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实验探究是高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方法,也是一种物理学习方式,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实验探究也是学生完成物理课程所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一般包含七个探究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下面以学生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为例来探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学生实验探究课中该如何展开实施。
一、教师提出问题
汽车在牵引力作用下速度增加,动能增加;足球在草坪上滚动中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逐渐减小,动能减小。我们通过动力学知识很容易解释,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些力作用中都伴随着力的做功,那是否做功与动能变化间存在某种联系呢?
二、师生共同猜想与假设
假如存在联系,我们该怎样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三、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功与速度的测量展开。
引导问题一:用什么实验器材测量速度?怎么测?
引导问题二:测量功需要测什么物理量,用什么实验器材测量,怎么测?
引导问题三:怎样通过一个实验同时测出速度和功?
学生围绕功展开讨论,分析各种可能性。
2.学生讨论,小组方案展示
方案一案例展示:拉力的功,可测,拉力的测量可以采用弹簧测力计,但弹簧测力计测运动物体所受拉力读数很困难,所以不可取;有同学建议改为拉力传感器,如果用拉力传感器拉动物体运动,又很难保证拉力恒定。面对困难,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联想到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利用重物来提供牵引力,拉动小车运动。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则力的测量可转化为重物重力的测量,速度和位移的测量可采用打点计时器进行。
方案二案例展示:因为重力的功容易测量,很多同学想到利用自用落体运动研究重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具体器材可采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或光电门加重锤的方式;还有一部分同学想到利用单摆装置,把摆球拉起一个角度释放,在最低点安装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的方式,也可以进行探究。
方案三案例展示:教师引导,前面方案均为恒力做功的情况,能否找到合适的探究变力做功的方式呢?教师可引导类比小朋友玩的弹弓,利用弹力把弹子弹射出去。如果能够测出弹出物体的速度,在测出弹力的功就能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多根橡皮筋,把小车弹射出去的方案,即课本的方案,利用倍增法一份份地增加弹力的功,把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作为一个单位,依次增加橡皮筋的根数。
在本方案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解决几个问题:
问题一:小车在弹力作用下的运动时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能否根据这段加速运动的纸带得到小车的末速度?答案:小车做变加速运动,所以不能根据这段纸带得到小车末速度。
问题二:我们怎样保证每根橡皮筋所做的功都相同?答案:每次把橡皮筋拉开相同的长度,让小车从同一点释放。
问题三:我们应怎样测量小车的末速度?答案:让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做匀速运动,根据匀速阶段的纸带计算小车的末速度。
问题四:怎样保证小车脱离后做匀速运动?答案:平衡摩擦力,使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受力平衡。同时受到橡皮筋作用的力也为橡皮筋的合力。
最后教师要对各种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给出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进行各种可能方案的尝试。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学生按确定方案开始实验。
2.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
3.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收集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得出规律
1.根据收集的实验数据,通过处理计算,绘制图像,利用数表软件进行处理。
2.得出结论:初速度为零时,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结论推广:初速度不为零时,功与速度平方的变化量成正比。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可以锻炼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在猜想与假设中锻炼类比与联想能力;在设计实验时锻炼思维的缜密性,在不同的设计方案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进行实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分析论证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必将改变学生的面貌,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廖伯琴.《物理教学探讨》,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二册》,2002.
[4] 陶红.《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本文是河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编号:11040758。】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一般包含七个探究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下面以学生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为例来探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学生实验探究课中该如何展开实施。
一、教师提出问题
汽车在牵引力作用下速度增加,动能增加;足球在草坪上滚动中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逐渐减小,动能减小。我们通过动力学知识很容易解释,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些力作用中都伴随着力的做功,那是否做功与动能变化间存在某种联系呢?
二、师生共同猜想与假设
假如存在联系,我们该怎样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三、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功与速度的测量展开。
引导问题一:用什么实验器材测量速度?怎么测?
引导问题二:测量功需要测什么物理量,用什么实验器材测量,怎么测?
引导问题三:怎样通过一个实验同时测出速度和功?
学生围绕功展开讨论,分析各种可能性。
2.学生讨论,小组方案展示
方案一案例展示:拉力的功,可测,拉力的测量可以采用弹簧测力计,但弹簧测力计测运动物体所受拉力读数很困难,所以不可取;有同学建议改为拉力传感器,如果用拉力传感器拉动物体运动,又很难保证拉力恒定。面对困难,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联想到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利用重物来提供牵引力,拉动小车运动。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则力的测量可转化为重物重力的测量,速度和位移的测量可采用打点计时器进行。
方案二案例展示:因为重力的功容易测量,很多同学想到利用自用落体运动研究重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具体器材可采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或光电门加重锤的方式;还有一部分同学想到利用单摆装置,把摆球拉起一个角度释放,在最低点安装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的方式,也可以进行探究。
方案三案例展示:教师引导,前面方案均为恒力做功的情况,能否找到合适的探究变力做功的方式呢?教师可引导类比小朋友玩的弹弓,利用弹力把弹子弹射出去。如果能够测出弹出物体的速度,在测出弹力的功就能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多根橡皮筋,把小车弹射出去的方案,即课本的方案,利用倍增法一份份地增加弹力的功,把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作为一个单位,依次增加橡皮筋的根数。
在本方案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解决几个问题:
问题一:小车在弹力作用下的运动时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能否根据这段加速运动的纸带得到小车的末速度?答案:小车做变加速运动,所以不能根据这段纸带得到小车末速度。
问题二:我们怎样保证每根橡皮筋所做的功都相同?答案:每次把橡皮筋拉开相同的长度,让小车从同一点释放。
问题三:我们应怎样测量小车的末速度?答案:让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做匀速运动,根据匀速阶段的纸带计算小车的末速度。
问题四:怎样保证小车脱离后做匀速运动?答案:平衡摩擦力,使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受力平衡。同时受到橡皮筋作用的力也为橡皮筋的合力。
最后教师要对各种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给出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进行各种可能方案的尝试。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学生按确定方案开始实验。
2.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
3.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收集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得出规律
1.根据收集的实验数据,通过处理计算,绘制图像,利用数表软件进行处理。
2.得出结论:初速度为零时,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结论推广:初速度不为零时,功与速度平方的变化量成正比。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可以锻炼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在猜想与假设中锻炼类比与联想能力;在设计实验时锻炼思维的缜密性,在不同的设计方案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进行实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分析论证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必将改变学生的面貌,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廖伯琴.《物理教学探讨》,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二册》,2002.
[4] 陶红.《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本文是河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编号:11040758。】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