德才兼备的军需信息化人才,要大胆使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在评功评奖、晋职晋衔上给以倾斜;对有特殊贡献的,要根据“重激励”理论,在物质上给以重奖,以便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