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年多来,“万宝”股权大战一度把中国资本市场搅和得乌烟瘴气,从桌子下面的你蹬我踹,到桌面上的唾沫星子四溅,再到各道高人、各路媒体,把王石先生和他珍爱的万科,从外到里扒来看去,但仍难辨雌雄,似乎谁也没有从法律和道义层面说清楚万科股权之争双方熟是谁非。
日前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很无奈地表达了政府监管部门的不满:“证监会对万科相关股东及管理层表示谴责。”
“万宝”股权大战,注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无疑是2016中国十大经济事件之一,但是,作为政府职能监管部门的证监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先是视而不见,然后是支支吾吾、无可奈何的神态,直到最近才有所姿态?
1、监管部门为何不及早发声和干预?
实际上,监管部门一直对“宝万之争”高度关注,但保持沉默。去年12月“寶万之争”刚爆发时,中国证监会虽然发声表示:希望上市公司、收购人等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应当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但同时声明“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证监会不会干预”。既然监管部门对“宝万之争”早已关注,为何却一直保持沉默?
万科宫斗起初,可以理解为双方还是在规则允许范围之内的口舌之争,监管部门没有理由做出过激的措施。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已经演变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闹剧,而监管部门仍然很“淡定”。不能不令人猜测生疑。
2、现行监管体制及法则是否存在法律真空地带。
前不久华润导演了一出邀请诸多法学名家站台、声讨万科管理层的闹剧,后来没有了下文。可见现行监管体制和规则有明显的缺憾。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认为,万科股权之争之所以持续一年仍无结果,就是因为监管层处理这个问题存在法律空白。由于万科股权之争具有示范效应,在目前缺乏法律依据的条件下,处理不当,就可能像2015年处理场外配资的过程一样,在各方监管边界不清晰的情况下,最终酿成大祸。
3、监管层是否对双方利益阵营有所忌惮?
对宝能与万科被监管层各打一板,似乎只是“敲打”一下而已:适可而止,别闹腾得太过分!有息事宁人之嫌。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万宝之争的背后存在多重的复杂的利益纠葛,正因为如此,王石团队才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万科事件相关利益者,包括万科管理层、华润集团、国家国资委、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国资委、深圳地铁集团、深圳宝能系、安邦保险,还有广大中小股东,以及这些利益者背后能量不菲的相关机构及人士。证监部门怎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只要更高层没有明确的态度和示意,“宝万之争”又不会扰乱证监会的日常公务,而且证监会还有很多更重要的改革要务要做,何必要主动掺合不知深浅和预后的宝万之争呢?
4、思考:中国资本市场到底需要怎样的监管体制?
“宝万之争”无论结局如何,闹到今天,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法制化条件下的中国公司治理现代化之路任重道远---既要从鼓励创业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方面规范资本市场和资本投资机制,也要消除监管“真空”,强化风险识别和预警,完善对资本市场并购事件的有效监管。“宝万之争”的结局终会怎样?想必不是“谴责”一词就能画上句号。(感谢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供稿,本文作者江濡山为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政府及财团大型投资项目顾问,产业项目风险及可行性评估专家。)
日前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很无奈地表达了政府监管部门的不满:“证监会对万科相关股东及管理层表示谴责。”
“万宝”股权大战,注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无疑是2016中国十大经济事件之一,但是,作为政府职能监管部门的证监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先是视而不见,然后是支支吾吾、无可奈何的神态,直到最近才有所姿态?
1、监管部门为何不及早发声和干预?
实际上,监管部门一直对“宝万之争”高度关注,但保持沉默。去年12月“寶万之争”刚爆发时,中国证监会虽然发声表示:希望上市公司、收购人等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应当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但同时声明“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证监会不会干预”。既然监管部门对“宝万之争”早已关注,为何却一直保持沉默?
万科宫斗起初,可以理解为双方还是在规则允许范围之内的口舌之争,监管部门没有理由做出过激的措施。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已经演变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闹剧,而监管部门仍然很“淡定”。不能不令人猜测生疑。
2、现行监管体制及法则是否存在法律真空地带。
前不久华润导演了一出邀请诸多法学名家站台、声讨万科管理层的闹剧,后来没有了下文。可见现行监管体制和规则有明显的缺憾。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认为,万科股权之争之所以持续一年仍无结果,就是因为监管层处理这个问题存在法律空白。由于万科股权之争具有示范效应,在目前缺乏法律依据的条件下,处理不当,就可能像2015年处理场外配资的过程一样,在各方监管边界不清晰的情况下,最终酿成大祸。
3、监管层是否对双方利益阵营有所忌惮?
对宝能与万科被监管层各打一板,似乎只是“敲打”一下而已:适可而止,别闹腾得太过分!有息事宁人之嫌。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万宝之争的背后存在多重的复杂的利益纠葛,正因为如此,王石团队才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万科事件相关利益者,包括万科管理层、华润集团、国家国资委、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国资委、深圳地铁集团、深圳宝能系、安邦保险,还有广大中小股东,以及这些利益者背后能量不菲的相关机构及人士。证监部门怎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只要更高层没有明确的态度和示意,“宝万之争”又不会扰乱证监会的日常公务,而且证监会还有很多更重要的改革要务要做,何必要主动掺合不知深浅和预后的宝万之争呢?
4、思考:中国资本市场到底需要怎样的监管体制?
“宝万之争”无论结局如何,闹到今天,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法制化条件下的中国公司治理现代化之路任重道远---既要从鼓励创业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方面规范资本市场和资本投资机制,也要消除监管“真空”,强化风险识别和预警,完善对资本市场并购事件的有效监管。“宝万之争”的结局终会怎样?想必不是“谴责”一词就能画上句号。(感谢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供稿,本文作者江濡山为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政府及财团大型投资项目顾问,产业项目风险及可行性评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