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孝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j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对孝的论述是极为细致而又深刻的,总体而言它将孝道分为养体、养色、养志三级,三级逐层深入,达到对孝的完美阐释。本文将《论语》中有关于孝的内容与个人生活体验相结合,以理解这三层次的具体内容及其蕴含的内在情感,并将孝在家庭中发挥的效力进一步延伸至社会,以展示孝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论语》;养体;养色;养志;家庭;社会
  在中国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国度里,维护家庭和谐安乐的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论语》论孝,更是以其细腻的感情,层层深入的方式,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品读《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录,我们会发现孔子将孝分为逐次递进的三个层级:养体、养色、养志,只有逐一做好,才能达到至孝之境。
  第一个层级为养体,即保障双亲基本的日常生活,它既是基础也是为孝的最低要求。《论语》中:“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食其馔,曾是以为孝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得很不客气但却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立场,单单养体远远不够,孝有更大的要求。尽管他口中所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立足于春秋末期,却也直击当今社会的养老问题。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养老就是能保证老人身体健康。与那些新闻报道里层出不穷的老人饿死家中事件相比,这样的赡养似乎不错,但如果有一台时光刻录机,能将孩子生命之初与父母生命之末的场景对比播放,便会发觉这些其实远远不够。
  曾经父母为一个新生命的来到欢呼雀跃,把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统统给予他。可当他们老去,老到不能再为所爱之人做些什么,老到生命每天的吃喝都是在等待死亡,那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金钱、医疗这些都只能勉强延长生命的长度,若生命中没有了被人留恋、关爱的日子,那么生与死又有何异?所以,如果人们以为养体就足够,那么只会造成一个我们谁都不愿看到的结果,父母体虽养,然心亦伤。
  养色是孝的第二层级。《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先生食其馔,曾是以为孝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注解道:“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程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对色难的理解倾向于“对待父母一直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一件事”。程子更进一步分析子夏言语过于直率,对父母缺少温润之色,因而孔子劝其注重“色”。
  关于色难还有另一解释。东汉包咸《论语章句》中注解为:“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何晏、邢昺的《论语注疏》中不仅收录了包咸的解释,还写道:“马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未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也。”他们则将色难理解为“从父母的神色中体察他们的心思,这是件难事。”
  暂且抛开学术上孰对孰错,单从情感角度去理解,二者各有其理。它们都要求子女的孝要更加细致,不是简单的养,而是深入人心的爱。前一种强调在父母面前控制自己的神色。一方面,日益年迈的父母时常如孩童时的我们,我们的斥责、脸色只会加重他们的自责和难过。回忆儿时,他们耐着性子从抓筷子起,一样样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因而对待他们的错误我们更应以温柔回应。另一方面,作为长辈他们受到小辈的指责,哪怕心中已意识到错误也断然不会轻易承认,所以作为子女,我们的态度就应更谦和,语气更委婉,学习《论语》提及的闵子骞的气度,以包容去接纳。
  《论语.先进》中“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其父母昆弟之言。’”古书记载,闵子骞后母偏心,给亲儿子棉衣里絮蚕丝而在闵子骞的棉衣里絮芦花。事情被其父亲发现,决意休妻,闵子骞却劝说道:“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以自己一人之苦成全阖家之乐。
  毕竟家庭不同于社会,并非所有行为都要严格区分对错好坏,如果能以包容以亲情之爱化解矛盾,那么何乐而不为呢?《论语》中另一则例子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叶公以为父亲侵害他人利益,儿子予以揭发是正直之举;而孔子认为,揭发只是偏激而简单的正直,真正直而理的做法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孔子所言看似是法所不容的包庇之行,实则是化解问题的迂回之策。
  首先我们来看“攘羊”这一行为,把从别人家跑来的家禽占为己有属不当得利,但其性质恶劣程度远低于偷盗抢劫,实属“民不告官不究”,此时若儿子以正义为名告发父亲,这个家庭又会走向何处?父亲名誉扫地自此一蹶不振,父子关系恶化,亲人感情淡漠,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些都是不可修复的裂痕,难道这是儿子想要看见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大义灭亲实属无奈之举,但对于这类生活琐事,儿子这般怕是得不偿失了。而“隐”并非掩盖事实,纵容恶行,而是用一种更周全有效的方式化解问题。一方面可以对父亲以“色”的态度进行婉言劝解;另一方面则向被攘羊之家郑重道歉,并协商相关补偿事宜,这样即可在维持家庭和睦的同时解决攘羊问题,直则在其中矣。
  “色难”后一种理解在情感上更加细腻深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父母的神色,了解其所思所想。父母总是这个世上最“心口不一”的人。他们需要体谅却憋在心里不给孩子添麻烦,他们心里难过却对你说孩子没事。与之相比,为人儿女的我们时常太自私也太粗心。自己有所求又不愿直说,便旁敲侧击,用夸张神色想让父母主动察觉,而他们却刚好相反努力去隐藏。所以对父母察其言、观其色、顺其意、行其事、亦是孝顺的体现。
  以上两种色难有一个共同的前提便是子女要在父母身边,否则一切都难以实现。《论语.里仁》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在保证这一前提。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广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既不敢更贬谪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自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朱子以最简练的语言阐述了孔子所言的理由:“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古代的交通通信与现今相差甚远,孩子远游势必会造成相互间的思念与担心。儿不知父母近况,即使父母罹难,也难以及时得知并赶回。电视剧中的经典桥段,儿子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去医院见老父最后一面,但最终见到的却只是一张铺着白床单的空床,这般情节正是这一普遍社会现象的缩影。中国人对未知的事情向来怀有千般忧虑,同样,父母不知孩子状况定会百般猜测,忧心忡忡。
  “父母在,不远游”并非否认人离家去追求富有、权力的价值与意义,只是在提醒众人请别忘记距离、时间永远是践行孝道的两大阻碍,切要小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养志是孝的最高层次,作为最高级别自然包含更多的要求。在我的理解中养志即养心,子女如若能使父母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安宁,便真正配得上孝子二字。
  保证自己平安,是对父母的养志之举。《论语》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四书章句集注》注解:“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以为心,则凡可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同。”可见保重自己也是孝的表现。儿时看《哪吒传奇》,任性哪吒不理会“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顾及泪眼滂沱近乎崩溃的母亲,执意削骨还父削肉还母,这般不爱惜自己自残,让父母怎能不体会十指穿心之痛苦!许多失独老人本该享晚年清福,却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现实,他们内心里多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孩子,却无奈被现实击得粉碎,所以爱自己,也是在践行孝道。
  继承父母之志,是养志之举。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遗志讨伐商纣,孔子赞其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论语·子张》中也记载“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亦是表达同样的道理。放眼当今,许多父母努力供养孩子考名牌大学实则也是在弥补自己的遗憾。有多少大学梦,承载了两代人的愿望与努力,所以继承志愿,也是爱他们。
  子女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也是养志之举。孩子是父母最大的骄傲,一旦子女取得进步或成就,当面他们可能不动声色,但背后一定带着一脸自得走亲访友。或许每个孩子儿时都气愤父母将自己与别人家孩子相比,但那却是父母对孩子热切期盼的显著表现,因而让自己更优秀,也是对他们爱的回报。
  对孝的三个层级,不仅要在父母生前践行,即使父母逝世也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论语》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观其孝养的态度;父亲去世,观察他的举止是否还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尤其在守孝三年期间,如若行为都能合乎要求,可谓孝。
  父母丧亡是生命中极深刻的痛,子女不能永远沉浸在哀恸中,却更不能随时间的流逝、心中伤痛的愈合、身边琐事的堆积,便忘记最亲爱的人。曾经他们所给予的不论是严格还是温柔都是不可取代的珍贵。所以,不论生活多么艰难,有多少身外之事纷扰,都请在心里扫出一块最纯净的地方留给他们,用以报答那份还不起也还不尽的爱。
  儒家将孝的地位推崇的很高,因为孝的影响力并非只局限于家庭,更扩展到国家。《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善事父母,善事兄长,却敢犯上的人是很少有的;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上句所言孝是仁之本,君子务本,则仁道自此而生也。”以及孝子品行的延伸。朱子解释中提到“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这里的和顺表现于家庭,更可以延伸至社会。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具有极强的相似性,所以能对父母和顺,自然可以延伸至对君主的忠义、顺德,也正因为此,古代选官才会有“举孝廉”一说。下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将孝视为仁之本。程子曰:“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谓仁以孝弟为本。”以亲亲原则奉养父母,一定程度上也可如孔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
  总而言之,孝是立家立国不可丢弃的传统,而《论语》中孝的细致化和深刻化,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努力践行。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3年
  2《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
  3《论语注疏》何晏注、邢昺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论语详解》白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论语论孝
  郭佩姝(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论语》对孝的论述是极为细致而又深刻的,总体而言它将孝道分为养体、养色、养志三级,三级逐层深入,达到对孝的完美阐释。本文将《论语》中有关于孝的内容与个人生活体验相结合,以理解这三层次的具体内容及其蕴含的内在情感,并将孝在家庭中发挥的效力进一步延伸至社会,以展示孝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论语》;养体;养色;养志;家庭;社会
  在中国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国度里,维护家庭和谐安乐的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论语》论孝,更是以其细腻的感情,层层深入的方式,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品读《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录,我们会发现孔子将孝分为逐次递进的三个层级:养体、养色、养志,只有逐一做好,才能达到至孝之境。
  第一个层级为养体,即保障双亲基本的日常生活,它既是基础也是为孝的最低要求。《论语》中:“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食其馔,曾是以为孝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得很不客气但却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立场,单单养体远远不够,孝有更大的要求。尽管他口中所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立足于春秋末期,却也直击当今社会的养老问题。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养老就是能保证老人身体健康。与那些新闻报道里层出不穷的老人饿死家中事件相比,这样的赡养似乎不错,但如果有一台时光刻录机,能将孩子生命之初与父母生命之末的场景对比播放,便会发觉这些其实远远不够。   曾经父母为一个新生命的来到欢呼雀跃,把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统统给予他。可当他们老去,老到不能再为所爱之人做些什么,老到生命每天的吃喝都是在等待死亡,那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金钱、医疗这些都只能勉强延长生命的长度,若生命中没有了被人留恋、关爱的日子,那么生与死又有何异?所以,如果人们以为养体就足够,那么只会造成一个我们谁都不愿看到的结果,父母体虽养,然心亦伤。
  养色是孝的第二层级。《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先生食其馔,曾是以为孝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注解道:“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程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对色难的理解倾向于“对待父母一直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一件事”。程子更进一步分析子夏言语过于直率,对父母缺少温润之色,因而孔子劝其注重“色”。
  关于色难还有另一解释。东汉包咸《论语章句》中注解为:“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何晏、邢昺的《论语注疏》中不仅收录了包咸的解释,还写道:“马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未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也。”他们则将色难理解为“从父母的神色中体察他们的心思,这是件难事。”
  暂且抛开学术上孰对孰错,单从情感角度去理解,二者各有其理。它们都要求子女的孝要更加细致,不是简单的养,而是深入人心的爱。前一种强调在父母面前控制自己的神色。一方面,日益年迈的父母时常如孩童时的我们,我们的斥责、脸色只会加重他们的自责和难过。回忆儿时,他们耐着性子从抓筷子起,一样样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因而对待他们的错误我们更应以温柔回应。另一方面,作为长辈他们受到小辈的指责,哪怕心中已意识到错误也断然不会轻易承认,所以作为子女,我们的态度就应更谦和,语气更委婉,学习《论语》提及的闵子骞的气度,以包容去接纳。
  《论语.先进》中“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其父母昆弟之言。’”古书记载,闵子骞后母偏心,给亲儿子棉衣里絮蚕丝而在闵子骞的棉衣里絮芦花。事情被其父亲发现,决意休妻,闵子骞却劝说道:“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以自己一人之苦成全阖家之乐。
  毕竟家庭不同于社会,并非所有行为都要严格区分对错好坏,如果能以包容以亲情之爱化解矛盾,那么何乐而不为呢?《论语》中另一则例子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叶公以为父亲侵害他人利益,儿子予以揭发是正直之举;而孔子认为,揭发只是偏激而简单的正直,真正直而理的做法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孔子所言看似是法所不容的包庇之行,实则是化解问题的迂回之策。
  首先我们来看“攘羊”这一行为,把从别人家跑来的家禽占为己有属不当得利,但其性质恶劣程度远低于偷盗抢劫,实属“民不告官不究”,此时若儿子以正义为名告发父亲,这个家庭又会走向何处?父亲名誉扫地自此一蹶不振,父子关系恶化,亲人感情淡漠,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些都是不可修复的裂痕,难道这是儿子想要看见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大义灭亲实属无奈之举,但对于这类生活琐事,儿子这般怕是得不偿失了。而“隐”并非掩盖事实,纵容恶行,而是用一种更周全有效的方式化解问题。一方面可以对父亲以“色”的态度进行婉言劝解;另一方面则向被攘羊之家郑重道歉,并协商相关补偿事宜,这样即可在维持家庭和睦的同时解决攘羊问题,直则在其中矣。
  “色难”后一种理解在情感上更加细腻深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父母的神色,了解其所思所想。父母总是这个世上最“心口不一”的人。他们需要体谅却憋在心里不给孩子添麻烦,他们心里难过却对你说孩子没事。与之相比,为人儿女的我们时常太自私也太粗心。自己有所求又不愿直说,便旁敲侧击,用夸张神色想让父母主动察觉,而他们却刚好相反努力去隐藏。所以对父母察其言、观其色、顺其意、行其事、亦是孝顺的体现。
  以上两种色难有一个共同的前提便是子女要在父母身边,否则一切都难以实现。《论语.里仁》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在保证这一前提。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广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既不敢更贬谪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自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朱子以最简练的语言阐述了孔子所言的理由:“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古代的交通通信与现今相差甚远,孩子远游势必会造成相互间的思念与担心。儿不知父母近况,即使父母罹难,也难以及时得知并赶回。电视剧中的经典桥段,儿子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去医院见老父最后一面,但最终见到的却只是一张铺着白床单的空床,这般情节正是这一普遍社会现象的缩影。中国人对未知的事情向来怀有千般忧虑,同样,父母不知孩子状况定会百般猜测,忧心忡忡。
  “父母在,不远游”并非否认人离家去追求富有、权力的价值与意义,只是在提醒众人请别忘记距离、时间永远是践行孝道的两大阻碍,切要小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养志是孝的最高层次,作为最高级别自然包含更多的要求。在我的理解中养志即养心,子女如若能使父母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安宁,便真正配得上孝子二字。
  保证自己平安,是对父母的养志之举。《论语》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四书章句集注》注解:“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以为心,则凡可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同。”可见保重自己也是孝的表现。儿时看《哪吒传奇》,任性哪吒不理会“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顾及泪眼滂沱近乎崩溃的母亲,执意削骨还父削肉还母,这般不爱惜自己自残,让父母怎能不体会十指穿心之痛苦!许多失独老人本该享晚年清福,却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现实,他们内心里多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孩子,却无奈被现实击得粉碎,所以爱自己,也是在践行孝道。   继承父母之志,是养志之举。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遗志讨伐商纣,孔子赞其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论语·子张》中也记载“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亦是表达同样的道理。放眼当今,许多父母努力供养孩子考名牌大学实则也是在弥补自己的遗憾。有多少大学梦,承载了两代人的愿望与努力,所以继承志愿,也是爱他们。
  子女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也是养志之举。孩子是父母最大的骄傲,一旦子女取得进步或成就,当面他们可能不动声色,但背后一定带着一脸自得走亲访友。或许每个孩子儿时都气愤父母将自己与别人家孩子相比,但那却是父母对孩子热切期盼的显著表现,因而让自己更优秀,也是对他们爱的回报。
  对孝的三个层级,不仅要在父母生前践行,即使父母逝世也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论语》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观其孝养的态度;父亲去世,观察他的举止是否还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尤其在守孝三年期间,如若行为都能合乎要求,可谓孝。
  父母丧亡是生命中极深刻的痛,子女不能永远沉浸在哀恸中,却更不能随时间的流逝、心中伤痛的愈合、身边琐事的堆积,便忘记最亲爱的人。曾经他们所给予的不论是严格还是温柔都是不可取代的珍贵。所以,不论生活多么艰难,有多少身外之事纷扰,都请在心里扫出一块最纯净的地方留给他们,用以报答那份还不起也还不尽的爱。
  儒家将孝的地位推崇的很高,因为孝的影响力并非只局限于家庭,更扩展到国家。《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善事父母,善事兄长,却敢犯上的人是很少有的;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上句所言孝是仁之本,君子务本,则仁道自此而生也。”以及孝子品行的延伸。朱子解释中提到“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这里的和顺表现于家庭,更可以延伸至社会。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具有极强的相似性,所以能对父母和顺,自然可以延伸至对君主的忠义、顺德,也正因为此,古代选官才会有“举孝廉”一说。下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将孝视为仁之本。程子曰:“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谓仁以孝弟为本。”以亲亲原则奉养父母,一定程度上也可如孔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
  总而言之,孝是立家立国不可丢弃的传统,而《论语》中孝的细致化和深刻化,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努力践行。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3年
  2《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
  3《论语注疏》何晏注、邢昺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论语详解》白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其他文献
摘要:词典在语言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可或缺,运用各式词典辅助自身的外语学习是外语学习者的一项重要学习策略,也是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的手机英语词典软件使用情况为例,分析不同软件之间功能的差异性,并为英语专业学生选择词典软件提供参考。  关键字:英语;词典软件;分析  自科技革命以来,经济发展迅猛,电子产品风靡世界,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大范围普及和更新换代
期刊
摘要: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寻求积极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以完成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在新课标下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从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出发,接着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特点;转化策略  引言: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将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论文主要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对滨州市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阐释了家庭教育缺失对城市留守儿童、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影响。针对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积极探寻解决措施,为孩子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人而共同努力。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近年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在意产品的细节,并对产品品质的细节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因此,产品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符合人们的实际要求,更要符合购物者的心理要求,使产品更加的美观、适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产品品质细节的主要因素。  关键字:产品设计;商品质感;高品质;细节展示  引言: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各种思维以及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期刊
摘要:新世纪,我国的土木工程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相应地各种大跨度结构和超高层建筑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土木工程的学术研究领域,大型土木工程结构性能监测的研究与应用也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关注。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土木工程结构性能监测系统与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土木工程结构性能监测系统与识别方法的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性能监测系统;损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咨询、项目管理等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业如房地产公司、建筑安装企业、咨询公司等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本文论述了建筑类专业应该培养一些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具有怎样的高技能型人才。为能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探索建筑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期刊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原则,要求译作忠实于原作。而追求女性平等地位的女性主义爆发后,历史上一直地位低下的女性主义译者试图通过翻译提高女性地位,于是建立了自己的翻译策略,形成了自己的忠实观,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叛逆,对翻译理论造成一定影响,为翻译理论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忠实性原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
期刊
摘要:戏曲体验类明星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播出后,因中韩各界备受关注的明星体验戏曲表演与其轻松搞笑的娱乐氛围,收视率一路飙升,中韩明星的表现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为戏曲的发展带来了年轻的受众,为戏曲的传播增添光彩。  关键词:叮咯咙·呛;传统文化  “那个因为一场戏而欢笑哭泣的年代,已经在岁月长河中渐渐远去,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在为这门艺术坚守阵地,为了它的华彩而付出青春与汗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走上这条
期刊
包装最初只是用来保护商品,方便于商品在运输中的安全而增加的容器。时代的进步让现在的商品越来越多样化,而包装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在提供方便的同时还要结合美观。在当下这个信息化非常发达的时代,包装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商品在市场中的运营,它作为一种视觉媒介的工具,是不可忽视的。如今的商品包装都是以简洁的方式出现在市场上,不仅给予了商品不一样的个性,还给商品建立了很好的视觉形象。当前,别致的包装已经成为市
期刊
摘要:意象是诗词的重要构成元素,创作诗歌离不开意象的找寻与确立,分析、感悟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把握。正如史云青在论文《古诗词意象的符号学分析》中所说的一样:“意象之象是表意之象,象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意借助象来呈现,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借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思,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古代文学领域里,黄昏意象是最常见的,也是意义最丰富的文学意象之一,其意蕴已经远远超过了昼夜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