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堪称曲折,因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屈辱史和血泪史。但也正是这种多灾多难的环境,再次历练了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拥有强烈家国情怀的民族,在近代的曲折革命过程中,家国情怀得到更加深情的演绎。
为了探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国家课程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部编历史教材在全国部分地区投入使用。2017年这套部编教材全国通用,改称统编教材。在统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指出,要从小给孩子打上红色底色,植入红色基因!
我的理解就是在历史课堂上,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笔者在本文仅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
首先,我在网络上找到武汉市地标性建筑——辛亥革命博物馆,用这张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想知道这幅图片是什么吗?由于农村孩子生活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知道,因此,激发了学习兴趣。我告诉孩子们这是辛亥革命博物馆。接下来,让孩子们阅读我准备好的关于辛亥革命博物馆的简介,这样,孩子们对辛亥革命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了求知欲。
然后,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教材,寻找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志士的奋斗足迹,发现他们在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感受秋瑾的革命英雄主义,我把秋瑾的几首诗引入课堂。如:《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对酒》中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圖》中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的“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等等。通过秋瑾的诗,感受她恨不能男儿身、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等浓浓的爱国情怀。
为了感受徐锡麟的革命英雄主义,我收集了徐锡麟早年的两首诗。《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清新流畅,含义深远,字里行间生动地表达了徐锡麟矢志革命、死而无悔的坚定决心。《浪淘沙京口》:“铁瓮树云凉,山水苍茫,金焦如黛碧天长。呜咽大江流不住,淘尽兴亡,割据剩空场。驻马坡荒,我来凭吊几神伤。好句东坡何处是,芳草斜阳。”如此的大好河山,岂能这样沉沦下去?徐锡麟就以他义无反顾的革命行动,做出了一位革命者的正确回答。一年后,徐锡麟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样,把革命传统教育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让革命传统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在孩子们的心里也打上深深的烙印。
接下来,对于黄花岗起义,我则是采取语段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重温历史”,呈现孙中山先生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语段含义,培养了孩子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情感逐步得到培养,逐步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从而形成对于黄花岗起义的科学认识: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影响却很深远,在全国形成了一种革命浪潮,推动了武昌起义的快速到来。
总之,在细节上做文章,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创造一个崭新的历史课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为了探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国家课程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部编历史教材在全国部分地区投入使用。2017年这套部编教材全国通用,改称统编教材。在统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指出,要从小给孩子打上红色底色,植入红色基因!
我的理解就是在历史课堂上,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笔者在本文仅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
首先,我在网络上找到武汉市地标性建筑——辛亥革命博物馆,用这张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想知道这幅图片是什么吗?由于农村孩子生活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知道,因此,激发了学习兴趣。我告诉孩子们这是辛亥革命博物馆。接下来,让孩子们阅读我准备好的关于辛亥革命博物馆的简介,这样,孩子们对辛亥革命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了求知欲。
然后,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教材,寻找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志士的奋斗足迹,发现他们在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感受秋瑾的革命英雄主义,我把秋瑾的几首诗引入课堂。如:《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对酒》中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圖》中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的“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等等。通过秋瑾的诗,感受她恨不能男儿身、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等浓浓的爱国情怀。
为了感受徐锡麟的革命英雄主义,我收集了徐锡麟早年的两首诗。《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清新流畅,含义深远,字里行间生动地表达了徐锡麟矢志革命、死而无悔的坚定决心。《浪淘沙京口》:“铁瓮树云凉,山水苍茫,金焦如黛碧天长。呜咽大江流不住,淘尽兴亡,割据剩空场。驻马坡荒,我来凭吊几神伤。好句东坡何处是,芳草斜阳。”如此的大好河山,岂能这样沉沦下去?徐锡麟就以他义无反顾的革命行动,做出了一位革命者的正确回答。一年后,徐锡麟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样,把革命传统教育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让革命传统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在孩子们的心里也打上深深的烙印。
接下来,对于黄花岗起义,我则是采取语段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重温历史”,呈现孙中山先生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语段含义,培养了孩子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情感逐步得到培养,逐步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从而形成对于黄花岗起义的科学认识: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影响却很深远,在全国形成了一种革命浪潮,推动了武昌起义的快速到来。
总之,在细节上做文章,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创造一个崭新的历史课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