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真正读现代诗很晚。小时候常背古诗给外婆听,她不懂什么意思,我也不懂,只知道咿咿呀呀地背。直到上了中学,接触了现代诗,才知道原来诗也可以这样明白易懂,于是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来看。借的便是汪国真的诗集。记忆里,读他的诗,总觉得像是在听一位温柔内敛的长者最真诚的忠告。
他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他说:“人生,机会总是有的,不过稍纵即逝,就看你能否把握住。” 那时的我,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女生,很胖,数学只能考十九分,却坚定地想读中文系。好多人笑我异想天开。慢慢地,就连自己也开始讨厌自己,觉得自己喜欢写作不过是一种无知的热情,完全没有出路可言。如果人生有颜色,那时的我,大概是黯淡的灰色吧。
幸好在那时遇见了汪国真。他好像总能看透我内心的迷茫。他就站在我前进的路上,悲悯地看着迷失方向、疲惫不堪的我,轻轻地对我诉说着自己的过去,告诉我,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文坛对汪国真的评价一向是两极分化。有人赞美他诗歌中的浪漫、热情,能够给青年人很大的鼓舞,也有人干脆严厉地批判他的诗歌是“毒鸡汤”,毫无深度可言。他好像都知道,可是他却很少反驳。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派风靡全国,以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派诗人所出的诗集,在大热的趋势下,卖了20万册,但汪国真的诗集一经问世便卖了600万册。虽然,用销量来裁定文学的好坏实在有失公允,可是终身给他扣上“没深度”的帽子,完全否定他的价值,这也实在是不应该。
于丹在汪国真去世后曾怀念他。她说: “我们遇見他,在恰好的年龄上,恰好信任诗,恰好信爱情。所以,汪国真是我们青春的烙印,像一段轻摇滚的旋律,像一次成绩的挂科,像一点擦肩而过的遗憾,还有那些不着边际的莫名感伤……”
遇见他时,迷茫,不自省,无法在混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一隅,无法在喧闹的校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他的诗歌成为少年们最好的栖息之所,那里安静平和,让人心驰神往。他也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里隐藏着他的赤诚和痛苦,等待人们发现。
他在诗中写道: “我愿意像茶,把苦涩留在心里,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
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被诊断得了肝癌,出门遇到有人抽烟,他出面制止,不料那人竟是他的读者。那人捻断烟后,求他签名。他看了看那人,在签名的同时,写下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寄语。
他真的活得像一杯茶,苦涩都留给了自己,浪漫和美好都寄给了他人。他知晓自己的痛苦,所以不愿意别人再去受同他一样的苦。他去世前, “呼格吉勒图案”重审,他忍受剧痛给熟识的记者朋友打电话,问害呼格吉勒图的那几个坏家伙怎么样了。据说,一向温和的他在得知情况后,愤然骂了句脏话。他经常联系那位朋友,询问案子的进展,和他讨论怎样可以证明呼格吉勒图是被冤枉的。
司马南也曾评价汪国真这位老友,说他有三个性格特点,一是文弱,二是内敛,三是敏感。这样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下,却安住着一位真性情的勇士。除了浪漫诗篇外,他也会告诉读者, “保持自身的个性和尊重别人的个性同样重要”。
有时我想,汪国真之所以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喜欢,大概就是因为他诗篇里的浪漫、平易、朴实动人。这世上有太多表里不一的“君子”,唯有他真正活成了他诗歌里的样子。
1991年,当时掀起了一股“汪国真热”,他只身去中央电视台参加青年主持人大赛,因为经验不足,只得了第六名。但这足以令业内震惊,一位已负盛名的诗人竟然在风头正劲之时参加另一行业的比赛。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可以从他的句子里寻找些端倪: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却无法欺瞒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就是他,浪漫、平易、痛苦、文弱,都是他。他的样子就如他的诗篇,温柔却又充满力量,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走出迷茫,然后迎接黎明的曙光。
其实“鸡汤”也没什么不好,它温柔,恬静,给你力量。也许汪国真的诗歌着实不够深刻,不够有思想,可这世界有那么多神秘的终极奥秘,却很少有人关注眼前的彷徨,告诉你该如何迈过眼前这处蜿蜒的沟壑。而汪国真恰恰会在诗里告诉你这些。
幸好有他在。虽然他的离去让众多读者叹惋,但他的诗篇却永恒地留在了这世上。这样,就好像他也永远在这世上,带着痛苦的眼睛静静地悲悯地看着你,温柔地告诉你,你想要的就在前方,再坚持一下,就会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这样的汪国真很难让人不想念。重读他的诗篇大概是怀念他的最好方式,毕竟,他曾写过, “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的目光”。
突然想起柏拉图所说的那句名言: “从前你是晨星在人世间发光,如今死后如晚星在逝者中显耀。”我想,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刚好合适。
他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他说:“人生,机会总是有的,不过稍纵即逝,就看你能否把握住。” 那时的我,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女生,很胖,数学只能考十九分,却坚定地想读中文系。好多人笑我异想天开。慢慢地,就连自己也开始讨厌自己,觉得自己喜欢写作不过是一种无知的热情,完全没有出路可言。如果人生有颜色,那时的我,大概是黯淡的灰色吧。
幸好在那时遇见了汪国真。他好像总能看透我内心的迷茫。他就站在我前进的路上,悲悯地看着迷失方向、疲惫不堪的我,轻轻地对我诉说着自己的过去,告诉我,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文坛对汪国真的评价一向是两极分化。有人赞美他诗歌中的浪漫、热情,能够给青年人很大的鼓舞,也有人干脆严厉地批判他的诗歌是“毒鸡汤”,毫无深度可言。他好像都知道,可是他却很少反驳。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派风靡全国,以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派诗人所出的诗集,在大热的趋势下,卖了20万册,但汪国真的诗集一经问世便卖了600万册。虽然,用销量来裁定文学的好坏实在有失公允,可是终身给他扣上“没深度”的帽子,完全否定他的价值,这也实在是不应该。
于丹在汪国真去世后曾怀念他。她说: “我们遇見他,在恰好的年龄上,恰好信任诗,恰好信爱情。所以,汪国真是我们青春的烙印,像一段轻摇滚的旋律,像一次成绩的挂科,像一点擦肩而过的遗憾,还有那些不着边际的莫名感伤……”
遇见他时,迷茫,不自省,无法在混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一隅,无法在喧闹的校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他的诗歌成为少年们最好的栖息之所,那里安静平和,让人心驰神往。他也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里隐藏着他的赤诚和痛苦,等待人们发现。
他在诗中写道: “我愿意像茶,把苦涩留在心里,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
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被诊断得了肝癌,出门遇到有人抽烟,他出面制止,不料那人竟是他的读者。那人捻断烟后,求他签名。他看了看那人,在签名的同时,写下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寄语。
他真的活得像一杯茶,苦涩都留给了自己,浪漫和美好都寄给了他人。他知晓自己的痛苦,所以不愿意别人再去受同他一样的苦。他去世前, “呼格吉勒图案”重审,他忍受剧痛给熟识的记者朋友打电话,问害呼格吉勒图的那几个坏家伙怎么样了。据说,一向温和的他在得知情况后,愤然骂了句脏话。他经常联系那位朋友,询问案子的进展,和他讨论怎样可以证明呼格吉勒图是被冤枉的。
司马南也曾评价汪国真这位老友,说他有三个性格特点,一是文弱,二是内敛,三是敏感。这样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下,却安住着一位真性情的勇士。除了浪漫诗篇外,他也会告诉读者, “保持自身的个性和尊重别人的个性同样重要”。
有时我想,汪国真之所以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喜欢,大概就是因为他诗篇里的浪漫、平易、朴实动人。这世上有太多表里不一的“君子”,唯有他真正活成了他诗歌里的样子。
1991年,当时掀起了一股“汪国真热”,他只身去中央电视台参加青年主持人大赛,因为经验不足,只得了第六名。但这足以令业内震惊,一位已负盛名的诗人竟然在风头正劲之时参加另一行业的比赛。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可以从他的句子里寻找些端倪: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却无法欺瞒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就是他,浪漫、平易、痛苦、文弱,都是他。他的样子就如他的诗篇,温柔却又充满力量,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走出迷茫,然后迎接黎明的曙光。
其实“鸡汤”也没什么不好,它温柔,恬静,给你力量。也许汪国真的诗歌着实不够深刻,不够有思想,可这世界有那么多神秘的终极奥秘,却很少有人关注眼前的彷徨,告诉你该如何迈过眼前这处蜿蜒的沟壑。而汪国真恰恰会在诗里告诉你这些。
幸好有他在。虽然他的离去让众多读者叹惋,但他的诗篇却永恒地留在了这世上。这样,就好像他也永远在这世上,带着痛苦的眼睛静静地悲悯地看着你,温柔地告诉你,你想要的就在前方,再坚持一下,就会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这样的汪国真很难让人不想念。重读他的诗篇大概是怀念他的最好方式,毕竟,他曾写过, “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的目光”。
突然想起柏拉图所说的那句名言: “从前你是晨星在人世间发光,如今死后如晚星在逝者中显耀。”我想,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刚好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