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24日下午,吉林省通化市通钢集团发生一起震惊中国企业界的命案:刚获任命的通钢集团总经理陈国君被打致死。
悲剧源于一场企业重组。
早在2005年10月,在吉林省政府促和下,大型钢铁投资公司建龙集团与吉林省唯一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通钢集团联姻,噱头是“为国有企业引入民营机制”。
之后,建龙集团将资本注入通钢,占约40%股份,并实施管理层换血,从集团经理到财务主管,均由建龙派驻。
建龙入主通钢之后,通钢集团30年工龄以上的老员工全部下岗,职工们怨声载道,技术人员也开始大量流失。
之后两年,建龙集团进一步强化成本控制和利润管理,但仍难以扼制通钢的持续亏损。
2009年3月,建龙集团在扭亏无望之后宣布放弃,从通钢撤资。
而就在建龙集团退出通钢之后,亏损开始逐月减少,并在6月实现盈利近7000万元,使本已结束的重组再生波澜:吉林省国资委宣布,继续请建龙集团重组通钢,并由参股改为控股。
2009年7月24日,通钢职工停产罢工表示抗议,新任命的通钢总经理成为劳资斗争的牺牲品。
事件发生后,吉林省国资委紧急宣布建龙钢铁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通钢集团与建龙集团的联姻以生命的代价告终。
《中华工商时报》国企改制是大势所趋,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政府、企业、职工三者之间应该积极配合,形成良性互动。
财讯网这次的通钢事件暴露出的是中国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中的体制缺陷,即政府主导、非市场化的“拉郎配”,难以跨越所有制障碍,也容易滋生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阴谋。
通钢某职工家属在通化,很多家庭一家几代都靠通钢上班养活的,建龙集团一下子让人全部下岗,工人是肯定不会服气的。
《燕赵晚报》建龙的并购模式是当下“国退民进”中民企收购国企的典型缩影,民企并购国企也许会为国企注入新的活力,但并购后的民企过分注重资方得利,仅维护股东权益,忽视企业员工利益,也是不争之事实。这次的通钢事件,不仅是企业和社会的悲剧,更是底层话语权集体沦丧的悲剧。
中国青年网地方政府只能负责安排相亲,至于两家能否把日子过好,“婚后”在情感上和运营模式上能否水乳交融,恐怕无暇顾及,能兼顾国有资产不大量流失就很难得了。
《竞争力》要讨论建龙集团和吉林国资委,以及工人的对错,首先要讨论一个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第一要务是什么?作为一个生产普通商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公益性质的企业,答案当然是生存。弄清这个前提,建龙、国资委和工人三方的对与错也就一清二楚了。建龙有虐企之嫌,国资委甩包袱心切,工人护短过度。
张志祥:实业资本推手
张志祥是河北省遵化市遵化镇人,发家于钢材贸易,毕业初曾在浙江嘉兴供销社工作5年,尔后开始从事钢材倒卖。1999年,张志祥正式涉足钢铁生产,租赁经营唐山遵化钢铁厂,2000年3月买断该厂,并更名为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也就是建龙集团的前身。
建龙集团创建于1999年,张志祥以钢铁业整合为主线,十年来南征北购,并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集团如今拥有控股子公司17家,总资产319.81亿元,企业遍布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北京、湖北、四川等省市,业务涉及资源、钢铁、造船等。
建龙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3.5亿元入股唐山建龙,占30%股权,使张志祥实力大增,在唐山、承德、宽城等接连并购多家亏损的钢铁企业,经过改制,成为当地企业龙头。
2001年4月,建龙集团以9784.29万元收购负债3.53亿元的明钢全部资产并对其进行重组。两年后,明钢实现100万吨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成为建龙集团的经典之战。
从唐山建龙到承德建龙,从吉林建龙到黑龙江建龙,张志祥的钢铁业规模一步步扩大。
但张志祥也并未一路平坦。2004年,他遭遇第一大挫折,宁波建龙成为国家重点查处的违规钢铁项目。
此次重组通钢集团的一波三折与最终失败,更让他形象与事业双双受损。
悲剧源于一场企业重组。
早在2005年10月,在吉林省政府促和下,大型钢铁投资公司建龙集团与吉林省唯一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通钢集团联姻,噱头是“为国有企业引入民营机制”。
之后,建龙集团将资本注入通钢,占约40%股份,并实施管理层换血,从集团经理到财务主管,均由建龙派驻。
建龙入主通钢之后,通钢集团30年工龄以上的老员工全部下岗,职工们怨声载道,技术人员也开始大量流失。
之后两年,建龙集团进一步强化成本控制和利润管理,但仍难以扼制通钢的持续亏损。
2009年3月,建龙集团在扭亏无望之后宣布放弃,从通钢撤资。
而就在建龙集团退出通钢之后,亏损开始逐月减少,并在6月实现盈利近7000万元,使本已结束的重组再生波澜:吉林省国资委宣布,继续请建龙集团重组通钢,并由参股改为控股。
2009年7月24日,通钢职工停产罢工表示抗议,新任命的通钢总经理成为劳资斗争的牺牲品。
事件发生后,吉林省国资委紧急宣布建龙钢铁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通钢集团与建龙集团的联姻以生命的代价告终。
《中华工商时报》国企改制是大势所趋,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政府、企业、职工三者之间应该积极配合,形成良性互动。
财讯网这次的通钢事件暴露出的是中国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中的体制缺陷,即政府主导、非市场化的“拉郎配”,难以跨越所有制障碍,也容易滋生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阴谋。
通钢某职工家属在通化,很多家庭一家几代都靠通钢上班养活的,建龙集团一下子让人全部下岗,工人是肯定不会服气的。
《燕赵晚报》建龙的并购模式是当下“国退民进”中民企收购国企的典型缩影,民企并购国企也许会为国企注入新的活力,但并购后的民企过分注重资方得利,仅维护股东权益,忽视企业员工利益,也是不争之事实。这次的通钢事件,不仅是企业和社会的悲剧,更是底层话语权集体沦丧的悲剧。
中国青年网地方政府只能负责安排相亲,至于两家能否把日子过好,“婚后”在情感上和运营模式上能否水乳交融,恐怕无暇顾及,能兼顾国有资产不大量流失就很难得了。
《竞争力》要讨论建龙集团和吉林国资委,以及工人的对错,首先要讨论一个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第一要务是什么?作为一个生产普通商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公益性质的企业,答案当然是生存。弄清这个前提,建龙、国资委和工人三方的对与错也就一清二楚了。建龙有虐企之嫌,国资委甩包袱心切,工人护短过度。
张志祥:实业资本推手
张志祥是河北省遵化市遵化镇人,发家于钢材贸易,毕业初曾在浙江嘉兴供销社工作5年,尔后开始从事钢材倒卖。1999年,张志祥正式涉足钢铁生产,租赁经营唐山遵化钢铁厂,2000年3月买断该厂,并更名为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也就是建龙集团的前身。
建龙集团创建于1999年,张志祥以钢铁业整合为主线,十年来南征北购,并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集团如今拥有控股子公司17家,总资产319.81亿元,企业遍布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北京、湖北、四川等省市,业务涉及资源、钢铁、造船等。
建龙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3.5亿元入股唐山建龙,占30%股权,使张志祥实力大增,在唐山、承德、宽城等接连并购多家亏损的钢铁企业,经过改制,成为当地企业龙头。
2001年4月,建龙集团以9784.29万元收购负债3.53亿元的明钢全部资产并对其进行重组。两年后,明钢实现100万吨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成为建龙集团的经典之战。
从唐山建龙到承德建龙,从吉林建龙到黑龙江建龙,张志祥的钢铁业规模一步步扩大。
但张志祥也并未一路平坦。2004年,他遭遇第一大挫折,宁波建龙成为国家重点查处的违规钢铁项目。
此次重组通钢集团的一波三折与最终失败,更让他形象与事业双双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