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河图中学 678007)
【摘要】《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它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更看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气度。
【关键词】教学;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多年来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名篇佳作,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土蕃的情况下,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目的是为了宣慰,察访军情。唐玄宗实际的目的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它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佳,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下面从《使至塞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简要分析。
1 本诗的思想内容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这两句是诗的首联,意思是我只身轻车简从赴西北出使边塞,经过属国一直向前。“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骑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简洁明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是诗的颔联,意思是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像回家的飞雁飞入胡天。“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胡天”,西北方边界外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用比喻的手法,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诗的颈联,意思是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长河”,黄河。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这两句是诗的尾联,意思是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的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这两句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
2 本诗的艺术特色
2.1 炼字精妙传神。 全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又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2.2 叙事写景融为一体。 诗的开头两句,显然是记叙,交待了出使情况。接着三四句转为描写。描写作者出汉塞所见到的景象:征蓬随风飘飞,归雁鸣叫翱翔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在情感”。这是古诗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景中寓情”的手法。教材的注者也许会说:“没错,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征蓬出汉塞的景象则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啊!”的确,此句的“出汉塞”与下句的“入胡天”形成强烈对比,以归雁的“入胡天”反衬“征蓬”的思乡之情。但是,从诗的特点看,“诗,就是诗人自己。诗人所反映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体验,应该而且必须是自己深切感受到的,体会到的,有真情实感的,有自我个性的诗。”“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没有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没有抒情主体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从前面的背景可知,张九龄罢相,诗人失去政治上的依靠。此次出塞,明是奉使问边,风光光耀,实则降职左迁。他一路跋涉,从唐都来,过居延属国,出汉塞。此时,他心绪万端。 见到去南方过冬的归雁鸣叫进入了胡人的穹天。就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而面对随风飘飞的大漠蓬草,他更加感到那就是他的缩影——没有定根,被大风一吹就不知飘向哪里;就像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失去根基,就没有了方向,前途就渺茫起来。那就失去了“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只仅仅表达了一种普通存在的思乡之情,但是,显然诗人在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多样的!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难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目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最后两句写诗人进入边塞,一路前行,却始终未见人迹。直到了萧关,路遇侦察兵,才得知将领正率着士兵在更远的燕然山作战呢。看来诗人还得继续前行,独行万里,孤独压抑的心情刚刚在大自然壮丽的景色中得到了一点点温暖,在之后的行程中诗人又会遇到什么呢?全诗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巨大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2.3 比喻贴切生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本身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任务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田的激怒和烦闷。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悄悄带过。
从全诗看叙事写景融为一体,语言朴素自然,炼字精妙传神,给人身临其境的鲜明感受,在美妙的联想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雄浑壮丽的边塞奇景,看到了边塞将士以身许国奋发强国的精神风貌,更看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气度。
参考文献
[1] 初中文言文译注级赏析.吴铜运主编.长春出版社.2002.8
[2] 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七—九年级合订本.朱五书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
[3] 图解新教材.人教实验板.七—九年级语文.钟山主编.辽海出版社.2009.6
[4] 初学古诗词鉴赏(全二册).王敬业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3.3
【摘要】《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它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更看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气度。
【关键词】教学;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多年来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名篇佳作,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土蕃的情况下,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目的是为了宣慰,察访军情。唐玄宗实际的目的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它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佳,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下面从《使至塞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简要分析。
1 本诗的思想内容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这两句是诗的首联,意思是我只身轻车简从赴西北出使边塞,经过属国一直向前。“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骑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简洁明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是诗的颔联,意思是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像回家的飞雁飞入胡天。“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胡天”,西北方边界外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用比喻的手法,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诗的颈联,意思是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长河”,黄河。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这两句是诗的尾联,意思是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的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这两句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
2 本诗的艺术特色
2.1 炼字精妙传神。 全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又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2.2 叙事写景融为一体。 诗的开头两句,显然是记叙,交待了出使情况。接着三四句转为描写。描写作者出汉塞所见到的景象:征蓬随风飘飞,归雁鸣叫翱翔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在情感”。这是古诗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景中寓情”的手法。教材的注者也许会说:“没错,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征蓬出汉塞的景象则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啊!”的确,此句的“出汉塞”与下句的“入胡天”形成强烈对比,以归雁的“入胡天”反衬“征蓬”的思乡之情。但是,从诗的特点看,“诗,就是诗人自己。诗人所反映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体验,应该而且必须是自己深切感受到的,体会到的,有真情实感的,有自我个性的诗。”“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没有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没有抒情主体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从前面的背景可知,张九龄罢相,诗人失去政治上的依靠。此次出塞,明是奉使问边,风光光耀,实则降职左迁。他一路跋涉,从唐都来,过居延属国,出汉塞。此时,他心绪万端。 见到去南方过冬的归雁鸣叫进入了胡人的穹天。就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而面对随风飘飞的大漠蓬草,他更加感到那就是他的缩影——没有定根,被大风一吹就不知飘向哪里;就像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失去根基,就没有了方向,前途就渺茫起来。那就失去了“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只仅仅表达了一种普通存在的思乡之情,但是,显然诗人在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多样的!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难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目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最后两句写诗人进入边塞,一路前行,却始终未见人迹。直到了萧关,路遇侦察兵,才得知将领正率着士兵在更远的燕然山作战呢。看来诗人还得继续前行,独行万里,孤独压抑的心情刚刚在大自然壮丽的景色中得到了一点点温暖,在之后的行程中诗人又会遇到什么呢?全诗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巨大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2.3 比喻贴切生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本身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任务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田的激怒和烦闷。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悄悄带过。
从全诗看叙事写景融为一体,语言朴素自然,炼字精妙传神,给人身临其境的鲜明感受,在美妙的联想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雄浑壮丽的边塞奇景,看到了边塞将士以身许国奋发强国的精神风貌,更看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气度。
参考文献
[1] 初中文言文译注级赏析.吴铜运主编.长春出版社.2002.8
[2] 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七—九年级合订本.朱五书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
[3] 图解新教材.人教实验板.七—九年级语文.钟山主编.辽海出版社.2009.6
[4] 初学古诗词鉴赏(全二册).王敬业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