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类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建立长期透析通路并自愿接受随访的患者,随访5年。依据患者长期通路的类型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内瘘)组和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颈内静脉导管(导管)组。应用Cox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机 构】
: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脏病血液净化科 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 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 心血管病离子与分子机能重点实验室 心脏病学研究所,天津 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脏病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类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建立长期透析通路并自愿接受随访的患者,随访5年。依据患者长期通路的类型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内瘘)组和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颈内静脉导管(导管)组。应用Cox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31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150例(47.62%),内瘘组189例(60.00%),导管组126例(4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增加(HR=1.021,95% CI 1.003~1.040)、动静脉内瘘(HR=1.899,95%CI 1.019~3.539)、透析血流量增加(HR=1.030,95%CI 1.010~1.051)和左房内径增大(HR=1.097,95%CI 1.022~1.177)为血液透析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内瘘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导管组(Log-rank χ2=9.53,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为0.608,P=0.008]、动静脉内瘘(AUC为0.594,P=0.021)、透析血流量(AUC为0.659,P<0.001)、左房内径(AUC为0.604,P=0.011)均可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
结论年龄增加、动静脉内瘘、透析血流量增加和左房内径增大均是血液透析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可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率高于导管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微小RNA-193b(miR-193b)表达上调对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肝癌细胞凋亡、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HepG2.2.15细胞株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以25、50、100 pmol的miR-193b mimic进行转染,对照组以空白mimic进行转染(0 pmol)。48 h后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93b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实验组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最常发生于胃、小肠,其转移瘤多见于肝脏、网膜、腹膜,本例患者既往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明确,近期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肺转移,且原手术部位未见复发,未见其他部位转移。临床极为罕见。
超高速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可通过杨氏模量值对组织硬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将组织硬度用彩色编码的形式直观展现,用于了解组织硬度,判断所检测组织的病变性质。该技术较传统的彩色多普勒有更高的敏感性、准确率及特异性,较弹性成像检查更客观,且比MRI检查安全、经济、简便。SWE在宫颈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疗效监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甲状腺未分化癌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生存期仅为数周或数月。尽管多学科综合治疗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目前仍无有效提高生存率的标准治疗方法。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从基因水平上认识甲状腺未分化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从而为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些靶向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同时靶向药物治疗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试验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相关代谢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免疫逃逸的行为密切相关。肿瘤代谢(如葡萄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氧代谢)的局部营养物质消耗及代谢产物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是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的热点,可用于指导与肿瘤免疫相关的抗肿瘤药物开发。
目的探讨微小RNA-182-5p(miR-182-5p)靶向叉头蛋白O3a(FOXO3a)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比较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NSCLC细胞A549中miR-182-5p的表达差异。选取A549细胞进行转染,分为miR-182-5p mimic组(转染miR-182-5p mimic)、miR-182-5p inhibitor组(转染m
多发性骨髓瘤的肺部表现除肺部感染、肺的髓外侵犯外,还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本例患者以间质性肺炎为突出临床表现,抗生素治疗无效,肺泡灌洗液、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均提示肺间质慢性炎症改变,未找到病原菌、单克隆浆细胞等证据,经给予激素冲击加化疗后好转。临床罕见。
对于可切除的老年食管癌,在充分衡量患者身体机能状态的情况下,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根治性放化疗是无法手术的食管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对于肿瘤消退反应良好的老年可手术患者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法。而对于更高龄患者(>80岁),温和保守的单纯放疗或许是更理想的选择。同时,相比于常规照射剂量(50.4 Gy)、选择性淋巴结区域照射、标准PF方案(顺铂+5-氟尿嘧啶),高剂量(≥60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p53基因调控着细胞的正常生长,而突变后的p53基因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促进肿瘤的转移、诱导化疗耐药、致使患者预后不良。恢复正常p53基因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尤其重要,近年来p53基因治疗方面研究的飞速发展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计数对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血小板计数以复发及死亡为终点的最佳临界值,分析术前血小板计数对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以复发为终点的血小板计数的最佳临界值为242.5×109/L,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242.5×109/L组(n=115)与血小板计数<242.5×109/L组(n=171),经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