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创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猜想和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当代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在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化的探究过程。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一、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具有创新意识
(1)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教师创新意识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中心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大胆变革、创新。
(2)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新课改以来,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见解不同,但往往都走了不少的弯路。有人认为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任意思考,有新意,就是创造性思维,就是创新教育,这使我们的教育走进另一个极端。其实,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包括教者),他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别人是否已经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是否具有新颖性。
(3)教师具有前瞻性。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如基金、股票和体育彩票等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通过课堂这个载体,引发学生思考、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面对一个个新的课题,老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
二、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源泉:学生有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和激情。”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和支撑。《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满足他们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探求新知”的心理需要,设立一些台阶,刺激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支撑点。在教学中设立的每一个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并且提出的问题都具有梯度性。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引发学生与原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因思维质疑,自主探索、自主交流、去解决、去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获得表扬和赞许。
三、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核心: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从“独舞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倡导教师引领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参与呢?
(1)巧设情境,唤醒参与。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实践,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中心论。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人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学中,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例如:①有三条公路两两相交,想要建一个加油站,使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应如何规划呢?②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需准备哪些工具?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工具?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2)激发猜想,自主探索。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是按教师备课时预先设定的路径走,被动接受,难以产生学习的激情,也就更难产生创新活动,因而抑制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和操作方式,应当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大胆猜想、发现,积极地钻研、探索、验证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直角坐标系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请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A(1,2),B(-1,2),C(1 ,-2),D (-1,-2)。有同学描出这些点,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点之间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分别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又有同学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猜想,关于x轴对称时,两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时,两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时,横坐标、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在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时,同学们通过类比法探究出如何求它们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函数解析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又能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3)搭建平台,合作交流。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方式是学生独立地发现应有的结论。”自主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课改以来,我们参观学习了许多成功的课例,他们课堂改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了教学目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学习二次函数y=a(x+h)2+k,首先,让学生动手画图,发现画出图像总是偏向一边。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不同观点,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解决了问题,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挖掘出隐藏于数学问题中的内在知识联系,培养了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学习梯形时,有这样一道题:梯形ABCD中,AD∥BC,AB=CD,P是BC上任意一点,BE⊥CD,PF⊥CD,PM⊥AB,垂足分别为E、F、M,问BE、PF、PM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通过学生理解、分析、合作、交流,提出了不同的解法:从相似三角形角度解决问题、从三角角度解决问题、从面积角度解决问题,等等。这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数学思想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最关心的不是结果,而是关心如何解,即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方法)。它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思维过程与操作程序,而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基本规律的体现,它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其本质内容,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①在知识学习中要提炼数学思想。如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要引导学生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处理,从中提炼出化归思想;②要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及时归纳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通过归纳其共性,揭示知识之间内涵和外延,提升解题的能力;在小结时,不仅要注重知识链,还要强化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能力,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性,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和艺术,全方位、多层次地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海安县大公初级中学)
一、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具有创新意识
(1)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教师创新意识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中心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大胆变革、创新。
(2)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新课改以来,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见解不同,但往往都走了不少的弯路。有人认为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任意思考,有新意,就是创造性思维,就是创新教育,这使我们的教育走进另一个极端。其实,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包括教者),他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别人是否已经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是否具有新颖性。
(3)教师具有前瞻性。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如基金、股票和体育彩票等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通过课堂这个载体,引发学生思考、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面对一个个新的课题,老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
二、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源泉:学生有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和激情。”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和支撑。《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满足他们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探求新知”的心理需要,设立一些台阶,刺激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支撑点。在教学中设立的每一个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并且提出的问题都具有梯度性。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引发学生与原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因思维质疑,自主探索、自主交流、去解决、去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获得表扬和赞许。
三、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核心: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从“独舞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倡导教师引领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参与呢?
(1)巧设情境,唤醒参与。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实践,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中心论。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人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学中,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例如:①有三条公路两两相交,想要建一个加油站,使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应如何规划呢?②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需准备哪些工具?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工具?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2)激发猜想,自主探索。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是按教师备课时预先设定的路径走,被动接受,难以产生学习的激情,也就更难产生创新活动,因而抑制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和操作方式,应当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大胆猜想、发现,积极地钻研、探索、验证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直角坐标系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请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A(1,2),B(-1,2),C(1 ,-2),D (-1,-2)。有同学描出这些点,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点之间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分别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又有同学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猜想,关于x轴对称时,两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时,两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时,横坐标、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在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时,同学们通过类比法探究出如何求它们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函数解析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又能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3)搭建平台,合作交流。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方式是学生独立地发现应有的结论。”自主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课改以来,我们参观学习了许多成功的课例,他们课堂改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了教学目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学习二次函数y=a(x+h)2+k,首先,让学生动手画图,发现画出图像总是偏向一边。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不同观点,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解决了问题,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挖掘出隐藏于数学问题中的内在知识联系,培养了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学习梯形时,有这样一道题:梯形ABCD中,AD∥BC,AB=CD,P是BC上任意一点,BE⊥CD,PF⊥CD,PM⊥AB,垂足分别为E、F、M,问BE、PF、PM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通过学生理解、分析、合作、交流,提出了不同的解法:从相似三角形角度解决问题、从三角角度解决问题、从面积角度解决问题,等等。这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数学思想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最关心的不是结果,而是关心如何解,即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方法)。它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思维过程与操作程序,而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基本规律的体现,它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其本质内容,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①在知识学习中要提炼数学思想。如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要引导学生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处理,从中提炼出化归思想;②要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及时归纳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通过归纳其共性,揭示知识之间内涵和外延,提升解题的能力;在小结时,不仅要注重知识链,还要强化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能力,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性,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和艺术,全方位、多层次地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海安县大公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