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检察预防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检察预防文化建设仍面临新形势的挑战,面临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传播方式推陈出新,预防文化方式相对滞后。如今,文化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形式多样,出现了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新媒体。新媒体具有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传播速度快捷、传播范围广泛、内容新颖简练等特点,具有“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优势。近年来,在预防文化建设中,检察机关探索出了一些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预防文化形式,包括举办法制讲座、建立警示教育基地、推动预防宣传进院校、利用大众传播途径、组织专题展览、检企配合协助等。然而,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相比,预防文化宣传范围和可以发挥效果的领域受传统媒体的限制,预防文化建设中的精品无法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现价值,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2.预防文化缺少系统规划,资源整合作用发挥不明显。预防文化建设对资源整合作用成效不突出,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检察机关与相关单位的接触过程中,注重案件的查办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疏于对预防文化建设的关注。从而导致一些相关单位领导认为预防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缺乏对预防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力支持,对单位预防文化开展的思路、方式、创新点关注度不够,一些新颖而有效的预防方式得不到充分发掘,之后的经验推广也缺少相应的素材。这种现状,一方面导致了检察机关在预防文化建设中“孤军奋战”,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片面理解,认为预防文化建设是检察机关的事,与己无关,不愿意配合,不主动参与,从而导致对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二是在检察机关的内部,部分单位对预防文化建设缺乏系统、长期的规划,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就预防文化抓预防文化,就活动抓活动的问题,只求表面轰轰烈烈,不管实际效果有多大,有的甚至为了迎接检查,突击做一些预防文化设施,进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集中人、财、物,开展特色预防工作。
3.腐败文化根深蒂固,预防文化推广存在现实阻碍。现今,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羡腐心态等等,都成为“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在集体腐败者看来,法不责众,你腐败,我也腐败,大家都腐败,也就无所谓腐败了。集团性腐败对和谐社会建设比个体腐败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为它具有示范效应,使得上行下效。一些基层执政者打着改革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文件等形式公开从事体制内腐败,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也有更大的破坏性。羡腐心态见怪不怪: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被有些人讥为“呆”、“假”、“傻”;不法商人通过找关系行贿去包工程揽项目,会被人称为“有能力”、“有门路”、“有眼光”;一些贪官和不法商人一旦落入法网,一些人背后议论“后台不硬”、“赶上他倒霉”之类。总之,“笑贫不笑贪”。由于受到“腐败文化”的消极影响,部分干部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预防,低估预防文化的效果,甚至抱着埋怨或抵触的情绪参与预防文化建设,这样就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推进预防文化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预防的效果不理想。
4.内容创新上存在瓶颈,影响对预防文化的认同。预防文化建设也是一项工程,它也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从工作实践来看,预防文化建设的保障工作存在明显不足。在经费保障方面,预防机构成立多年以来,预防经费的支出捉襟见肘。预防文化活动经费的“相形见绌”已是制约预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的最大“瓶颈”。在人才保障方面,人才匮乏。预防文化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有很深的学问,需要职能部门不断地去认识它、掌握它、有效利用它。但是,预防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办案中抽出来的,只有办案经验,而没有预防文化建设的实践,预防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新事物,所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预防文化也需要创作,但创作人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导致预防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感和地方特色,不能很好地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甚至让部分干部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与办案相比,一些基层职能部门的领导不够重视预防文化建设,低估开展预防文化建设的意义,对建设预防文化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教育的手法陈旧,导致预防文化内容缺乏娱乐性,教育也就显得枯燥乏味,吸引力不强,很难引人入胜,深入人心,容易使预防文化建设走过场。
二、对检察预防文化建设的建议
预防要成为一种文化需要很长时间,但这种努力刻不容缓。因此,检察机关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预防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和繁荣预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推动预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1.树立面向未来的预防思维,创新预防文化的有效方式。预防文化建设责任部门要立足本职,积极拓展预防工作思路,创新预防工作理念,依托预防组织探寻文化反腐之路,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反腐倡廉的导向作用,努力探索预防文化开展的新形式、新载体、新措施,引导建设区域特色预防文化。因此,预防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预防文化方式。把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结合起来,运用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和视频短片、动漫、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应民之所需,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宣传廉政建设的理念,借助新媒体进行预防宣传,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廉政意识、法治意识。
2.树立面向社会的预防思维,拓展预防文化的发展空间。预防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公民、各单位、各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相关部门必须整合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和新兴媒体,推动预防文化发展。因此,建立预防文化的共享机制是应有之义。检察机关如何整合资源,做好检察环节的预防犯罪工作,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是一大课题。共享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检察机关与预防文化建设的责任单位建立联系,分享廉政风险防控的具体做法。发案单位往往会集中审计、纪检部门对单位的制度进行梳理,对单位的防控文化进行调整,其中容易出现一些创新的做法,检察机关与其联系,收集更多的经验和程序,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倡导先进理念和措施。二是各层级的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同层级各业务部门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由于各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重点、特点不一,职务犯罪的发案领域与环节也各异,各检察院查办各类案件的经验也不一,所以各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可以使预防文化开展更具针对性,也可以深化预防文化工作的开展程度。
3.树立面向现实的预防思维,建立预防文化的长效机制。腐败文化根深蒂固是预防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要摒弃“职务犯罪已无药可医,不必谈什么预防”的麻木状态,牢固树立加强预防文化建设铲除腐败的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到预防职务犯罪的战斗中。预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预防文化建设既要看到有形的、见效比较快的形式,更要注重潜移默化起长效作用的机制,确保预防文化建设朝着纵深的方向健康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为检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铲除腐败,需打持久战,在“大预防”下齐心协力与腐败行为作斗争。需要领导的关注与重视;需要民众的认可和支持;需要媒体提供平台,需要单位配合与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最终形成风清气正的预防氛围。
4.树立面向大众的预防思维,突出预防文化的地方特色。预防文化建设既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又要提高预防文化的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挥预防文化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实践作用和约束作用。因此,预防文化建设必须在挖掘和提炼传统预防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方面下工夫,更多地创作一些贴近百姓日常生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预防文化作品,兼顾预防文化建设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做到寓教于乐,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预防文化品牌,使之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人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作者:吉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检察预防文化建设仍面临新形势的挑战,面临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传播方式推陈出新,预防文化方式相对滞后。如今,文化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形式多样,出现了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新媒体。新媒体具有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传播速度快捷、传播范围广泛、内容新颖简练等特点,具有“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优势。近年来,在预防文化建设中,检察机关探索出了一些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预防文化形式,包括举办法制讲座、建立警示教育基地、推动预防宣传进院校、利用大众传播途径、组织专题展览、检企配合协助等。然而,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相比,预防文化宣传范围和可以发挥效果的领域受传统媒体的限制,预防文化建设中的精品无法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现价值,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2.预防文化缺少系统规划,资源整合作用发挥不明显。预防文化建设对资源整合作用成效不突出,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检察机关与相关单位的接触过程中,注重案件的查办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疏于对预防文化建设的关注。从而导致一些相关单位领导认为预防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缺乏对预防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力支持,对单位预防文化开展的思路、方式、创新点关注度不够,一些新颖而有效的预防方式得不到充分发掘,之后的经验推广也缺少相应的素材。这种现状,一方面导致了检察机关在预防文化建设中“孤军奋战”,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片面理解,认为预防文化建设是检察机关的事,与己无关,不愿意配合,不主动参与,从而导致对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二是在检察机关的内部,部分单位对预防文化建设缺乏系统、长期的规划,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就预防文化抓预防文化,就活动抓活动的问题,只求表面轰轰烈烈,不管实际效果有多大,有的甚至为了迎接检查,突击做一些预防文化设施,进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集中人、财、物,开展特色预防工作。
3.腐败文化根深蒂固,预防文化推广存在现实阻碍。现今,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羡腐心态等等,都成为“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在集体腐败者看来,法不责众,你腐败,我也腐败,大家都腐败,也就无所谓腐败了。集团性腐败对和谐社会建设比个体腐败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为它具有示范效应,使得上行下效。一些基层执政者打着改革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文件等形式公开从事体制内腐败,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也有更大的破坏性。羡腐心态见怪不怪: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被有些人讥为“呆”、“假”、“傻”;不法商人通过找关系行贿去包工程揽项目,会被人称为“有能力”、“有门路”、“有眼光”;一些贪官和不法商人一旦落入法网,一些人背后议论“后台不硬”、“赶上他倒霉”之类。总之,“笑贫不笑贪”。由于受到“腐败文化”的消极影响,部分干部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预防,低估预防文化的效果,甚至抱着埋怨或抵触的情绪参与预防文化建设,这样就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推进预防文化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预防的效果不理想。
4.内容创新上存在瓶颈,影响对预防文化的认同。预防文化建设也是一项工程,它也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从工作实践来看,预防文化建设的保障工作存在明显不足。在经费保障方面,预防机构成立多年以来,预防经费的支出捉襟见肘。预防文化活动经费的“相形见绌”已是制约预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的最大“瓶颈”。在人才保障方面,人才匮乏。预防文化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有很深的学问,需要职能部门不断地去认识它、掌握它、有效利用它。但是,预防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办案中抽出来的,只有办案经验,而没有预防文化建设的实践,预防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新事物,所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预防文化也需要创作,但创作人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导致预防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感和地方特色,不能很好地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甚至让部分干部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与办案相比,一些基层职能部门的领导不够重视预防文化建设,低估开展预防文化建设的意义,对建设预防文化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教育的手法陈旧,导致预防文化内容缺乏娱乐性,教育也就显得枯燥乏味,吸引力不强,很难引人入胜,深入人心,容易使预防文化建设走过场。
二、对检察预防文化建设的建议
预防要成为一种文化需要很长时间,但这种努力刻不容缓。因此,检察机关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预防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和繁荣预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推动预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1.树立面向未来的预防思维,创新预防文化的有效方式。预防文化建设责任部门要立足本职,积极拓展预防工作思路,创新预防工作理念,依托预防组织探寻文化反腐之路,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反腐倡廉的导向作用,努力探索预防文化开展的新形式、新载体、新措施,引导建设区域特色预防文化。因此,预防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预防文化方式。把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结合起来,运用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和视频短片、动漫、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应民之所需,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宣传廉政建设的理念,借助新媒体进行预防宣传,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廉政意识、法治意识。
2.树立面向社会的预防思维,拓展预防文化的发展空间。预防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公民、各单位、各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相关部门必须整合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和新兴媒体,推动预防文化发展。因此,建立预防文化的共享机制是应有之义。检察机关如何整合资源,做好检察环节的预防犯罪工作,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是一大课题。共享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检察机关与预防文化建设的责任单位建立联系,分享廉政风险防控的具体做法。发案单位往往会集中审计、纪检部门对单位的制度进行梳理,对单位的防控文化进行调整,其中容易出现一些创新的做法,检察机关与其联系,收集更多的经验和程序,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倡导先进理念和措施。二是各层级的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同层级各业务部门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由于各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重点、特点不一,职务犯罪的发案领域与环节也各异,各检察院查办各类案件的经验也不一,所以各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可以使预防文化开展更具针对性,也可以深化预防文化工作的开展程度。
3.树立面向现实的预防思维,建立预防文化的长效机制。腐败文化根深蒂固是预防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要摒弃“职务犯罪已无药可医,不必谈什么预防”的麻木状态,牢固树立加强预防文化建设铲除腐败的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到预防职务犯罪的战斗中。预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预防文化建设既要看到有形的、见效比较快的形式,更要注重潜移默化起长效作用的机制,确保预防文化建设朝着纵深的方向健康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为检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铲除腐败,需打持久战,在“大预防”下齐心协力与腐败行为作斗争。需要领导的关注与重视;需要民众的认可和支持;需要媒体提供平台,需要单位配合与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最终形成风清气正的预防氛围。
4.树立面向大众的预防思维,突出预防文化的地方特色。预防文化建设既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又要提高预防文化的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挥预防文化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实践作用和约束作用。因此,预防文化建设必须在挖掘和提炼传统预防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方面下工夫,更多地创作一些贴近百姓日常生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预防文化作品,兼顾预防文化建设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做到寓教于乐,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预防文化品牌,使之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人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作者:吉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