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环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7-0019-05
  
  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环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建党9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而科学地总结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并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一、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党不断总结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逐渐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这一阶段始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经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艰难探索的28年。大革命时期(1921-1927年),毛泽东在深入了解、调查农村各阶级的状况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总结了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成果。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和中期(1927-1935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总结了根据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形态和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提出了合乎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思想,还取得了思想路线、根据地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为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基本问题,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1939年10
  
   *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90周年)“90年来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0JDJNJD227)的成果之一。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系统地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方面的历史经验,论证了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翌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总结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界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详细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使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达到 一个全新的高度。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总结了抗日战争的经验,进一步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更为系统化,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日渐成熟。与此同时,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做了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总结了历次错误路线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同正确路线相违背的主要表现及其错误的深刻的社会根源,提出了一整套合乎我国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了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我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认识上的高度统一,为党的七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同年6月,党的七大总结了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二十四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日战争的经验,系统地阐明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起来,把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政策和策略理论,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1949年2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的规划。同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成立28年来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新中国的建国方略,指出:历史的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①。这一总结坚定而深刻地回答了中国革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建设问题,毛泽东的报告和文章构成了新政协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使毛泽东思想得以继续丰富和发展。
  可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殖民地民族革命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不断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才逐渐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
   2. 第二阶段:党科学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这一阶段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经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结束于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30年。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怎样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毛泽东在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如通过合作化的形式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和平改造的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对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将民族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史上的一大创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既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借鉴苏联的,也有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独创的。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以苏联模式为榜样,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而用新的经验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②。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78年)。毛泽东在探索初期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确定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等, 为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其中,党的八大深刻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经验, 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 成为这一时期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里程碑。此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后,又根据国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比如:毛泽东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级,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提出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的观点;陈云提出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等思想;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些成果充分证明,在不断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对于实现马克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创新至关重要。
  总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近60年的历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并发展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的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等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奋力开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科学地阐述和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全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特别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十个必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其晚年错误,科学界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及其内容,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等基本工作思路,重申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等,初步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为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而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正式提出,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此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续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的认识。正是根据这一认识,十三大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9年间全国人民的实践经验和新中国成立38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1992年春,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可见,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第二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起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③。这是江泽民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概念,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作了重要的理论铺垫。1997年9月,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指出:“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不仅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迈出了关键一步。1998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大会上把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归纳为十一条,其中,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根本要求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两个文明都搞好,根本原则是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等三个根本。显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要素已经包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中。进入新世纪,党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历史使命作出了科学的判断。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⑤ 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完整概念,也是他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三个必须”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基本经验,并将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为“三个代表”,从而表明“三个代表”既是“三条基本经验”的高度凝结,也是建党80年全部历史经验的扼要表达。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把13年的历史经验概括为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十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并将十条基本经验归结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⑥ 十六大报告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既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16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发展、50多年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更加崭新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认真总结防治非典工作的经验,第一次提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命题。这篇讲话既是防治非典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文献。2003年10月,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实践,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用“十个结合”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行动的科学指南。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新中国成立近60年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几点启示
  建党90年来的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而且是一个善于将历史经验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回顾90年来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程,可以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1.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党的理论创新,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突破旧的思想和观念的束缚,根据新的实际创造出新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可以说,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党不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与实践的过程。回顾建党90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党的每一次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与创新,无不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随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而达到成熟的,进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总结和对待前人的经验,并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大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可见,从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再到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
  2.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90年来,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就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般理论运用于中国,创造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深化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解决革命问题的认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当代中国实践,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见,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不是这一过程的理论结晶。诚如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总结历史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 必须将把握时机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建党90年的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经验总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政党。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每当历史进入重大转折时期,我们党都会召开重要会议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我们党面临着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即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科学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党所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正确的评价,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正是在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科学概括中,在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邓小平理论应然而生。总结历史经验除了要把握时机外,更要借助历史经验,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回答和解决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来总结经验,进而推动理论创新。为了回答和解决“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基本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了回答和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四大基本问题,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见,正是由于我们党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把握时机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4. 必须把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与具备世界眼光结合起来
  诚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而形成的。毛泽东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总结了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离不开世界,党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还把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与具备世界眼光相结合,即通过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来推动历史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毛泽东在认真分析中国的实际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世界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所提出的要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等光辉思想,就是对世界形势正确判断和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时代胸怀、观察世界大势和中国大局,正确总结我们党自己的经验教训和世界政党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产物,吸收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的理论成果,顺应了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因此,总结历史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既要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又必须具备世界眼光。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3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⑤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页。
  作者简介:李楠,女,1966年生,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胡 静)
其他文献
对直线牵引车辆实验线供电系统进行了研究。针对车辆不同运行状态的需要,在直流发电机原供电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开关励磁调节器,利用其导电轨电压反馈来调节励磁电流,从而
“土团”,作为中唐以降地方团练兵的一种,因部分地区兵力不足而成为其兵役的实际承担者,它们主要通过政府依户征集而来,属于国家无需供养的地方民兵,其人数往往并不固定,多存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在政治哲学方面的突破,诚然首先是总结明朝灭亡教训、全面反思传统政治体制和政治哲学的结果,但西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将《明夷待访录》与晚明传教士撰写
针对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SG186工程”目标,通过研究当前电力信息系统的特点,使用UML建模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CIM的建模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通过变压器资产模型的
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运行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一维小波离散变换(多分辨分析)和小波包分析的故障选线、定位方法,在Matlab 6.5环境下,通过Simulink中的电力系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能否作为诊断急性心肌缺血的标记物及IMA与脑钠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功酶的相关性。方法:研究AMI及UA患者血清IMA的变化、ACS患者血清IMA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