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的精神需求催生了体验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下,尤其以体验性商业发展最为突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体验性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局限在商业领域的品质体验已不能满足大众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要求,因此,对直接的商业利益驱动之外且与人们的生活品质关系密切的空间体验性塑造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街道步行空间作为人们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之一,它的体验性首当其冲的成为大众特别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对体验经济背景下街道步行空间提升的积极意义进行阐述,并通过现状问题分析与案例研究总结提取出提升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的要素与策略。一条步行体验品质俱佳的街道不但带给人们高品质的体验感受,也会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上升,带动周边地产蓬勃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也因此能够吸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和企业入驻,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形成环境品质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哺,促进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双赢的局面。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当前社会已经脱离温饱问题,甚至很多人已经热衷于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人们越来越关注人本体验,尤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体验跟经济结合的越发紧密,在活跃的市场经济下,由供给需求而自然导向的体验经济逐渐出现并蓬勃发展。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本身已经成为产品:我们消费的不再是实实在在的物件,而是我们的感知,甚至是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体验,追求美好的感官刺激与思维价值认同,体验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到底什么是体验呢?《体验经济》中对“体验”做出了解释:“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
在体验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开始注重诸如生活、学习、休憩的方方面面跟体验结合,尤其是商业与体验结合尤甚,人们注重购物过程体验、产品售后体验,追求高品质服务体验。而由此出现了一些以商业空间为核心的体验性空间构建与改造。如龙慧(2013)的体验经济视角下北海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引入体验经济视角,利用其依附于产品或消费行为的“经济价值的高增进性”特征,在保护好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经济上的增值。何阳(2014)的体验式商业空间“ 情境营造” 策略研究,以上海购物艺术中心为例,讲述了传统的百货与购物中心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体验消费成为市场竞争关注的焦点,体验式商业中心逐渐成为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之一。葛林(2017)体验经济下传统商业街的地域性设计研究,以大荔沙苑商业街设计为例,指出更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消费行为从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因此,人们的精神需求催生了今天消费的繁荣,而我们对商业场所的要求,从仅限于满足基本的商业活动逐渐演化成满足多样性、复合性、体验性的场所。 然而,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中分布最广泛、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休闲、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的职能,因为与经济的联系不够直接,它的体验性却是常常被忽略的。
二、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对象
街道空间虽然与经济效益没有过多的直接联系,但是间接带给城市的效益也是很明显的,比如一条成功的特色街道不但可以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上升,带动周边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而且良好的环境吸引众多人群,聚集人气,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其次,街道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情结,比如区别于西方很多活动围绕中心广场展开,中国很多活动都是围绕着街展开的,我们习惯于把购物说成“逛街”,“街”有着深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再次,新的时代,街道已经成为一种营销和目的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当街道空间汇集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福祉,以帮助人们和场所重新自给自足时,它可以是促进城市形象提升和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虽然街道空间的体验性只是城市体验经济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因与人们的生活出行品质息息相关,且对带动周边土地价值上升,提升城市影响力,促进城市形象提升和经济转型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和经济发展,因此值得高度重视。本文将着重研究街道空间中对体验感知要求较高的步行空间。
三、体验经济下街道步行空间现状
街道步行空间生态性较弱。街道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给行人带来置身花园般的美好感受体验。且由于成本问题,街道铺装和树池盖板等大都采用价格较低廉的不能渗水材料,街道的“海绵性”缺失。每遇强降雨,步行道积水,步行体验极差。
街道步行空间设施有失人本性。人行空间受到了不断的挤压,自行车挤占人行空间,小汽车停车霸占人行道。步行道坑洼不平且部分城市井盖存在安全隐患,盲道设置大多流于形式,其转角、衔接与坡度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性。某些街道严重缺乏供行人休憩活动的空间,使步行空间真正成为了“过客”的通道。
整体步行空间活力度不高。伴随着新城商业综合体的大肆兴建及电商的冲击,街道空间活力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街道空间当成单纯的交通空间,而忽视了“街”本身承载着生活体验的部分。街道两边功能业态单一且单调,活力型设施缺乏,常常同质同类的店铺平铺一整条街面,缺乏对行人的吸引。
四、案例研究——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步行环境改造提升
香榭丽舍大街全长2.1公里,跨两个街区。靠近卢浮宫一段是花园般的景观大道,靠近凯旋门的一段是奢侈品店铺云集的活力商业街。香榭丽舍的雏形是一条景观林荫大道。为改善步行环境,香榭丽舍大街于1992年进行了改建。
大街原有的双向十车道路幅保持不变,以地下停车库(约5层、850个停车位)取代原来的12m宽的地面停车道,从而将步行道由12m扩宽为24m,将停车占用的街道空间重新还给行人,使步行更加安全和舒适。新拓宽的路面采用花岗石铺装。在最靠近建筑的5m范圍内,沿街餐馆设玻璃屋和露天桌椅提供餐饮服务。在新老步行道之间加种了一排行道树,加上原有沿街树木,形成双排树的林荫大道,设置休息长椅、路灯及其他街道设施。 大街改造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国际高端品牌和企业的入驻,街道两旁布满了世界各地的大公司、大银行、航空公司和餐馆。 “流浪音乐家”、“街头艺人”也为这条大街增添了异样的情调。
案例小结:香榭丽舍大街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家具景观小品,注入丰富的活动空间,人们可以逛街、散步、赏景、驻足和小坐,高品质高活力的街道提升了街道价值,吸引众多国际顶级品牌和公司入驻,带给城市丰厚的经济效益,香榭丽舍步行街反映了法国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是巴黎彰显尊贵的名片。
五、影响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提升的要素
通过以上对街道步行空间现状的梳理及案例研究,可以总结出体验性打造的重点在于步行空间中的生态性、福利性和活力度,其中生态性是基础,福利性是保障,活力度是目标。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探讨体验经济下街道步行空间的体验性优化提升,提升街道步行空间的体验性和经济价值。
六、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提升的策略
(一)生态性提升策略
作为街道步行体验空间提升最基本的要素,从行人步行的审美体验与舒适性出发,注重打造街道步行空间的景观性与海绵性。
1.景观性提升策略。主要侧重绿化景观的塑造,在绿质与绿量上带给人清新愉悦的感受。绿质主要是指绿化景观的品质性,注重植被的景观效果与在地的适用性,注重景观小品的艺术塑造、微气候营造。绿量主要指绿化的面积要充足,打造街头公园,营造绿意盎然的街道步行环境,真正的把街道变成运动休闲与呼吸新鲜空气的场所。
2.海绵性提升策略。营造会呼吸的街道环境,在铺装、树池的选材上选择渗透性良好的材料,以减少强降雨造成的雨洪积水,树种的选择除考虑景观性外还应结合其降噪防尘的生态功能,真正的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街道空间。
(二)福利性提升策略
作为街道步行体验性提升的保障,从安全角度和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出发,对市政、街道家具进行优化提升。
1.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策略。提高新建和改造人行街道的设计等级,增加路面的承重等级,市政和通信井盖也应配套使用相应等级的井盖,以保障行人的安全性。对路面乱停车加强管理,划定专门停车场所,避免对人行道造成干扰。对沿街商铺卸货的货车应有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造成货车上人行道。
2.街道家具提升策略。街道空间具有良好的场所性,街道不仅仅只是为了通行,也应满足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增强人们的参与性。通过增加休憩型街道家具及服务设施来使行人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的感受,使居民有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利用街头绿地或广场空间,增加小型服务设施和互动式的家具小品,来增加街道步行空間的舒适性和趣味性。
(三)活力度提升策略
作为街道步行体验性提升的目标,从激发活力体验的要素出发,对街阔尺度、界面功能和文化传承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1.适宜的街阔尺度提升策略。合理尺度街区的塑造是城市空间建设的主要环节,距离与尺度影响着人们对街道两边建筑的感受,街道尺度的塑造应根据街道的功能与定位,注重合理的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小尺度街道空间带给人亲切安全的心里感受,大尺度的街阔带给人荒凉冷漠的感觉。
2.界面功能提升策略。建前空间植入活跃的街道功能,设置小型商店、咖啡厅和露天咖啡座,热闹的街道往往会吸引街头驻唱,公众表演活动等。晚上通过绚丽的灯光效果增加人们的参与,使行人欣赏城市夜景,通过精美的商业橱窗吸引行人驻足观看,带给行人充满亲切而又迷人的街道氛围。
3.文化传承提升策略。通过文化景观的精心打造,将街道塑造成展现历史文化的载体,带给人美好感受的同时给人以教育启发的意义。提取当地标志性文化元素,以景观小品或街道家具的形式植入街道,激发行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结语
本文阐述了体验经济背景下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对于行人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街道步行空间现状及优秀案例研究提出了生态性、福利性与活力度三要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的策略。当街道的生态性、福利性与活力度指标都比较理想时,整个街道的价值就会得到极大提升,并因此吸引众多极具商业价值和社会公益价值的品牌和企业入驻,反过来又促进整个街道及周边土地价值进一步提升,实现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哺的良性循环局面。(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当前社会已经脱离温饱问题,甚至很多人已经热衷于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人们越来越关注人本体验,尤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体验跟经济结合的越发紧密,在活跃的市场经济下,由供给需求而自然导向的体验经济逐渐出现并蓬勃发展。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本身已经成为产品:我们消费的不再是实实在在的物件,而是我们的感知,甚至是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体验,追求美好的感官刺激与思维价值认同,体验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到底什么是体验呢?《体验经济》中对“体验”做出了解释:“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
在体验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开始注重诸如生活、学习、休憩的方方面面跟体验结合,尤其是商业与体验结合尤甚,人们注重购物过程体验、产品售后体验,追求高品质服务体验。而由此出现了一些以商业空间为核心的体验性空间构建与改造。如龙慧(2013)的体验经济视角下北海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引入体验经济视角,利用其依附于产品或消费行为的“经济价值的高增进性”特征,在保护好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经济上的增值。何阳(2014)的体验式商业空间“ 情境营造” 策略研究,以上海购物艺术中心为例,讲述了传统的百货与购物中心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体验消费成为市场竞争关注的焦点,体验式商业中心逐渐成为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之一。葛林(2017)体验经济下传统商业街的地域性设计研究,以大荔沙苑商业街设计为例,指出更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消费行为从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因此,人们的精神需求催生了今天消费的繁荣,而我们对商业场所的要求,从仅限于满足基本的商业活动逐渐演化成满足多样性、复合性、体验性的场所。 然而,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中分布最广泛、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休闲、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的职能,因为与经济的联系不够直接,它的体验性却是常常被忽略的。
二、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对象
街道空间虽然与经济效益没有过多的直接联系,但是间接带给城市的效益也是很明显的,比如一条成功的特色街道不但可以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上升,带动周边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而且良好的环境吸引众多人群,聚集人气,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其次,街道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情结,比如区别于西方很多活动围绕中心广场展开,中国很多活动都是围绕着街展开的,我们习惯于把购物说成“逛街”,“街”有着深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再次,新的时代,街道已经成为一种营销和目的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当街道空间汇集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福祉,以帮助人们和场所重新自给自足时,它可以是促进城市形象提升和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虽然街道空间的体验性只是城市体验经济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因与人们的生活出行品质息息相关,且对带动周边土地价值上升,提升城市影响力,促进城市形象提升和经济转型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和经济发展,因此值得高度重视。本文将着重研究街道空间中对体验感知要求较高的步行空间。
三、体验经济下街道步行空间现状
街道步行空间生态性较弱。街道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给行人带来置身花园般的美好感受体验。且由于成本问题,街道铺装和树池盖板等大都采用价格较低廉的不能渗水材料,街道的“海绵性”缺失。每遇强降雨,步行道积水,步行体验极差。
街道步行空间设施有失人本性。人行空间受到了不断的挤压,自行车挤占人行空间,小汽车停车霸占人行道。步行道坑洼不平且部分城市井盖存在安全隐患,盲道设置大多流于形式,其转角、衔接与坡度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性。某些街道严重缺乏供行人休憩活动的空间,使步行空间真正成为了“过客”的通道。
整体步行空间活力度不高。伴随着新城商业综合体的大肆兴建及电商的冲击,街道空间活力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街道空间当成单纯的交通空间,而忽视了“街”本身承载着生活体验的部分。街道两边功能业态单一且单调,活力型设施缺乏,常常同质同类的店铺平铺一整条街面,缺乏对行人的吸引。
四、案例研究——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步行环境改造提升
香榭丽舍大街全长2.1公里,跨两个街区。靠近卢浮宫一段是花园般的景观大道,靠近凯旋门的一段是奢侈品店铺云集的活力商业街。香榭丽舍的雏形是一条景观林荫大道。为改善步行环境,香榭丽舍大街于1992年进行了改建。
大街原有的双向十车道路幅保持不变,以地下停车库(约5层、850个停车位)取代原来的12m宽的地面停车道,从而将步行道由12m扩宽为24m,将停车占用的街道空间重新还给行人,使步行更加安全和舒适。新拓宽的路面采用花岗石铺装。在最靠近建筑的5m范圍内,沿街餐馆设玻璃屋和露天桌椅提供餐饮服务。在新老步行道之间加种了一排行道树,加上原有沿街树木,形成双排树的林荫大道,设置休息长椅、路灯及其他街道设施。 大街改造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国际高端品牌和企业的入驻,街道两旁布满了世界各地的大公司、大银行、航空公司和餐馆。 “流浪音乐家”、“街头艺人”也为这条大街增添了异样的情调。
案例小结:香榭丽舍大街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家具景观小品,注入丰富的活动空间,人们可以逛街、散步、赏景、驻足和小坐,高品质高活力的街道提升了街道价值,吸引众多国际顶级品牌和公司入驻,带给城市丰厚的经济效益,香榭丽舍步行街反映了法国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是巴黎彰显尊贵的名片。
五、影响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提升的要素
通过以上对街道步行空间现状的梳理及案例研究,可以总结出体验性打造的重点在于步行空间中的生态性、福利性和活力度,其中生态性是基础,福利性是保障,活力度是目标。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探讨体验经济下街道步行空间的体验性优化提升,提升街道步行空间的体验性和经济价值。
六、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提升的策略
(一)生态性提升策略
作为街道步行体验空间提升最基本的要素,从行人步行的审美体验与舒适性出发,注重打造街道步行空间的景观性与海绵性。
1.景观性提升策略。主要侧重绿化景观的塑造,在绿质与绿量上带给人清新愉悦的感受。绿质主要是指绿化景观的品质性,注重植被的景观效果与在地的适用性,注重景观小品的艺术塑造、微气候营造。绿量主要指绿化的面积要充足,打造街头公园,营造绿意盎然的街道步行环境,真正的把街道变成运动休闲与呼吸新鲜空气的场所。
2.海绵性提升策略。营造会呼吸的街道环境,在铺装、树池的选材上选择渗透性良好的材料,以减少强降雨造成的雨洪积水,树种的选择除考虑景观性外还应结合其降噪防尘的生态功能,真正的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街道空间。
(二)福利性提升策略
作为街道步行体验性提升的保障,从安全角度和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出发,对市政、街道家具进行优化提升。
1.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策略。提高新建和改造人行街道的设计等级,增加路面的承重等级,市政和通信井盖也应配套使用相应等级的井盖,以保障行人的安全性。对路面乱停车加强管理,划定专门停车场所,避免对人行道造成干扰。对沿街商铺卸货的货车应有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造成货车上人行道。
2.街道家具提升策略。街道空间具有良好的场所性,街道不仅仅只是为了通行,也应满足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增强人们的参与性。通过增加休憩型街道家具及服务设施来使行人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的感受,使居民有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利用街头绿地或广场空间,增加小型服务设施和互动式的家具小品,来增加街道步行空間的舒适性和趣味性。
(三)活力度提升策略
作为街道步行体验性提升的目标,从激发活力体验的要素出发,对街阔尺度、界面功能和文化传承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1.适宜的街阔尺度提升策略。合理尺度街区的塑造是城市空间建设的主要环节,距离与尺度影响着人们对街道两边建筑的感受,街道尺度的塑造应根据街道的功能与定位,注重合理的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小尺度街道空间带给人亲切安全的心里感受,大尺度的街阔带给人荒凉冷漠的感觉。
2.界面功能提升策略。建前空间植入活跃的街道功能,设置小型商店、咖啡厅和露天咖啡座,热闹的街道往往会吸引街头驻唱,公众表演活动等。晚上通过绚丽的灯光效果增加人们的参与,使行人欣赏城市夜景,通过精美的商业橱窗吸引行人驻足观看,带给行人充满亲切而又迷人的街道氛围。
3.文化传承提升策略。通过文化景观的精心打造,将街道塑造成展现历史文化的载体,带给人美好感受的同时给人以教育启发的意义。提取当地标志性文化元素,以景观小品或街道家具的形式植入街道,激发行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结语
本文阐述了体验经济背景下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对于行人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街道步行空间现状及优秀案例研究提出了生态性、福利性与活力度三要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街道步行空间体验性的策略。当街道的生态性、福利性与活力度指标都比较理想时,整个街道的价值就会得到极大提升,并因此吸引众多极具商业价值和社会公益价值的品牌和企业入驻,反过来又促进整个街道及周边土地价值进一步提升,实现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哺的良性循环局面。(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