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007-1.5
德育是学校各育之首,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当今时代,面对小学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和内容对社会现实的不完全适应,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我们应该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小学学校德育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德育工作与社会现实脱节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传统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小学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传统德育的内容是通过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使得学校所传授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产生脱节,社会现实没有学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第二、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德育教育既需要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又需要赋予现代理念的新内涵,最终实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
(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个性
在德育方法上,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学们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通常把“禁止”、“制止”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的个性。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往往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的德育模式亟需改革
传统的学校德育,在途径上是以品德课的方式孤立地进行的,没有融入到教学的相关环节,德育也只是德育教师的任务,其他教职工德育意识不强,不能形成全员德育的氛围。在德育的方式上,往往是枯燥地灌输理论知识,同学们被动地接受德育理论知识,不能够引起强烈的道德情感,更不能自觉地将品德知识内化并进而形成自觉的品德行为,结果造成了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
二、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把德育放在小学教育的首位
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而德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而且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对各科教学提出德育要求,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如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能给同学们以做人的熏陶。老师的品格、态度、教育方式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要提高全体小学教职员工的素质,增强其德育意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二)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品德素质处于首要地位,起主导作用。当今时代,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
(三)形成德育的主导方向内容
面对新形势,必须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建立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同时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价值观念,以及全球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基本价值体系,在德育内容上突出主导方向,从而增强他们抵制大众传媒和网络及其他社会不良思想等的负面影响的免疫力。第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立足于实践和动,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引导同学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诚实、守信、关爱、尊重、平等、责任等基本价值观念。
(四)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道德评价是检验道德水平的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发现不足、提高质量。而不是选拔出“道德精英”。要改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绩效观念,注重对德育效果的评价、检阅。所以人们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能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现实中经常发生让我们感到瞠目结舌的事情,那些偷盗抢劫的不乏有一些优等生。要适当变革德育的知识化、数量化、学术化倾向。德育绩效的评判应该走向更加合理、务实。要变革对教师考核评判只重视德育学术成果的倾向,使德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避免纸上谈兵,把更多的着眼点放在对教师德育效果的实际考核上。
(五)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大队辅导员协助校长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六)各科课程中德育的渗透
当下,德育更多依靠的还是显性课程。因此,德育似乎就成了德育老师的职责。但国外,德育早已走向综合化的趋势。小学阶段的必修课有十门左右,而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如果将德育渗透于这些科目中,将会对小学德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德育内容的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的教育。但是仅仅凭借思品课,或者是一些爱国主义活动是很难把感情内化的。对道德的教育应该是存在于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比如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故事以及配影片的观赏。各科各有特点,抓住特点不仅能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早就应该打破德育教师管德育的现象,老师们也该踊跃担当起德育教师的角色,舍得“牺牲”时间,愿意花费精力在挖掘教学点中德育点上。
(七)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明确学校全体成员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能动性,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主要是调动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为了调动班主任育人的能动性,学校必须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标准。一方面最大程度的为班主任老师提供舒适而又宽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准则,在班主任考核中对争先创优的班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出色的班主任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总之,学校在德育管理中,要充分重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采用激励性原则,调动全体老师的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全体老师的聪明才智,同时运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以及关协的作用,让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参与,达成育人的共识,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邓达.道德责任教育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6]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
【作者简介】杜春英:女,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007-1.5
德育是学校各育之首,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当今时代,面对小学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和内容对社会现实的不完全适应,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我们应该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小学学校德育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德育工作与社会现实脱节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传统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小学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传统德育的内容是通过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使得学校所传授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产生脱节,社会现实没有学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第二、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德育教育既需要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又需要赋予现代理念的新内涵,最终实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
(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个性
在德育方法上,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学们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通常把“禁止”、“制止”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的个性。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往往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的德育模式亟需改革
传统的学校德育,在途径上是以品德课的方式孤立地进行的,没有融入到教学的相关环节,德育也只是德育教师的任务,其他教职工德育意识不强,不能形成全员德育的氛围。在德育的方式上,往往是枯燥地灌输理论知识,同学们被动地接受德育理论知识,不能够引起强烈的道德情感,更不能自觉地将品德知识内化并进而形成自觉的品德行为,结果造成了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
二、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把德育放在小学教育的首位
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而德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而且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对各科教学提出德育要求,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如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能给同学们以做人的熏陶。老师的品格、态度、教育方式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要提高全体小学教职员工的素质,增强其德育意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二)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品德素质处于首要地位,起主导作用。当今时代,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
(三)形成德育的主导方向内容
面对新形势,必须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建立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同时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价值观念,以及全球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基本价值体系,在德育内容上突出主导方向,从而增强他们抵制大众传媒和网络及其他社会不良思想等的负面影响的免疫力。第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立足于实践和动,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引导同学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诚实、守信、关爱、尊重、平等、责任等基本价值观念。
(四)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道德评价是检验道德水平的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发现不足、提高质量。而不是选拔出“道德精英”。要改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绩效观念,注重对德育效果的评价、检阅。所以人们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能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现实中经常发生让我们感到瞠目结舌的事情,那些偷盗抢劫的不乏有一些优等生。要适当变革德育的知识化、数量化、学术化倾向。德育绩效的评判应该走向更加合理、务实。要变革对教师考核评判只重视德育学术成果的倾向,使德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避免纸上谈兵,把更多的着眼点放在对教师德育效果的实际考核上。
(五)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大队辅导员协助校长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六)各科课程中德育的渗透
当下,德育更多依靠的还是显性课程。因此,德育似乎就成了德育老师的职责。但国外,德育早已走向综合化的趋势。小学阶段的必修课有十门左右,而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如果将德育渗透于这些科目中,将会对小学德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德育内容的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的教育。但是仅仅凭借思品课,或者是一些爱国主义活动是很难把感情内化的。对道德的教育应该是存在于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比如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故事以及配影片的观赏。各科各有特点,抓住特点不仅能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早就应该打破德育教师管德育的现象,老师们也该踊跃担当起德育教师的角色,舍得“牺牲”时间,愿意花费精力在挖掘教学点中德育点上。
(七)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明确学校全体成员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能动性,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主要是调动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为了调动班主任育人的能动性,学校必须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标准。一方面最大程度的为班主任老师提供舒适而又宽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准则,在班主任考核中对争先创优的班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出色的班主任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总之,学校在德育管理中,要充分重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采用激励性原则,调动全体老师的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全体老师的聪明才智,同时运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以及关协的作用,让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参与,达成育人的共识,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邓达.道德责任教育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6]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
【作者简介】杜春英:女,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