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看历史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堪称曲折,因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屈辱史和血泪史。但也正是这种多灾多难的环境,再次历练了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拥有强烈家国情怀的民族,在近代的曲折革命过程中,家国情怀得到更加深情的演绎。
  为了探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国家课程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部编历史教材在全国部分地区投入使用。2017年这套部编教材全国通用,改称统编教材。在统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指出,要从小给孩子打上红色底色,植入红色基因!
  我的理解就是在历史课堂上,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笔者在本文仅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
  首先,我在网络上找到武汉市地标性建筑——辛亥革命博物馆,用这张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想知道这幅图片是什么吗?由于农村孩子生活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知道,因此,激发了学习兴趣。我告诉孩子们这是辛亥革命博物馆。接下来,让孩子们阅读我准备好的关于辛亥革命博物馆的简介,这样,孩子们对辛亥革命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了求知欲。
  然后,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教材,寻找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志士的奋斗足迹,发现他们在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感受秋瑾的革命英雄主义,我把秋瑾的几首诗引入课堂。如:《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对酒》中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圖》中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的“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等等。通过秋瑾的诗,感受她恨不能男儿身、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等浓浓的爱国情怀。
  为了感受徐锡麟的革命英雄主义,我收集了徐锡麟早年的两首诗。《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清新流畅,含义深远,字里行间生动地表达了徐锡麟矢志革命、死而无悔的坚定决心。《浪淘沙京口》:“铁瓮树云凉,山水苍茫,金焦如黛碧天长。呜咽大江流不住,淘尽兴亡,割据剩空场。驻马坡荒,我来凭吊几神伤。好句东坡何处是,芳草斜阳。”如此的大好河山,岂能这样沉沦下去?徐锡麟就以他义无反顾的革命行动,做出了一位革命者的正确回答。一年后,徐锡麟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样,把革命传统教育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让革命传统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在孩子们的心里也打上深深的烙印。
  接下来,对于黄花岗起义,我则是采取语段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重温历史”,呈现孙中山先生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语段含义,培养了孩子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情感逐步得到培养,逐步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从而形成对于黄花岗起义的科学认识: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影响却很深远,在全国形成了一种革命浪潮,推动了武昌起义的快速到来。
  总之,在细节上做文章,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创造一个崭新的历史课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其他文献
《圣雄甘地》是高中历史选修4中的内容,相比起三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地位并不显得那么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持轻视的态度;而提起甘地,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瘦骨嶙峋的苦行僧艰难地摇着纺纱车的情景,对于距离那个时代十分遥远的学生来说,不解、嫌弃、鄙薄是他们脸上最常流露出的表情。所以,让学生感受甘地的道德灵魂,是本节课的首要主旨。  “什么是圣雄”是我每次上这节课都会提起的开场白。有大胆的学生会
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观点一经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未来教育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将实现从学科到学生、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中的体现,就是高中生学习地理之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格,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核心的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思维与地理品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河南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是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探索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成果的集中汇报。课堂教学凸显了“立德树人细无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共一色;精致预设,精彩生成和美曲;师生相伴而行共成长;学生的精彩表现与教师的个人魅力相辉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一体;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浓缩。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成语典故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教科书中的成语典故,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积累、升华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博大深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对成语典故运用不当或掌握相关知识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就合理、巧妙地运用成语典故,为提升课堂内涵、升华历史教学进行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片段。  设计问题: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师生合作探究)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良蒸汽机。  外交上:在亚非拉地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作用,全力探索课程内容中思想情感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设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主要特征。笔者
为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为适应当前全球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在我国众多学者的精心研究下,初步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无疑,核心素养的提出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然而在他们纷纷“点赞
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不喜欢被管束,缺乏自律性,尤其当面对《政治生活》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力图实现政治课堂教学高效益的目标。可以说,小组竞争机制的应用激活了我的政治课堂。具体而言,小组竞争机制指的是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和反馈。这样的机制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带动和监督,而且相应的奖惩措施能够激发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这种课程理念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现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例来谈谈学科知识与生活案例的有效整合。  【教学设计】  情境探究一——市场调节。秦淮河上“桨声灯影连十里”让许多从外地来的游客为之倾倒,大家都赶在长假期间来欣赏夫子庙的美景。学生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游人大部分来自外地。瞧,这批游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