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认同意识及角色转换策略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x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一技之长产业工人的使命,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北京某职业院校为例,基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及必要性理解尚需加深,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有待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比较欠缺。学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学校内不同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联动形成合力,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等提高教师队伍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认同意识;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4-0053-0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状况如何,实施效果怎么样,突出问题在哪里,针对问题应采取哪些改革措施?本文以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跟踪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样本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开展于2020年5月至10月之间,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程序以无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了北京某高职院校专业课、通识课及思政课教师113人,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率100%。数据统计分析通过SPSS软件开展,利用描述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对应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和理解、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困境及对策等。
  (二)调查样本分析
  1.性别构成
  本次调研对象中,共有男教师43名,女教师70名,与学校教师的整体性别构成比例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
  2. 从事高职教育年限
  本次调研对象中,教学年限在2年以下、2~5年、5~10年、10年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19%、27.43%、15.93%、50.44%,与教师年龄结构相吻合。
  3.政治面貌
  本次调研对象中,中共党员、民主党派、群众、共青团员的比例分别占76.11%、0.88%、17.7%、5.31%,中共党员所占比例最高。
  4.教师类别
  在教师类别中,专业课程教师占比最高,为58.41%,通识课程教师次之,占30.09%,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占比最少,占比11.5%。总体情况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
  教师队伍深刻认识“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并自觉自愿地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问卷首先对该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开展数据调查分析。
  调研显示,由“您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如何”一题测量发现,选择“很了解,有过专门研究”和“比较了解,课程中会运用到”的有63人,占比为55.75%。询问被访者“您是否能够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个概念”,有76位被访者选择“能够准确区分”,占比为67.26%。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有108人选择了“一种课程观,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的思政教育”,占比达95.58%。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含义,选择“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是把所有育人要素整合起来,是一种综合育人的理念”的分别为84人和70人,占比分别为74.34%和61.95%。关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选择“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同等重要”“思政教育为先、专业教育为本、思政教育辅助专业教育”的分别有95人和62人,占比为84.07%和54.87%。结果显示,多数教师接受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概念,对课程思政的含义及其与传统思政教育区别的理解比较准确,说明近几年课程思政宣传、教育、推广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调查中,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选择“很了解,有过专门研究”的只有9人,占被访者总人数的7.96%,说明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还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尚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关于能否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个概念,有10.62%被访者选择“不能够区分”,有22.12%被访者选择了“大概能够理解一点”。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清晰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质。此外,调查中还发现,讲授课程类别的不同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20.606, p=0.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东北师范大学谷峪教授的专著《技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明晰技能及其战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技术技能的文化积淀与创新机制、技术技能发展的文化推动和调控机制进行剖析。对一些国际组织推行的技能战略进行阐述,并归纳了相关特点;介绍了有代表性国家技能战略的发展及相关经验;叙述了我国技能政策体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技能强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给出我国建设技能强国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摘 要 在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务。长春师范大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本着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双创带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施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创新工程,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建立学分认定激励机制,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与实践成效显著。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摘 要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双高”建设要求,以专业群对接产业为核心,理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键逻辑,开展专业群建设。具体举措为:以“双高”建设发展为契机,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智能制造相关先进技术网络教学和培训资源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和培训,打造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双轮驱动”社会服务平台,将专业群打造成国际有影响力的专业群,为吉林高等职业教育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长职标准”
摘 要 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从MOOC课程组织者—教师的角度,通过实证方式探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MOOC教学现状。基于数据反馈,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对运用MOOC教学手段的适应性缺乏调研,而且采用MOOC教学的动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再设计能力普遍不强;MOOC对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作用不明显,适合作为《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为此,应树立学生发展为
摘 要 在高职教育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再次引起高职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状况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以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应用型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江苏某省属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经过与全国常模各指标得分比较发现,2018年高职学生学习性投入的16个相关指标得分均超全国常模,“个性”优势特征相对突出,年级对比发现两头高
摘要: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生成与我国产业形态、经济运行模式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三者之间的支撑关系紧密相连。产教融合型企业是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认定的核心依据是出资测算,收益的渠道来源可仰取俯拾,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因势利导。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具有化解办学经费困局、破解从教身份困境、纾解育人模式困难等多维价值。基于企业行为的视角,通过组合激励,唤醒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社会行为;通过制度规约,校正产
摘 要 以自我决定理论下的学习动机分类作为理论基础,对重庆市中职教师的培训动机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教师培训动机量表、教学效能量表和职业规划量表三部分组成,共获得282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中职教师的培训动机在认同调节动机维度得分最高。教师所教科目能显著影响教师的培训内部动机水平,表现为专业课教师比公共课教师有更强的内部动机。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学效能、职业规划
摘 要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对于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此,以2014年全国第十一次民营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使用线性概率模型(LPM)对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创新投入、扩大再生产投入、员工薪酬支出均与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投入成正相关性,而员工离职率不会对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投入产生显著性负向影响。
摘 要 高职院校的督导职能通常停留在对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的督查、教学标准化引导层面,针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毕业生企业满意度等更深层次的评估难以开展。借鉴英美院校内部问责与校外评估结合,发挥区域院校联盟作用的经验,以市(高教园区)为区域范围,提出区域高职督导联盟体系的构建要实现两方面职能:一是统筹区域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的督导;二是分专业开展质量保障体系优良性的评估,形成半官
摘 要 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推手,示范效果初步显现。通过分析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的结构特征和地域特征发现,存在面向重点和支柱产业偏少,与产业对应性不强,区域、省域分布不均,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未来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建设应精准定位服务面向,加强与产业协同耦合发展,进一步平衡不同区域和产业,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