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新形势,努力把“3+1”打造成“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示范模式,11月29日上午,由广东省韶关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南省郴州市和霍英东基金会(简称“3+1”)共同主办,广东省韶关市政府承办的“2005年红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韶关市隆重举行。此论坛以互利合作,共谋发展为主题,以政府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产业投资与合作等专题为内容,总结经验,研讨发展思路,丰富合作理念,旨在为“3+1”战略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李建伟,韶关市市长徐建华,郴州市市长戴道晋,赣州市副市长邓扬辉等分别做了重要的发言演讲。
“十一五”规划为“红三角”提供了机遇
“‘十一五’规划为‘紅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这一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李建伟确认无疑。
“十一五”规划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主要议题之一单独列入其中;同时还为解决区域经济问题提出了明确的三大途径: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城镇化发展。
李建伟副主任表示,“红三角”地区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革命老区,在未来区域发展中无疑会成为重点政策支持对象。“红三角”是东部与中部接壤地区,是连接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在未来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加之“红三角”本身具有丰富的劳力资源,“红三角”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产业转移的最早受益地区之一。
此外,“红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生物产业的比较优势,完全有条件成为新兴生物产业的发展基地。
完善机制推进合作
韶关市市长徐建华在演讲中对“这几年韶关积极充当红三角区域合作的积极实践者和参与者,抢抓机遇,增创优势,以致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快车道”的事实做了总结:2003年韶关的综合竞争力从广东的三类地区跃升到二类地区。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325亿元,增长13.5%,创11年来新高。2005年一至三季度,韶关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4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
如此的态势,如此的成绩,韶关人认为同霍英东先生及其基金会支持分不开,同赣、郴两地的帮助分不开,也是同红三角区域真诚、务实的合作分不开的。
实践证明,红三角区域合作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红三角区域各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趋势明显加强的今天,徐建华表示,红三角地区务必积极完善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区域伙伴关系,这对于打破地域界限,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优势互补,构筑新的生产力体系。通过四方联合,可以加强资源整合,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扩大发展空间,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形成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其次,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通过四方协作,可以进一步增强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对接力,增强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能力,特别是在加快对接珠三角和大珠三角,更快更好地承接珠三角和大珠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再次,有利于提高红三角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在南沙建立对外开放窗口,可以更好地展示红三角的资源优势、开发潜力、投资环境和特色产品,让世界和全国各地更多地了解红三角,同时,也使红三角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对外开放先进经验,更有效地参与对外交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自身加快发展。
净化区域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就当前的形式,郴州市市长戴道晋则认为红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共同利益为基础,解决好区域内规划引导与生产要素协调问题。红三角三市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应强化“红三角经济圈”意识,关注和努力推进三市发展规划的融合与错位。同时,三市政府应共同争取湘粤赣三省政府在省级规划中,研究并支持解决涉及三市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二,以市场机制为手段,解决好区域内产业转移,三市政府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协调:努力推进重大投资政策的相互衔接,加强煤炭、电力、交通等基础产业项目的协调;努力缩小三市招商引资中的用地、收费等优惠政策的差异,推进联合招商;着力打造各具特色、错对发展的产业对接平台,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
第三,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解决好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问题。三市政府应积极促进区域内的竞争转向战略结盟,实现区域共赢,形成“正和博弈”的局面。
戴道晋建议,目前应在以下重点领域加强协作: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作,构建区域合作基础平台;加强旅游、物流和农产品贸易的协作,形成互动共赢的发展格局;加强劳务经济和促进劳动就业的协作,实现区域充分就业;加强科教文卫领域的协作,构建和谐区域。
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推进红三角协调发展
针对当前面临的历史机遇,赣州市副市长邓扬辉认为“红三角”区域合作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
他说:“经过三市一地多年的合作和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合作模式,比如红三角经贸洽谈会、‘英东杯’中小学生文艺大赛,以及在交通、旅游、农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合作,都是富有成效的。根据此次论坛上共同签订的《‘3+1’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我认为 ‘红三角’可在这个框架内建立有效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合作机制,这个机制应充分发挥现有的3+1的协调、组织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拓展经济合作,推动“红三角”经济发展。包括决策与协调机制、对话机制、企业联合机制、市场机制、投资机制等。”
与此同时,邓扬辉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红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的模式相对单一;缺乏长远合作的科学规划;区域交通网络干线基础较差;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等等。
在开幕式上,韶关、郴州、赣州三市市长与霍英东基金会负责人签署了《“3+1”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从合作的意义和目标出发,提出前瞻务实、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互利互赢的原则,明确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文化与产业等11大产业的合作领域,确定合作协调机制。论坛的举办,标志着南沙与红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从构想到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汤维英对此评价:“红三角”区域合作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现实决策,是三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他也希望韶关市通过“红三角”这个平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成为全省山区发展的排头兵。
红三角的昨天,人们谱写了动人的篇章;红三角的今天,展现着迷人姿彩;红三角的明天,将建设得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 邓莉莉)
链接
2002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爱国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正式提出了以南沙为依托、打造红三角经济圈的理念。红三角是泛指广东省韶关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南省郴州市所处的交界地区。“红三角”是指同是革命老区、同属红砂岩和丹霞地貌、同处欠发达地区、山水相连,由广东韶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三地组成的大三角地区,分别是广东的北大门,湘赣的南大门,为泛珠三角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
此次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李建伟,韶关市市长徐建华,郴州市市长戴道晋,赣州市副市长邓扬辉等分别做了重要的发言演讲。
“十一五”规划为“红三角”提供了机遇
“‘十一五’规划为‘紅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这一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李建伟确认无疑。
“十一五”规划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主要议题之一单独列入其中;同时还为解决区域经济问题提出了明确的三大途径: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城镇化发展。
李建伟副主任表示,“红三角”地区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革命老区,在未来区域发展中无疑会成为重点政策支持对象。“红三角”是东部与中部接壤地区,是连接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在未来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加之“红三角”本身具有丰富的劳力资源,“红三角”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产业转移的最早受益地区之一。
此外,“红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生物产业的比较优势,完全有条件成为新兴生物产业的发展基地。
完善机制推进合作
韶关市市长徐建华在演讲中对“这几年韶关积极充当红三角区域合作的积极实践者和参与者,抢抓机遇,增创优势,以致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快车道”的事实做了总结:2003年韶关的综合竞争力从广东的三类地区跃升到二类地区。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325亿元,增长13.5%,创11年来新高。2005年一至三季度,韶关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4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
如此的态势,如此的成绩,韶关人认为同霍英东先生及其基金会支持分不开,同赣、郴两地的帮助分不开,也是同红三角区域真诚、务实的合作分不开的。
实践证明,红三角区域合作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红三角区域各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趋势明显加强的今天,徐建华表示,红三角地区务必积极完善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区域伙伴关系,这对于打破地域界限,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优势互补,构筑新的生产力体系。通过四方联合,可以加强资源整合,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扩大发展空间,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形成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其次,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通过四方协作,可以进一步增强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对接力,增强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能力,特别是在加快对接珠三角和大珠三角,更快更好地承接珠三角和大珠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再次,有利于提高红三角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在南沙建立对外开放窗口,可以更好地展示红三角的资源优势、开发潜力、投资环境和特色产品,让世界和全国各地更多地了解红三角,同时,也使红三角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对外开放先进经验,更有效地参与对外交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自身加快发展。
净化区域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就当前的形式,郴州市市长戴道晋则认为红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共同利益为基础,解决好区域内规划引导与生产要素协调问题。红三角三市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应强化“红三角经济圈”意识,关注和努力推进三市发展规划的融合与错位。同时,三市政府应共同争取湘粤赣三省政府在省级规划中,研究并支持解决涉及三市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二,以市场机制为手段,解决好区域内产业转移,三市政府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协调:努力推进重大投资政策的相互衔接,加强煤炭、电力、交通等基础产业项目的协调;努力缩小三市招商引资中的用地、收费等优惠政策的差异,推进联合招商;着力打造各具特色、错对发展的产业对接平台,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
第三,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解决好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问题。三市政府应积极促进区域内的竞争转向战略结盟,实现区域共赢,形成“正和博弈”的局面。
戴道晋建议,目前应在以下重点领域加强协作: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作,构建区域合作基础平台;加强旅游、物流和农产品贸易的协作,形成互动共赢的发展格局;加强劳务经济和促进劳动就业的协作,实现区域充分就业;加强科教文卫领域的协作,构建和谐区域。
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推进红三角协调发展
针对当前面临的历史机遇,赣州市副市长邓扬辉认为“红三角”区域合作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
他说:“经过三市一地多年的合作和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合作模式,比如红三角经贸洽谈会、‘英东杯’中小学生文艺大赛,以及在交通、旅游、农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合作,都是富有成效的。根据此次论坛上共同签订的《‘3+1’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我认为 ‘红三角’可在这个框架内建立有效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合作机制,这个机制应充分发挥现有的3+1的协调、组织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拓展经济合作,推动“红三角”经济发展。包括决策与协调机制、对话机制、企业联合机制、市场机制、投资机制等。”
与此同时,邓扬辉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红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的模式相对单一;缺乏长远合作的科学规划;区域交通网络干线基础较差;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等等。
在开幕式上,韶关、郴州、赣州三市市长与霍英东基金会负责人签署了《“3+1”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从合作的意义和目标出发,提出前瞻务实、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互利互赢的原则,明确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文化与产业等11大产业的合作领域,确定合作协调机制。论坛的举办,标志着南沙与红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从构想到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汤维英对此评价:“红三角”区域合作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现实决策,是三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他也希望韶关市通过“红三角”这个平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成为全省山区发展的排头兵。
红三角的昨天,人们谱写了动人的篇章;红三角的今天,展现着迷人姿彩;红三角的明天,将建设得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 邓莉莉)
链接
2002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爱国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正式提出了以南沙为依托、打造红三角经济圈的理念。红三角是泛指广东省韶关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南省郴州市所处的交界地区。“红三角”是指同是革命老区、同属红砂岩和丹霞地貌、同处欠发达地区、山水相连,由广东韶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三地组成的大三角地区,分别是广东的北大门,湘赣的南大门,为泛珠三角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