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单元话题是传说和故事,介绍了一系列的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和西方童话故事。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原版的西方童话故事,并结合故事合理设计,让课堂成为思维训练的舞台。本课例是一节课外阅读课,侧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参考使用K-W-L阅读法,类似阅读内容的教学可以推而广之。
关键词:童话阅读;思维训练;K-W-L阅读法
教学分析
1.设计理念
(1)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育部,2012)。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其中五级阅读目标中有这样三条:a.能找出文章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b.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c.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2)思维目标训练
1)K-W-L教学法
K-W-L教学法是Donna Ogle提出的一种英语阅读教学法。其中,K是“know”的首字母,代表“What I know”,即学生对学习对象已了解的内容;W即“What I want to know”,指对学习对象还想知道些什么;L即“What I have learned”,指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这种阅读策略能够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学思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培养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教育发展战略性任务,英语是语言学科,拥有培养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学思”是并列动词,“学”是指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思”是指学习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的“思”着重强调学习语言创新思维能力 (language thinking ability, LTA),即逻辑性思维 (logical thinking skills)、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3) 初中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
阅读是人类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重要能力,是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阅读能力”正逐步被“阅读素养”这一新概念取代,阅读素养包含两方面即在传统的“阅读能力”所关注的要素基础上,补充了阅读习惯(如阅读量、阅读频率)和阅读体验(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动机和自我评估)等内容,王蔷老师称之为“阅读品格”。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阅读材料选取自《常春藤英语》Go with Ivy English四级上,长度543字,难度适宜初二学生阅读。内容是改编自家喻户晓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故事。学生们对于翻译成中文的故事早已熟知,但很可能是第一次用英语阅读这样的故事,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可以强化掌握外语的成就感。另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新的诠释,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感悟和启发。这一话题所引发的深层次的思考正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
3.学生情况分析
(1)班级组成
学生来自人大附中初二年级,每班40人左右,英语基础较好,对于课外阅读非常感兴趣。上课状态积极活跃,喜欢思考,但缺乏深度,热衷于通过辩论、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课堂活动学习英语。
(2)知识能力背景
学生知识面丰富,英语基础较好,已经进行了一学期的简易名著閱读训练,但大多停留在泛读层面,对文章背后深刻含义的挖掘不够。中文版的丑小鸭早已家喻户晓,因此学生对故事梗概并不陌生,需要老师引导强化的是阅读后思维的训练。
(3)资源背景
在课前下发了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在阅读英文版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最想了解的内容和探究的问题,教师总结之后课上会引导学生讨论。另外,学生在上课时会拿到教师准备的学案和阅读材料,课上结合PPT进行学习。
(4)情感态度
因为从小有很强的优越感,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反思不够,而每个人其实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时人们会排斥异己,或对自己的某些“特质”感到自卑。通过对名篇的全新解读,教师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于一切“不同”更加宽容,能够正视来自外界的片面的恶意,并培养学生创新和坚持梦想的意识。
4.教学目标
由于寓言故事本身语言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们对其大致情节都有所了解,因此,教学目标设定没有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而是希望更多地挖掘学生思维品质的拓展。
即在阅读“The Ugly Duckling”后,学生能够:
(1)找出文章中主要角色并通过角色的语言描写推测出其态度;
(2)站在其朋友的角度为丑小鸭这个角色提出一些建议;
(3)批判性地看待童话故事,为该童话改写结尾。
5.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在课前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在课堂上,开门见山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梳理丑小鸭这个故事的主线。之后,带领全班通读全文,并小组内讨论相关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引导,提出新的问题,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并对童话的结尾进行再创作。最后,全班一起分享创作的作品,教师穿插着对作品进行点评,并结合同学的作品再次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部分(读前活动)
阅读课的课前活动环节设计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借机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有利于顺利开展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读前活动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从而更精准地设计出读中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节课读前活动设计了两个。首先,课前教师下发调查表(如下页表1),收集学生针对《丑小鸭》这个故事最想知道和探究的三个问题,选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
调查问卷由老师整理排序后,得出三个出现频率最高、同时又对文章理解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a) What does the ugly duckling look like?
b) Who were cruel to the ugly duckling?
c) How did the ugly duckling feel when he was laughed.
这三个问题将会出现在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动机,又可以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解决阅读中产生的疑问。
其次,第二个读前活动是在刚开始的课堂引入部分,老师就故事主要人物和情节大意进行提问(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what is the story about?),由学生主动回忆并说出故事的主线。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同学都没有阅读过英文版的丑小鸭,但是他们对于中文版的故事并不陌生,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用英文把他们已知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表达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对阅读英文故事没有了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故事理解还存在哪些分歧,以及中英文故事中存在哪些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利用调查问卷环节,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课上的引入环节,通过教师提问调动知识储备,引入阅读材料,完成K-W-L中的“What I know”这个环节。
Step 2:阅读及讨论(读中活动)
在读中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对于文章的中文梗概已经有所了解,有可能出现偷懒走神的情况,没有采用individual work的方式,而是采用team work的形式,让全班同学起立,分成四人一组的阅读小组,每人一段轮流阅读,读后再一起对课前调查总结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文章中画出论据,在这一切都进行完之后便可以全组一起坐下。
采用小组阅读的方式几乎可以完全避免阅读过程中走神的情况,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全程投入到阅读和讨论中。另外,小组活动充分发挥了“peer study”的优势,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生词或长难句,这些在组内就可以进行化解,无需教师再做过多地讲解和强调。
根据文本进行小组讨论的问题就是由学生调查问卷收集到的问题出现频率最多的三个。在讨论完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进一步由教师进行拔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挖掘,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问题包括:
a) Is he really ugly?
b) Who were cruel to him? How can you tell?
c) How did the ugly duckling feel when others laugh at him?
d) What did he do about it?
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得出自己对丑小鸭这个角色的新认识,例如:它不是ugly,而是different,其他动物甚至对于这种不同并不能很愉快地接受,另外,丑小鸭选择暗自神伤默默离开,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引出了下一步的思考,丑小鸭面对大家的打击和质疑,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上下文以及与同伴的讨论来推断角色的态度,完成K-W-L中的What I want to know这个环节。通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同时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完成K-W-L中的What I have learned这个环节。
step 3: 反思并输出(读后活动)
本课的重点在读后环节上,对于一个熟悉的文本,如何挖掘出其深层次的内涵,并且启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本节课的设计初衷。
读后活动设计了两个: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思考和讨论一系列和故事相关的问题,例如:
a) Should he feel bad about himself? Why or why not?
b) Have you ever felt being the different one in a group? What did you do?
c) If you were the ugly duckling, what would you do or say to others?
d)If you were the ugly duckling’s friend, what would you do or say to him?
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同时训练了学生提建议的基本表达法。
学生对丑小鸭提出的建议其实就是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他们要对自己说的话,这些迁移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大有裨益的。
紧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例如:
a) How did the ugly duckling regain his confidence?
b) Would such confidence last long?
c) If he weren’t that lucky, what would he do about his life? d) What could he do to make a change?
这些问题能够带着学生深挖故事本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该童话故事结尾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引导其进行结尾的改写。因此,第二个读后活动就是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改写。写完后小组内互看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中展示。
有些同学可能在课上来不及将思考的内容整理成文字,也可以进行口头汇报,课下再完成这个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将改写的故事结尾用文字或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設计意图】第一个活动通过结合自身事例为丑小鸭出谋献策,把思考过的内容形成文字,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练习了英语提建议的句型,更无形中培养了同理心。第二个活动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反思,学着做一个会思考的阅读者,充分调动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1.选材的思考
在母语环境下,童话寓言往往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语言简练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英语语言环境下的童话寓言资源丰富,可以选材的范围很广,语言的难度适合现在的初中生。另外,多数童话作品立意美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质。然而,在英语作为外语存在的中国,童话寓言教学并不常见,也并未进入英语的主流教材,这其实是很遗憾的一个缺失。因此,选取一系列英文原版的童话故事作为语言学习的素材是非常必要的。
2.K-W-L教学法在童话寓言教学中的应用
这种阅读策略通常使用于说明文的阅读,能够重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由于学生对于大多数所选取的童话作品有所了解,也就是说K环节有知识储备,那么正好可以通过W和L环节来推动课堂环节的进行,形成整节课的逻辑主线。
3.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思维训练
如今这些原本由外语创作的童话寓言的中文译本有很多,很多耳熟能详的篇章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普及度很高,大多数学生在孩童时期都有所接触。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接触到这些童话寓言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成人的思考和价值导向,而成年人却较少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笔者选择了童话新解的角度来让学生重新审视这些作品,在阅读英文版本的童话作品的时候,尽量抛开原有的思维束缚,重新审视作品以及作者意图,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4.初中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的英语阅读不仅仅是应用目标语言阅读作品时对其知识、技巧与策略的训练,还应该具备目标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王蔷老师将阅读素养分为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那么阅读品格的培养和训练就要受到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因此,在选择教学篇目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笔者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同阅读体验和阅读习惯,并就此进行了专门训练,希望通过长期系统性的相关阅读训练,能够让学生在英语阅读素养上有大幅度大跨度的提升。
指导教师评价
1. 刘老师语言素质好,整节课流畅有节奏,对学生的引导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读前、读中和读后环节的切换游刃有余。
2. 整节课的设计遵循了K-W-L的阅读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已知和阅读热情,进一步启发了学生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阅读模式可以应用于多种文体的阅读教学,童话故事类文章的阅读的这种尝试很有新意,也值得推而广之。
3. 此节阅读课以思维训练为主要目的,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黄远振、兰春寿、黄睿. 2014.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4):63-69
王蔷、敖娜仁图雅. 2015.中小学生外语阅读素养的构成及教学启示[J].中国外语教育, (1):16-2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常春藤英语(Go with Ivy English): 四级·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童话阅读;思维训练;K-W-L阅读法
教学分析
1.设计理念
(1)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育部,2012)。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其中五级阅读目标中有这样三条:a.能找出文章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b.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c.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2)思维目标训练
1)K-W-L教学法
K-W-L教学法是Donna Ogle提出的一种英语阅读教学法。其中,K是“know”的首字母,代表“What I know”,即学生对学习对象已了解的内容;W即“What I want to know”,指对学习对象还想知道些什么;L即“What I have learned”,指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这种阅读策略能够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学思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培养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教育发展战略性任务,英语是语言学科,拥有培养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学思”是并列动词,“学”是指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思”是指学习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的“思”着重强调学习语言创新思维能力 (language thinking ability, LTA),即逻辑性思维 (logical thinking skills)、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3) 初中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
阅读是人类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重要能力,是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阅读能力”正逐步被“阅读素养”这一新概念取代,阅读素养包含两方面即在传统的“阅读能力”所关注的要素基础上,补充了阅读习惯(如阅读量、阅读频率)和阅读体验(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动机和自我评估)等内容,王蔷老师称之为“阅读品格”。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阅读材料选取自《常春藤英语》Go with Ivy English四级上,长度543字,难度适宜初二学生阅读。内容是改编自家喻户晓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故事。学生们对于翻译成中文的故事早已熟知,但很可能是第一次用英语阅读这样的故事,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可以强化掌握外语的成就感。另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新的诠释,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感悟和启发。这一话题所引发的深层次的思考正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
3.学生情况分析
(1)班级组成
学生来自人大附中初二年级,每班40人左右,英语基础较好,对于课外阅读非常感兴趣。上课状态积极活跃,喜欢思考,但缺乏深度,热衷于通过辩论、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课堂活动学习英语。
(2)知识能力背景
学生知识面丰富,英语基础较好,已经进行了一学期的简易名著閱读训练,但大多停留在泛读层面,对文章背后深刻含义的挖掘不够。中文版的丑小鸭早已家喻户晓,因此学生对故事梗概并不陌生,需要老师引导强化的是阅读后思维的训练。
(3)资源背景
在课前下发了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在阅读英文版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最想了解的内容和探究的问题,教师总结之后课上会引导学生讨论。另外,学生在上课时会拿到教师准备的学案和阅读材料,课上结合PPT进行学习。
(4)情感态度
因为从小有很强的优越感,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反思不够,而每个人其实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时人们会排斥异己,或对自己的某些“特质”感到自卑。通过对名篇的全新解读,教师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于一切“不同”更加宽容,能够正视来自外界的片面的恶意,并培养学生创新和坚持梦想的意识。
4.教学目标
由于寓言故事本身语言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们对其大致情节都有所了解,因此,教学目标设定没有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而是希望更多地挖掘学生思维品质的拓展。
即在阅读“The Ugly Duckling”后,学生能够:
(1)找出文章中主要角色并通过角色的语言描写推测出其态度;
(2)站在其朋友的角度为丑小鸭这个角色提出一些建议;
(3)批判性地看待童话故事,为该童话改写结尾。
5.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在课前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在课堂上,开门见山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梳理丑小鸭这个故事的主线。之后,带领全班通读全文,并小组内讨论相关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引导,提出新的问题,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并对童话的结尾进行再创作。最后,全班一起分享创作的作品,教师穿插着对作品进行点评,并结合同学的作品再次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部分(读前活动)
阅读课的课前活动环节设计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借机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有利于顺利开展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读前活动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从而更精准地设计出读中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节课读前活动设计了两个。首先,课前教师下发调查表(如下页表1),收集学生针对《丑小鸭》这个故事最想知道和探究的三个问题,选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
调查问卷由老师整理排序后,得出三个出现频率最高、同时又对文章理解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a) What does the ugly duckling look like?
b) Who were cruel to the ugly duckling?
c) How did the ugly duckling feel when he was laughed.
这三个问题将会出现在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动机,又可以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解决阅读中产生的疑问。
其次,第二个读前活动是在刚开始的课堂引入部分,老师就故事主要人物和情节大意进行提问(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what is the story about?),由学生主动回忆并说出故事的主线。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同学都没有阅读过英文版的丑小鸭,但是他们对于中文版的故事并不陌生,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用英文把他们已知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表达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对阅读英文故事没有了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故事理解还存在哪些分歧,以及中英文故事中存在哪些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利用调查问卷环节,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课上的引入环节,通过教师提问调动知识储备,引入阅读材料,完成K-W-L中的“What I know”这个环节。
Step 2:阅读及讨论(读中活动)
在读中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对于文章的中文梗概已经有所了解,有可能出现偷懒走神的情况,没有采用individual work的方式,而是采用team work的形式,让全班同学起立,分成四人一组的阅读小组,每人一段轮流阅读,读后再一起对课前调查总结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文章中画出论据,在这一切都进行完之后便可以全组一起坐下。
采用小组阅读的方式几乎可以完全避免阅读过程中走神的情况,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全程投入到阅读和讨论中。另外,小组活动充分发挥了“peer study”的优势,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生词或长难句,这些在组内就可以进行化解,无需教师再做过多地讲解和强调。
根据文本进行小组讨论的问题就是由学生调查问卷收集到的问题出现频率最多的三个。在讨论完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进一步由教师进行拔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挖掘,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问题包括:
a) Is he really ugly?
b) Who were cruel to him? How can you tell?
c) How did the ugly duckling feel when others laugh at him?
d) What did he do about it?
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得出自己对丑小鸭这个角色的新认识,例如:它不是ugly,而是different,其他动物甚至对于这种不同并不能很愉快地接受,另外,丑小鸭选择暗自神伤默默离开,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引出了下一步的思考,丑小鸭面对大家的打击和质疑,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上下文以及与同伴的讨论来推断角色的态度,完成K-W-L中的What I want to know这个环节。通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同时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完成K-W-L中的What I have learned这个环节。
step 3: 反思并输出(读后活动)
本课的重点在读后环节上,对于一个熟悉的文本,如何挖掘出其深层次的内涵,并且启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本节课的设计初衷。
读后活动设计了两个: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思考和讨论一系列和故事相关的问题,例如:
a) Should he feel bad about himself? Why or why not?
b) Have you ever felt being the different one in a group? What did you do?
c) If you were the ugly duckling, what would you do or say to others?
d)If you were the ugly duckling’s friend, what would you do or say to him?
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同时训练了学生提建议的基本表达法。
学生对丑小鸭提出的建议其实就是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他们要对自己说的话,这些迁移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大有裨益的。
紧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例如:
a) How did the ugly duckling regain his confidence?
b) Would such confidence last long?
c) If he weren’t that lucky, what would he do about his life? d) What could he do to make a change?
这些问题能够带着学生深挖故事本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该童话故事结尾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引导其进行结尾的改写。因此,第二个读后活动就是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改写。写完后小组内互看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中展示。
有些同学可能在课上来不及将思考的内容整理成文字,也可以进行口头汇报,课下再完成这个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将改写的故事结尾用文字或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設计意图】第一个活动通过结合自身事例为丑小鸭出谋献策,把思考过的内容形成文字,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练习了英语提建议的句型,更无形中培养了同理心。第二个活动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反思,学着做一个会思考的阅读者,充分调动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1.选材的思考
在母语环境下,童话寓言往往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语言简练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英语语言环境下的童话寓言资源丰富,可以选材的范围很广,语言的难度适合现在的初中生。另外,多数童话作品立意美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质。然而,在英语作为外语存在的中国,童话寓言教学并不常见,也并未进入英语的主流教材,这其实是很遗憾的一个缺失。因此,选取一系列英文原版的童话故事作为语言学习的素材是非常必要的。
2.K-W-L教学法在童话寓言教学中的应用
这种阅读策略通常使用于说明文的阅读,能够重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由于学生对于大多数所选取的童话作品有所了解,也就是说K环节有知识储备,那么正好可以通过W和L环节来推动课堂环节的进行,形成整节课的逻辑主线。
3.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思维训练
如今这些原本由外语创作的童话寓言的中文译本有很多,很多耳熟能详的篇章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普及度很高,大多数学生在孩童时期都有所接触。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接触到这些童话寓言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成人的思考和价值导向,而成年人却较少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笔者选择了童话新解的角度来让学生重新审视这些作品,在阅读英文版本的童话作品的时候,尽量抛开原有的思维束缚,重新审视作品以及作者意图,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4.初中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的英语阅读不仅仅是应用目标语言阅读作品时对其知识、技巧与策略的训练,还应该具备目标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王蔷老师将阅读素养分为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那么阅读品格的培养和训练就要受到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因此,在选择教学篇目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笔者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同阅读体验和阅读习惯,并就此进行了专门训练,希望通过长期系统性的相关阅读训练,能够让学生在英语阅读素养上有大幅度大跨度的提升。
指导教师评价
1. 刘老师语言素质好,整节课流畅有节奏,对学生的引导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读前、读中和读后环节的切换游刃有余。
2. 整节课的设计遵循了K-W-L的阅读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已知和阅读热情,进一步启发了学生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阅读模式可以应用于多种文体的阅读教学,童话故事类文章的阅读的这种尝试很有新意,也值得推而广之。
3. 此节阅读课以思维训练为主要目的,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黄远振、兰春寿、黄睿. 2014.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4):63-69
王蔷、敖娜仁图雅. 2015.中小学生外语阅读素养的构成及教学启示[J].中国外语教育, (1):16-2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常春藤英语(Go with Ivy English): 四级·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