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2007年全球手机市场,iPhone无疑独占鳌头。在这个手机辈出、数码产品漫天飞舞的时代,只有iPhone配得上传奇两个字。
上市之前,iPhone已经名贯全球,上市之后,iPhone不仅6天就售出100万部,创造一个标准的奇迹,此后销量仍节节攀升,上市半年,销量高达400万部。
面对这样的传奇,乐翻的除了苹果,也许还有商学院的老师们,他们又增添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经典营销案例。
招牌设计
相信在iPhone面前,任意一款其他手机都会相形见绌,恐怕只有iPhone能让人们一眼便爱不释手。
iPhone的机身简洁大方,以黑色为主调,光华圆润,充满质感,彰显尊贵。机身厚度仅11.6毫米,与人类的手指接近。
最奇妙的是,iPhone的周身几乎找不到任何按钮,也没有一般手机必备的拨号键。正面是一块3.5英寸1600万色,分辨率达到320×480像素的超大触摸宽屏,屏幕下方仅能找到一个触控按键。机身背面除了一个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和苹果的经典标志,再无其他。
当屏幕亮起来时,在黑色机身衬托下,图像华丽出众,可与索尼著名的多媒体掌上游戏机PSP相媲美,无论是看影像还是玩游戏,都能给玩家带来另类体验。
除了靓丽的外表,iPhone还是一款功能十分强大的智能手机。它采用苹果MacOSX操作系统,可以从iTune上下载最新的电影和电视剧随时观赏,最新的杂志电子版在地铁阅读,还可以配合WIFI无线技术无线上网。
iPhone在软件上还集成了Widget桌面工具,包括Google搜索、天气预报、日程安排、游戏……这一切更像是在使用一部超迷你笔记本电脑。
用户要实现以上强大功能,只需手指轻轻触摸,而不必按一个按钮,这是iPhone带给用户的另一个奇妙体验。秘密就在它的触摸屏和软件上。iPhone的触摸屏暗含了3项创新感应技术,再配以不同功能的软件,用户只用手指就可以方便地拨号、输入文字和图片的切换等等。
总而言之,iPhone带给用户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完全颠覆了传统手机的概念。
“饥饿”营销
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古往今来唤起了多少人对琵琶女的美好想象,堪称绝句,苹果公司的营销堪称异曲同工。从宣布进军手机市场,到为iPhone造势,再到后来精确的控制市场供应,苹果一直将消费者的胃口吊得足足的。
自2005年苹果决定进军手机制造开始,有关苹果手机的一切就被神秘地隐藏起来,所有有关iPhone的细节被苹果公司保密了30个月。人们只能从互联网上不时地看到苹果手机的概念图,以及一些关于苹果手机的功能介绍。这些消息让消费者对iPhone充满好奇和想象,而苹果公司则对此类消息一概不置可否,这更增加了iPhone的神秘感。
这些概念图和功能的发布,不仅创造期待,营造神秘感,还能够得到各方的反馈意见,有助于公司优化设计方案,并推算最佳上市时机。
同时,关注者不自觉地传播了这些市场信息,使得iPhone还未上市,便早已名扬四方。
直到2007年1月iPhone的发布会,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iPhone的功能和外形。6周之后,iPhone的广告片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出现,但是仍没有透露任何产品细节。
真正意义上的宣传,是在产品上市前数周内才展开的一些较为广泛的大规模营销活动。所有的猜测、想象、好奇都化为狂热的激情并在iPhone上市之时集中爆发,热卖早已在苹果意料之中。
这里其实有一个倒计时营销,你可以查一下,或者看一下我写过的封面哈里·波特第三篇文章。
尽管销量节节攀升,苹果公司却非常冷静,仍继续推行“饥饿”营销。不管市场对iPhone的呼声有多高,苹果公司始终坚持通过与运营商签订排他性合作协议、分享运营商收入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开拓市场。至今,iPhone仅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正式销售。
当然,“饥饿”营销也遭到很多质疑,因为市场太饥饿,在一些无法购买到iPhone的国家滋生了很多灰色销售渠道。据美国《商业周刊》今年2月做的一次“iPhone黑市的内幕调查”:已有高达百万部的iPhone手机经破解后流入市场,一张全球性的网络正在迅速扩张,甚至延伸到法属玻利尼西亚和阿富汗。而在中国,有40万部解锁版的iPhone手机在中国移动的网络中运行,“饥饿”营销的威力可见一斑。
然而,苹果公司的“饥饿”营销似乎并没有停止的意思,旧版iPhone还在热卖,今年3月份又有消息放出,称苹果公司今年将推出3G版本iPhone,新一轮的有关3G版本iPhone的热议又将全面展开。
粉丝助威
2007年6月29日凌晨,作为苹果的众多粉丝之一,费城市长斯特里特在苹果一家旗舰店门口排15个小时的队买iPhone。
也是在这一天,全球的苹果粉丝为iPhone手机而疯狂。iPhone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做广告,但是,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iPhone。这就是粉丝团的力量。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开发出了包括iPod与iPhone在内的i系列,继承了iMac的设计风格,不仅功能强大,更重要的是其拥有近乎完美的设计,i系列产品因此受到一批“粉丝”的热捧。
在苹果的粉丝眼里,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Mac,已经超越了数字产品本身,成为带有某种文化含义的艺术品,甚至成为一种图腾,他们无不以拥有这些产品,置身于这一文化阶层为傲。
如今,苹果的粉丝团已经遍布全球。用苹果的iPod听音乐,用苹果的iPhone打电话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苹果”时尚数码生活。
在中国,苹果的忠实拥趸自称为“苹民”,而iMac在全球的狂热分子则被称作“麦客”。苹果公司正是借助粉丝们的激情和狂热,将忠实粉丝对其新产品的资料的强烈需求,变成iPhone营销活动的绝佳催化剂。
营销变得非常简单。苹果所要做的就是在互联网上不时地透露一些有关iPhone的消息,但又是模棱两可的。强烈的求知欲促使iPhone的粉丝“蜂拥”访问AppleInsider、The Unofficial Apple Weblog、MacRumors.com等与苹果相关的非官方博客网站,希望能够搜寻到与苹果和iPhone相关的信息。而苹果公司就在半推半就中拿捏面市时机与营销力度。
最终,在品牌、设计、功能、倒计时营销的多重作用下,奇迹发生了。iPhone不仅6天销售100万部,还被大量携带到美国以外的市场,连全世界的黑客都开始疯狂地破解iPhone系统。
然而,对于苹果公司而言,“饥饿”营销虽然兴旺了海内外市场,但也给这种商业模式当头一击。如果苹果不加紧开拓海外市场,将面临走私和复制的双重压力。
因为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与iPhone手机外观和功能不相上下的“my phone”手机,售价仅在一千元左右。今年早些时候,苹果与中国移动进行过谈判,但中国移动拒绝了苹果提出的分成模式。看来苹果要想抓住中国这个大市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分成模式。
今年3月初,苹果首席运营官Tim Cook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2008年,我们将要进入亚洲市场,中国和印度市场都是我们关注的地方。”4月,又有报道称,苹果在中国已经增添直营模式,同时还宣布搭乘百思买,这对中国的“苹民”和“麦客”们来说无疑是个喜讯,但对中国的手机厂商而言,恐怕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