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教师应该加以尊重珍视,呵护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帮助、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 独特体验 感受 理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有的超出教师原先设计的阅读目的要求,进入更高的境地;有的与教师原先设计的阅读目的要求相悖,匪夷所思。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教师应该怎么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标准》中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珍视”二字,及其鲜明地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有的态度,也强调了这种态度的分量。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充分认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学生阅读实践之必然。学生与学生之间,因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情感态度等,对同一作品的认识是会有差异的,同样的内容一个班的学生阅读绝对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使有相同的,在深度、广度、角度上也会有所不同。文学欣赏理论有“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很能说明这样的问题。如教学《王冕学画》,看到课文中描写荷叶的段落,学生有的会想到香芋的叶子,有的会想到天鹅芋的叶子,有的会想到某幅具体的画中画的荷叶,有的会想到某池塘看到的真实的荷叶,这些联想虽然都突出了这些叶子一个共同的特点:“叶子大、绿、成伞状”,但其颜色、朝向、舒展等在学生的脑海中绝对不会相同,学生要这么想,谁也不可能把他们的想法统一成一样的想法。既然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必然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强求一样。过去有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一旦课堂上出现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便认为是胡思乱想,是调皮捣蛋,是故意与教师作对,然后讽刺斥责一番或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样,扼杀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许多真知灼见,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既然会出现“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一定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难以回答或者根本不能回答的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教师要正确对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死撑面子吱唔其词,或是以为是学生故意刁难而恼羞成怒,最好的方法是放下架子,虚心地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依据现代教育教师即新课程理念,变课程的预定性,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如一个教师教完《称象》一课后,对曹冲称象的方法大加赞扬,有个学生突然说曹冲的办法太笨了。教师觉得这个学生讲的不无道理,于是以虚心的态度问:“你一定想到了比这方便得多的办法。”于是这个学生讲出了一种,教师给予了肯定,教师又问全班同学,全班同学思维一下就放开了。说出了十多种方法。这个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联想联翩、激情涌动,阅读效果自然显现。
3.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科学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最重要的做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给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赞美,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如风靡美国的“费氏创造力教学原则”第一条就是“支持并鼓励学生不平凡的回答。”这一原则它紧紧抓住了中小学生“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特点,当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暂缓判断,给予支持和鼓励,不但会增强这个学生的反应,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学生,使他们乐于表达,进而造成热烈的讨论的气氛。人们常说信心和勇气是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奠基石,笔者认为教师的鼓励和赞美就是铺设这奠基石的最为能动的力量,也是催生禾苗生长的及时雨。
学生的心灵是需要保护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保护学生的心灵。有时一句得体的鼓励或赞美的语言会让学生受用终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保护学生的幼小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同样,在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应成为每个教师常记不懈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民族中心小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独特体验 感受 理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有的超出教师原先设计的阅读目的要求,进入更高的境地;有的与教师原先设计的阅读目的要求相悖,匪夷所思。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教师应该怎么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标准》中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珍视”二字,及其鲜明地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有的态度,也强调了这种态度的分量。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充分认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学生阅读实践之必然。学生与学生之间,因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情感态度等,对同一作品的认识是会有差异的,同样的内容一个班的学生阅读绝对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使有相同的,在深度、广度、角度上也会有所不同。文学欣赏理论有“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很能说明这样的问题。如教学《王冕学画》,看到课文中描写荷叶的段落,学生有的会想到香芋的叶子,有的会想到天鹅芋的叶子,有的会想到某幅具体的画中画的荷叶,有的会想到某池塘看到的真实的荷叶,这些联想虽然都突出了这些叶子一个共同的特点:“叶子大、绿、成伞状”,但其颜色、朝向、舒展等在学生的脑海中绝对不会相同,学生要这么想,谁也不可能把他们的想法统一成一样的想法。既然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必然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强求一样。过去有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一旦课堂上出现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便认为是胡思乱想,是调皮捣蛋,是故意与教师作对,然后讽刺斥责一番或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样,扼杀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许多真知灼见,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既然会出现“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一定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难以回答或者根本不能回答的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教师要正确对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死撑面子吱唔其词,或是以为是学生故意刁难而恼羞成怒,最好的方法是放下架子,虚心地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依据现代教育教师即新课程理念,变课程的预定性,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如一个教师教完《称象》一课后,对曹冲称象的方法大加赞扬,有个学生突然说曹冲的办法太笨了。教师觉得这个学生讲的不无道理,于是以虚心的态度问:“你一定想到了比这方便得多的办法。”于是这个学生讲出了一种,教师给予了肯定,教师又问全班同学,全班同学思维一下就放开了。说出了十多种方法。这个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联想联翩、激情涌动,阅读效果自然显现。
3.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科学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最重要的做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给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赞美,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如风靡美国的“费氏创造力教学原则”第一条就是“支持并鼓励学生不平凡的回答。”这一原则它紧紧抓住了中小学生“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特点,当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暂缓判断,给予支持和鼓励,不但会增强这个学生的反应,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学生,使他们乐于表达,进而造成热烈的讨论的气氛。人们常说信心和勇气是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奠基石,笔者认为教师的鼓励和赞美就是铺设这奠基石的最为能动的力量,也是催生禾苗生长的及时雨。
学生的心灵是需要保护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保护学生的心灵。有时一句得体的鼓励或赞美的语言会让学生受用终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保护学生的幼小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同样,在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应成为每个教师常记不懈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民族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