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人格和健康人格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健康人格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同时,健康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人格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用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培养人格健康的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人格和健康人格的含义,认识到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格与健康人格
1.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西方心理学中最有吸引力、最有挑战性也最具争议性的研究领域之一。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人格”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相当于我国京剧表演中的各种脸谱。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在他的《人格:一种心理学解释》一书中,综述了多种人格概念,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这一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现代心理学中习惯用法的综合。
心理学史上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对人格进行了研究,像弗洛伊德、艾森克班杜拉、马斯洛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格的本质,但是却没有达成共识。在精神分析学家看来,潜意识代表了人格;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格是行为习惯系统;人本主义者则认为,人格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意志;而特质论者则将人格等同于特质的组合。
人格心理学将“人格”释义为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伦理学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我国理论界通常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诸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和特有的自我。所谓健康人格,就是指人具备良好而健全的做人的品质。它是一个人学习和才华、气质和风度、品质和品格的总和。
尽管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的含义作了阐述,但是不难看出,人格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个体倾向性,它支配着人的行为。
2.对健康人格的研究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就提出了“成熟人格”的概念和模式,这被看作是最早的健康人格模式。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领导人物荣格、人本主义学派的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也对健康人格进行了研究。由此,健康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健康人格是指人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通常认为健全的人格有七个特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运用智慧与能力、个体心理和谐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健康人格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政治教育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行。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大学生面临着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这一系列的心理压力需要他们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就比较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可以说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育这一方面的工作,很多高校做得远远不够。很多高校只满足于给学生上几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或者是开设一个极少有人问津的心理咨询中心,并没有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他的工作是难以深入展开的。健康人格教育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单调的局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学校通过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健康人格教育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为典型代表,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势必会过于注重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单方面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体性。在我国,“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育模式和“教师中心”的观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化倾向,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再加上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和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双向互动的关系,体现和确保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性。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走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还受“教师中心”观点的束缚。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而健康人格教育则可以使这一局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健康人格教育本身,就是高度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就会使学生比较容易与教师形成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身。因此,我们可以说,健康人格教育可以很好地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
3.健康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培养目标想要实现,就不能离开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首先,人格为学生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供内在心理依据。要想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人格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供稳定的心理基础。大学生要想使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主观修养。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稳定的心理基础。健康人格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前进。这也就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根本动力。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培养人,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则是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着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湄.健康人格心理学: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14种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许金声.走向新大陆:健康人格的探索.工人出版社,1988.
[3]孙秋云.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心理与健康,2001,(9).
[4]崔巍.普及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中国高等教育,2001,(20).
[5]朱惠利.注重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与优化.教育艺术,2006,(2).
[6]梁德智.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问题及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人格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用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培养人格健康的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人格和健康人格的含义,认识到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格与健康人格
1.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西方心理学中最有吸引力、最有挑战性也最具争议性的研究领域之一。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人格”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相当于我国京剧表演中的各种脸谱。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在他的《人格:一种心理学解释》一书中,综述了多种人格概念,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这一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现代心理学中习惯用法的综合。
心理学史上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对人格进行了研究,像弗洛伊德、艾森克班杜拉、马斯洛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格的本质,但是却没有达成共识。在精神分析学家看来,潜意识代表了人格;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格是行为习惯系统;人本主义者则认为,人格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意志;而特质论者则将人格等同于特质的组合。
人格心理学将“人格”释义为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伦理学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我国理论界通常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诸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和特有的自我。所谓健康人格,就是指人具备良好而健全的做人的品质。它是一个人学习和才华、气质和风度、品质和品格的总和。
尽管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的含义作了阐述,但是不难看出,人格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个体倾向性,它支配着人的行为。
2.对健康人格的研究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就提出了“成熟人格”的概念和模式,这被看作是最早的健康人格模式。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领导人物荣格、人本主义学派的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也对健康人格进行了研究。由此,健康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健康人格是指人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通常认为健全的人格有七个特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运用智慧与能力、个体心理和谐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健康人格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政治教育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行。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大学生面临着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这一系列的心理压力需要他们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就比较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可以说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育这一方面的工作,很多高校做得远远不够。很多高校只满足于给学生上几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或者是开设一个极少有人问津的心理咨询中心,并没有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他的工作是难以深入展开的。健康人格教育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单调的局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学校通过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健康人格教育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为典型代表,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势必会过于注重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单方面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体性。在我国,“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育模式和“教师中心”的观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化倾向,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再加上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和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双向互动的关系,体现和确保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性。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走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还受“教师中心”观点的束缚。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而健康人格教育则可以使这一局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健康人格教育本身,就是高度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就会使学生比较容易与教师形成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身。因此,我们可以说,健康人格教育可以很好地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
3.健康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培养目标想要实现,就不能离开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首先,人格为学生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供内在心理依据。要想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人格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供稳定的心理基础。大学生要想使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主观修养。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稳定的心理基础。健康人格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前进。这也就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根本动力。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培养人,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则是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着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湄.健康人格心理学: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14种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许金声.走向新大陆:健康人格的探索.工人出版社,1988.
[3]孙秋云.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心理与健康,2001,(9).
[4]崔巍.普及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中国高等教育,2001,(20).
[5]朱惠利.注重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与优化.教育艺术,2006,(2).
[6]梁德智.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问题及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