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支持小组介入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18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应用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的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面临的的不利因素的分析,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策略,改善流动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社会环境,促进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关键词】同辈支持小组;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一、研究背景
  流动青少年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附属产物。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迁移越来越呈现“家庭化”趋势,流动青少年的数量也在大幅度增长,且增长势头还在持续。[1]随着流动青少年人数的增多,流动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和学术界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为分析视角,通过分析在青春期阶段,影响流动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因素,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策略,挖掘流动青少年自身的资源和潜能,促进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完成青春期的主要任务,度过人生的关键期。
  二、本文的分析视角: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是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创立的。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这一段时间称为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是分析同一性不可缺少的坐标,同一性伴随人的一生。他将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主张个体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完成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当特定的任务得到解决,个体就会得到较为完整的同一性,否则就会导致个体同一性缺失、不完整。[2]
  埃里克森指出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必须在七个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取得健全的发展:(1)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如急躁、拖拉等);(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如缺乏信心);(3)角色实验对消极同一性(如不能认识自己,或超人感);(4)成就感预期对工作瘫痪(如不抱希望);(5)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混乱(如疏远异性或性生活随便);(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混乱(如盲目反上,盲目服从);(7)思想的极化对思想混乱(找不到文化、哲学方面的真实意义,出现信仰危机),实现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就必须要在这七个方面实现整合。[3]
  三、论同辈群体对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一)归属驱动、意向比较与自我同一性发展
  在个体加入一个同伴群体的初期阶段,归属驱动和意向比较是促进其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主要机制。
  归属驱动,是指青少年个体具有加入、归属于某一同伴群体的强烈内驱力和需求,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认识自我与定位自我,但这种自我探索的欲望会被个体自我认知能力和经验限制,而给个体带来了更大的不解和迷茫,从而表现出对自我的不确定感、与他人关系的不稳定感,因此他们强烈希望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有一个有力的支持。而这个时期,与父母建立起的长期依赖关系已经弱化,所以个体为了获得自我探索的支持力量,必须寻找新的归属对象,而同伴之间的平等性、相似性,恰恰能满足个体的归属需求。
  意向比较,是指青少年个体的个人交往意向和某一群体及其成员的特征之间的比较。个体在决定选择加入哪个群体的过程中,或者在决定与谁交往并形成一个同伴群体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身体外貌甚至家庭条件等特点,形成自己的交往意向,并把这一交往意向和周围的人或群体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和自己谈得来的个体并结成同伴群体,或者加入某一适合自己的群体。
  通过归属驱动和意向比较,个体加入到或组成某一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影响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直接的微观背景。
  (二)信任联结、差序分化与自我同一性发展
  当同伴群体交往进入稳定期后,信任联结和差序分化成为促进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主要机制。信任联结,是指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個体是通过信任关系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在信任联结的基础上, 群体内的成员成为一体、团结互助,进而获得亲近感、安全感, 同时个体也能从同伴的积极回应中, 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差序分化,是指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个体所建立起来的与他人之间远近亲疏的不同人际关系。“差序”是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指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在和亲属的关系中“所布出去的网”。[4]而在青少年的同伴群体交往中,也同样会形成以自我为核心,远近次序不同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延伸出去,形成人际交往关系的差序格局。在这种格局中,个体投入时间、情感多,并且与对方更为频繁、亲近地提供互惠性支持关系的,是强关系,反之,则是弱关系。从群体的角度看,同伴群体内外的关系强弱有明显差异。若群体内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强关系,则个体与本群体外的关系则常常是松散的弱关系。而从个体的角度看,在一个同伴群体内,当群体的规模大于或等于三个人的时候,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分化,个体以自己为核心,也会依次分出自己的差序关系,谁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谁是一般的朋友,形成自己的交往差序格局。
  (三)群体同化、疏离与自我同一性发展
  在同伴群体交往的发展阶段,群体的同化与疏离都有力地推动着个体自我同一性的顺利发展。
  群体同化,指个体根据自己所认同的同伴群体来确立自己的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行为风格等,努力与群体达到一种同一。群体同化促进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既主动,又被动。就主动的一面看,个体受维持积极自尊的驱动,会把自己的同伴群体视为最好的群体,接纳本群体的价值观,主动以群众的特征来标识自身,从而可以在群体层面上获得自我身份感。就被动的一面看,群体内的趋同性氛围,被群体成员所感知,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压力,约束着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其他成员努力保持一致,或者个体必须接纳本群体的规范要求,这种压力会改变个体的原有自我状态,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调整或重构。
  群体同化也能满足个体在自我探索过程中相似性的需要,青少年个体在在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中,自我的探索与重构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挑战和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会对他们的自我探索带来很大的困扰,而群体同化则会使个体意识到其他同伴也像自己一样面临着自我发展的问题,自己的问题是本阶段一个普遍的问题。这种认识会大大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而且面临同样发展问题的同伴之间的交流,也能为个体的自我探索和发展提供支持。   群体疏离,是就个体与同伴群体外的关系而言的。在学校班级背景中,多样化的群体同时并存。个体在认同本同伴群体的同时,也会对其它群体做出明确的区分,给予消极评价,从而凸顯自我以及本群体的积极特征,疏远其他群体,获得自我满足感。群体疏离一方面通过增强个体所属同伴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对比,使个体在与其它群体保持区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我身份感以及自我的个性特征,强化了其对本群体的认同,使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的关系趋于明确与平衡。另一方面,群体的同化与疏离也是会经常相互转化的,当目前的同伴群体属性与个体的自身特征发生不一致而无法协调时,个体对当前群体的认同就会降低或消失,表现出疏离,而离开当前的群体,去重新寻找符合自己的同伴群体并认同新群体,正是在不断进入和离开,不断比较和确认的过程中,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才能最终建立起来,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才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获得自我同一性的良好发展。
  四、建立同辈群体支持小组介入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初探
  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小组工作,利用团体动力,协助流动青少年认清问题,客观地评估自己,并且结合小组功能和流动青少年的群体特征,建立生活技巧小组、心理治疗小组、成长小组等,增强其学习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实现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逐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人格和情感的健康发展。[5]工作者在设计小组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流动青少年之间的同质性的小组,还要考虑到城市青少年,为流动青少年和城市青少年提供一个全面认识彼此的机会和环境。在小组活动中,工作者要发挥好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小组活动设计要侧重于组员的相互合作,鼓励组员相互寻找彼此的优点,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一)建立同辈支持小组
  同辈支持小组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担任总协调员,负责该片区域青少年系统内城镇青少年和流动青少年的协调、联系和管理工作。[6]挑选城镇青少年和流动青少年各5名组成同辈支持小组。并在小组干预之前,对同辈教育者进行相关培训,培训人员由学校班主任和社工组成。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向同伴教育者介绍相关的同伴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论依据、优点;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意识的提升;小组的目标及要求。
  (二)干预过程
  干预分为集体干预和自行干预。
  集体干预共5次,第一次干预时,告知小组组员干预的目的、意义及配合的重要性,并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由一个同辈小组支持组员向被支持者提供相应的帮助,帮他解决在生活、学习、人际等适应方面的问题。每周六下午定期组织一次,每次解决的主要都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循序渐进,每次干预的时间为1小时到1.5小时。干预过程详见下表。
  第一次集体干预结束后,告知组员可以相互倾诉和倾听各自遇到的问题和情绪困扰。自行干预的实践不受限制,每周至少倾诉、倾听两次,并做好记录,主要记录自行干预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受到的启发。社工不定时地对自行干预的记录进行检查。
  (三)评估
  对流动青少年同一性的评估采用量表评估、成员自述及社会工作者观察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所用量表拟采用我国学者张日昇在加藤厚量表的基础上制定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度自我测定量表”。
  成员自述通过评估表中开放式问题“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加深”、“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接纳自我的程度”、“从小组中获得的收获、参加小组前后的变化”来考察小组目标实现状况。
  工作者观察评估是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对成员的行为及其变化的评估。
  通讯作者:苏果云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基金会.2011年世界儿童状况[R].2011
  [2]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
  [4]张翼,风笑天.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群体—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畸形社会化[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0.
  [5]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颜余竹、周颖清、梁曼、高绘明.同辈支持小组缓解护理本科实习生实习压力的效果分析,中华护理.2012年12月第47卷第1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在我国,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较为严重,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因素,然后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环境因素,以期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因素阐明,将有效依据提供给社会,有利于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控制工作。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影响;相关因素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
期刊
研究心理护理在白癜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选取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04例白癜风患者,并随机划分成两组。其中将采取常规护理的52例作为常规组,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的52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情绪状态、生活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两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及DLQI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较常规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患沟通、服务态度、护理技术、认知教育等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均较常规组高(P<0.05)。对白癜风患者实施心理护
【摘 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当代教师,身兼重任、角色特别,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努力学习,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需要自身提高才能带给学生更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社会对各学科的教学要求都逐渐升高。而初中政治课程是教导学生初步认识社会,建立三观的重要基础,教师必须依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  初中政治是一门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且理论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也较为深奥。初中政治课堂必须保证理论与
期刊
【摘 要】现在很多学校开设“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思想素质,也是为了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的教学观念需要转变,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并理解到“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