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课堂教学的理想之道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鱼老师,我知道您在2010年就提出了理想课堂之道,且一直在思考着、践行着,2016年接手“乌鲁木齐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也仍然倡导这一理念,请问您的初衷是什么?
  鱼利明:的确,追寻理想课堂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于2008年代表新疆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之后,第八届、第九届我都有观摩和学习,相信每一位赛课者和我都有着同样的感受:那种蜕皮式的磨课经历像被人为剥去茧壳的蝶,无法在阳光下展现绚烂霓裳、翩翩飞舞。9年过去了,我听课近千,感悟颇深。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入了模式化,像统一的流水线,背离了语文学科本位,缺乏智慧灵光……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有时候我也说不清、道不明。但我想,理想的课堂最起码是真实的。2016年初我市第一批名师工作室成员结业后,我继续担任工作室的主持人。本届工作室汇聚了来自七区一县的青年名师,有基层学校主持人黄靖懿、代表新疆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李丽、王崧舟工作室新疆站主任亢丽等12人,他们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艺也日臻成熟……但是课堂教学距理想化还有差距,所以我想现在既然团队作战了,就更应该发挥团队智慧,继续深入研究课堂,坚持把实践理想课堂之道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
  记者:是,集体的力量总会大于个体。您提出理想课堂的观点都包括哪些因素?或者说您认为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化的课堂?有一个标准吗?
  鱼利明:我曾经提出12条标准,当然未必正确,仅是一家之言。
  一、从教学节奏来说要有缓急之分,文本内容不同,节奏亦有不同。有些故事开始是静态的,随着情节的发展,或紧张,或焦虑,或忐忑,或不安,因此我们上课的节奏,也应扣着文本去进行。抒情散文,如果上得急促,肯定不行,因为这样的方式不能与文本内容形成和谐的节奏之美。上课节奏需要我们依据文本整体的情感脉络,去思考和应用。
  二、问题要真实。教师在备课中要思考哪些问题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哪些问题是教师必须要去讲解的,一定要有问题层次。现实的课堂中,很少看到教师敢大胆地让学生提问。所以,我们教师要自觉自主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适当地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教学切入点要准确。大多数课都存在一个问题,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但教师上课时仍然把学生当作空白、零起点。现在的课堂很少看到一开课教师就敢于大胆提问的。课前了解学生、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切入点,课堂将会更加高效。
  四、文体要凸显。统编本教材的六大意识之一就是文体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明确地知道,你教的这个文本属于什么样的文体。我们以往习惯用教记叙文的方式教学所有不同文体的文章,这是错误的。
  五、教学取舍要得当。备课是一个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过程。备课最煎熬的过程不是在于教师做了多少加法,而是在于该取舍哪一部分,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了。我建议稳扎稳打,“一课一得”就够了。
  六、语文要素要清晰。就
  “读”的训练来说,朗读,要做到以声传情;默读,要做到见行知义;精读,要细研深思;略读,要提纲挈领;诵读,要熟读成诵;浏览,要做到一目十行;听读,要闻声释义。以上以“读”为中心的语文要素都是课堂中要落实的点。
  七、创新要有度。教学到达的终点须一致,“创新”只在于你选择怎样的路径。我在听浙江的黄玉平老师讲《乌塔》的时候,看到黄老师采用了贴吧中跟帖的形式,这就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工作室黄靖懿老师在讲《穷人》时,运用了70年代的老画报,从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小说《穷人》及人们根据该小说创作的连环画入手,引出同一时期该主题的绘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及依据绘画创作的小说。从文学到绘画艺术,再从绘画艺术到文学,紧紧扣住“穷”字。作家、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再现穷人的生活,来表达穷人内心的一种期盼、一种呼唤,这样的创新就是一种尝试和突破。
  八、教学预设要充分。我个人备课的心得是,如果我提一个问题,至少会预设出来四到五种答案,预设完之后,我就要对每一个答案进行提前应对。教师的教学智慧通常在“生成”中得以体现,好课应当把“彩”出在学生身上。
  九、目标要有梯度。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的备课指导,不管是写字、阅读,还是作文,每一个阶段都有详细的表述。备课时要知道课标对于每个学段的要求是什么,不可低估也不可逾越。
  十、课型定位要明确。我们的语文课要摆脱模式化的影子,摆脱学生早已熟悉的套路和分析模式,就得将不同文本、不同需要、不同目标细化成不同类别的课型,如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课和作文一体化的课等。备课首先明確课型,定位准确后再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
  十一、语言要有示范性。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课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语言,教师的课堂用语是榜样语言,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伙伴语言,各有作用。教师的课堂用语要规范、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最好还能有魅力。
  十二、真实而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生动丰富、贴切得当、恰如其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评价语能恰到好处地推动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
  记者:这12条标准听着简单,实践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您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吗?
  鱼利明:是有难度,需要老师们用心思考,所以我常说“对于理想课堂,虽不能至,但我心向往之,行向往之”。举个“文体要凸显”的例子来说。如成语故事,有本义,有寓意,有引申义等。如寓言,是换种说法讲道理。如果我们用生活的真实去看寓言故事,就误入歧途了。比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本身就是个神话传说,就不能从真实性上去研究。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故事是千百年来人们代代相传的优秀的故事,还要传下去。神话不是现实,主人公并不存在,这样的文章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应当多于感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再比如《巨人的花园》改编自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我就建议站在文体视角进行比较阅读。因为在原文中有鲜明的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更具有童话故事的典型特征,很容易把人带进童话的境界里。由于教材改编要考虑诸多因素,从而使童话丢失了经典气质而变得“简单粗暴”,但并不妨碍我们阅读原文,紧扣童话文体找到新的教学生长点。   记者:同感,这样的课堂我也见过,这12点也可以成为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了。近两年您又提出了教材的系统化重组,这是对理想课堂教学观点的延伸吗?
  鱼利明:可以这么说,既是延伸也是补充,更多的是从基础走向纵深,从课堂教学走向课程意识。
  翻阅了全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选文编排缺乏系统化。以人教版教材为例,12册教材涉及的阅读文本为379篇,5大类主题。相同的主题在不同年段会重复出现,但要求略有不同。单篇选文,很难形成对某一項内容的具体化、系统化。比如,和西藏有关的话题选入了《文成公主进藏》《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拉萨古城》《藏戏》4篇文章。作为执教者,我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即教学一篇课文,很少与教材前后涉及的相似内容的文本进行回顾、统整,那么这4篇文章的教学就只停留在某个时段对西藏有关的文化上,学生只能是碎片式的了解,缺乏对西藏的系统性认识。反之,如果将这些选文重新组合,我们就可以系统化地从历史真实为依托的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入手,以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智慧和力量打通“天路”,揭开西藏的神秘面纱(《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再到领略西藏首府拉萨这座最具特色、最富魅力、最圣洁的城市(《拉萨古城》),最后了解“活化石”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其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藏族文化(《藏戏》)。这样,我们就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西藏,再兼顾语文素养的落实,那么教材在编排上的系统化就得以凸显。
  记者:打破教材年段界限进行重组,这可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您不怕被质疑吗?您现在是如何重组的?
  鱼利明:其实我渴望质疑,因为不同的声音伴随的是真正的思考。我不主张“天下大同”的思想。我认为教材重组是对教师更高的挑战,是理想课堂的又一次超越。我也一直建议工作室的老师们备课时视野要宽,即不能仅仅关注所教授的年级、学期的教材,要有统揽意识,学会统筹兼顾,备齐12册教材。再好好阅读,把“读教材”作为你阅读的第一步,找到教材在选文安排上的系统化的联系。你会发现,某一作家或某一主题的文章有多篇,你会发现寓言故事在四年级教材中最后一次出现……于是你就会思考这是为什么,我可以怎样组合。带着问题去研究,你就会找到重组教材的密码。
  记者:那您现在对于教材重组的研究提炼出了哪些可操作的方式呢?
  鱼利明:目前提炼出9种重组方式。一是单元课文重组,二是比较式阅读组合,三是关联式组合,四是引申式组合,五是文体类组合,六是艺术门类组合,七是历史题材组合,八是民族气节组合,九是作家作品组合。
  记者:我想知道您具体的研究和操作过程,请您谈一谈吧!
  鱼利明:以“比较式阅读组合”为例来说吧,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
  例如,以“走进神话”为主题,可以将《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与语文S版中的《鲧禹治水》组合起来,比较阅读中国和希腊神话故事的不同,从“聊神话——了解神话故事创作的原因”“读神话——先读人物,再读环境,三读情节”“品神话——中希神话故事的异同点”三个板块展开教学,在表达上关注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和恶劣的环境。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都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的英勇、伟大、善良及为人类造福的决心不动摇,神话故事中常用“衬托”让伟人更伟大、小人更渺小的方法。同时,为了让情节更曲折、更有可读性,作者通常采用“一波三折”的描写手法。教学此描写手法后,去猜读《鲧禹治水》中的情节会如何发展。最后在比较中出示“鱼老师读神话”初步了解中希神话因地域、文化、信仰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如,希腊神话以男性神为主,由男性神统治一切,中国神话多是半人半兽,以女性神为主;希腊的神可以有七情六欲,可以犯错误,而中国的神没有,更不会结婚、生孩子;大凡人能干的事,希腊的神也能干,中国的神则是正义的化身;希腊神话中神的位置要靠武力来争夺,中国神的位置比较稳定;希腊神话歌颂冒险,赞美肉体,中国神话歌颂劳动,赞美意志;希腊神话以奥林匹斯山为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中国神话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大多已成零碎的片段。
  这样一组值得体味的好文章,在重组教学后让神话故事的可读性更强。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神话的神奇,感受文本是怎样通过神奇的想象表现的,感知神奇,感悟神奇,读懂神奇。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因为有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
  记者:重组是为了让教学更加高效,省出的时间用来让学生静心阅读,这正是我们的理想所在。祝您和工作室老师们的研究之路愈走愈坚实。
  鱼利明:谢谢!我会和工作室的老师们继续深入研究并实践课堂教学的理想之道。祝福贵刊越办越好,再创新高!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春节期间,有位家长兴奋地告诉我,孩子在家族“春晚”上演讲的故事《狐假虎威》获得了家人的最高评分,捧走了大奖。家长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平时安安静静的女儿居然能讲得绘声绘色,模仿得惟妙惟肖。一问,孩子骄傲地说:‘老师给我们讲故事就是这么讲的呀!’”我听到这些的时候,比我自己得了大奖还高兴。  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它对孩子的魅力是无穷的。从幼儿园的儿童到中学生,无一不喜欢故事。在工作中,我几乎每天
期刊
诗性表达的第一步是“掌握分解与组合的方法”,第二步则是“创造独特的意趣”。  创造独特意趣的常用方法有三种:替换法、逆向法、还原法。本文将就替换法、逆向法的课堂运用进行介绍。  一  替换法,是指在言语表达的练习中将一个事物替换成另一个事物,在这样的替换中产生独特的意趣。童谣虽简短,利用替换法就不会显得寡淡无味,可以具有某种耐人寻味的魅力。  我在写作《兔子罗朗》时,脑海中一再出现绘本《罗朗一个人
期刊
一、课前玩一玩,激发联想  师:看到“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轮流说)打雪仗、堆雪人、滑雪。  师:除了好玩的活动,你还会想到什么?比如颜色、感觉等。  生:白色。  生:很冷。  生:开心。  ……  【评析:课前创意联想游戏,打开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曹老师在点评指出思维角度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让学生思维更有创意与独特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我们一起
期刊
一  “诗性智慧”的概念来自维柯的著作《新科学》。维柯通过研究处于人类童年时期原始野蛮人的那种率真、袒露无遗、充满旺盛感知力和强烈生动想象力的心智,揭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精神本质——创造。“诗”就是“创造”的意思,“诗性智慧”就是一种“创造的智慧”。  维柯认为,诗性智慧是人类原初的智慧形态,是世界各民族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智慧。他依据《圣经》记载,把原初人类的自然本能,如恐惧、夸大、猜测、想象、迷信
期刊
我初为人师,就是任教一年级语文。讲台上的无措、下课铃声响起后的沮丧记忆犹新。而今,我每学年都会参与几次一年级新教师的备课与听课、评课工作,为年轻的新教师执教的最初阶段提供一点帮助。本文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首个识字单元为例,谈谈新教师如何进行日常备课,以及如何精进。  新教师备课,不妨按照四个步骤进行。  一看编排。该单元是集中识字,《春夏秋冬》的词串识字、《姓氏歌》的蒙学识字、《小青蛙》的字理识字、
期刊
习作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半壁江山,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对于大多数的教师、学生来说,面对习作教学,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很多人都说:“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多读书。”然而现实却是,有不少学生,书读了不少,却不能将书中所获运用到习作之中,依然是“提笔难,难提笔,提起笔来难下笔”。面对这样尴尬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静心思索,阅读与写作,一个是信息的输入,一个是信息
期刊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读文中识记本课  12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孑”“丷”,指导书写“快”“乐”两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语和利用图画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孤单”的意思,从而体会快乐的生活。  3.巧妙设计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读文中识记12个生字,通过抓重点词语和利用图画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孤单”的意思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理清文脉,结合课外拓展阅读《杏林子的故事》,抓含义较深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能运用关键词描述文中所写的生命,学习“事例+感悟”的写法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联句成篇完成《生命之书》。  【教学重点】  抓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运用关键词连句成篇。  【教学难点】  学习“事例+感悟”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渗透散文移情于物、形散神聚的
期刊
“当一个语文老师做了校长,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如果让你开动脑筋创想,写一篇命题作文,你会怎样写呢?  在中国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我敬佩的人,她不是用笔,而是在用自己的人生书写着这样一篇作文,她就是语文老师、小学校長余志君。在我眼里,无论是在语文教学上,还是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里,余志君老师都是一个深入的思考者,一个潜心的研究者,一个热情的播种者,更是一个快乐投入的创造者。  关注本质的思考者  时
期刊
世界杯足球赛这一天,对足球毫无兴趣的我也忍不住想关注一二,这都是班里那帮足球小子让我“路转粉”。  说起球星,他们如数家珍;谈起球赛,他们眉飞色舞。课外阅读的是关于足球的书籍,下课谈的也三句不离足球,就连习作内容也时时“牵挂”着足球:最崇拜的人——球星;最快乐的事——踢球;最值得关注的报道——球赛……总之,在他们眼里,就一个“球”字了得。因此,每天一下课或一放学,操场上满场飞的准有我们班这群淘气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