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风光,融情于景

来源 :教育实践与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河图中学 678007)
  【摘要】《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它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更看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气度。
  【关键词】教学;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多年来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名篇佳作,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土蕃的情况下,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目的是为了宣慰,察访军情。唐玄宗实际的目的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它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佳,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下面从《使至塞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简要分析。
  1 本诗的思想内容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这两句是诗的首联,意思是我只身轻车简从赴西北出使边塞,经过属国一直向前。“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骑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简洁明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是诗的颔联,意思是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像回家的飞雁飞入胡天。“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胡天”,西北方边界外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用比喻的手法,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诗的颈联,意思是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长河”,黄河。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这两句是诗的尾联,意思是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的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这两句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
  2 本诗的艺术特色
  2.1 炼字精妙传神。 全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又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2.2 叙事写景融为一体。 诗的开头两句,显然是记叙,交待了出使情况。接着三四句转为描写。描写作者出汉塞所见到的景象:征蓬随风飘飞,归雁鸣叫翱翔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在情感”。这是古诗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景中寓情”的手法。教材的注者也许会说:“没错,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征蓬出汉塞的景象则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啊!”的确,此句的“出汉塞”与下句的“入胡天”形成强烈对比,以归雁的“入胡天”反衬“征蓬”的思乡之情。但是,从诗的特点看,“诗,就是诗人自己。诗人所反映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体验,应该而且必须是自己深切感受到的,体会到的,有真情实感的,有自我个性的诗。”“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没有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没有抒情主体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从前面的背景可知,张九龄罢相,诗人失去政治上的依靠。此次出塞,明是奉使问边,风光光耀,实则降职左迁。他一路跋涉,从唐都来,过居延属国,出汉塞。此时,他心绪万端。 见到去南方过冬的归雁鸣叫进入了胡人的穹天。就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而面对随风飘飞的大漠蓬草,他更加感到那就是他的缩影——没有定根,被大风一吹就不知飘向哪里;就像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失去根基,就没有了方向,前途就渺茫起来。那就失去了“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只仅仅表达了一种普通存在的思乡之情,但是,显然诗人在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多样的!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难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目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最后两句写诗人进入边塞,一路前行,却始终未见人迹。直到了萧关,路遇侦察兵,才得知将领正率着士兵在更远的燕然山作战呢。看来诗人还得继续前行,独行万里,孤独压抑的心情刚刚在大自然壮丽的景色中得到了一点点温暖,在之后的行程中诗人又会遇到什么呢?全诗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巨大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2.3 比喻贴切生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本身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任务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田的激怒和烦闷。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悄悄带过。
  从全诗看叙事写景融为一体,语言朴素自然,炼字精妙传神,给人身临其境的鲜明感受,在美妙的联想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雄浑壮丽的边塞奇景,看到了边塞将士以身许国奋发强国的精神风貌,更看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气度。
  参考文献
  [1] 初中文言文译注级赏析.吴铜运主编.长春出版社.2002.8
  [2] 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七—九年级合订本.朱五书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
  [3] 图解新教材.人教实验板.七—九年级语文.钟山主编.辽海出版社.2009.6
  [4] 初学古诗词鉴赏(全二册).王敬业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3.3
其他文献
【摘要】快速阅读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快速阅读的应用及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快速阅读; 教学; 应用; 能力; 培养  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阅读者,所有的领导者都是阅读者。快速阅读是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快读、乐读、善读,在速度
期刊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同样的时间,都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有的孩子成绩非常优异,有的孩子平日的学习也很刻苦、勤奋,可成绩不尽人意;有的孩子由于马虎,成绩不够理想,让教师、家长苦恼、头痛……通过观察、调研和思考,我们对小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进行以下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学对策; 作业; 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同样的时间,都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有的孩子成绩
期刊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对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
期刊
【摘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抓养成教育,实质上就是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必须抓好抓实,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养成教育; 习惯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抓养成教育,实质上就是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
期刊
【摘要】小学生说话训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说话训练必须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说话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说话能力,有效地进行交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  【关键词】活动;体验;说话的兴趣;说话的方法;说话的乐趣  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说话兴趣?”在教学中我尝
期刊
【摘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让作文教学变得更有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和训练学生,让学生轻松作文,乐于作文。本文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能让作文教学变得更有效:首先,加强阅读打基础;其次,锻炼说话谋发展;再次,树立榜样显成效。同时,还要重视课文与写作的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素材。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有效策略  在小学阶段,我们绝大多
期刊
【摘要】在薛王史贾四大家族这一特殊环境下,注定了薛蟠有其公子哥的一面:凶残,好色,粗俗,无能。但因其本性纯朴,他的性格里也有直爽,讲义气,重感情的一面。  【关键词】红楼;薛蟠;性格;家庭社会环境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先生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古今石头记,天地大观园”。它不仅是中国封建末
期刊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于传承的最重要的方法,然而,现今汉字书写岌岌可危,汉字书写危机已成为国人们必须重视以及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书写危机的成因,提出了一些能使汉字书写文明传递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汉字; 汉字书写; 危机; 对策  今年8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的节目掀起了无数国人对汉字的热情,这种热情展现了国人对民族传统文
期刊
【摘要】著名创新学家朗加明教授曾说过:“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思维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音乐课中必须加强对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实践活动中寻求创新,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因此,要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在音乐课中去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创
期刊
【摘要】硝酸的知识始终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因为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炸药、化肥等。而且硝酸体现了非常强的氧化性,可以和活泼金属、不活泼金属、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借助于硝酸的性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广泛联系各个板块的化学知识,包括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实验,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环境保护等。  【关键词】硝酸的性质  硝酸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