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94-01
虽然课程改革与现实教育状况有一些矛盾,虽然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有一些疑惑,但是几年的课程改革实施让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反省,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课程改革之初,我对它描绘的远景心仪万分,但对课程改革理念与现实的矛盾疑虑重重。因而,对实施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时还会抵制课程改革的一些观念和做法。比如教案设计中的教学要求,过去就是简单的教学目标,而现在要体现什么三维标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和全局去把握,用高效的方法让学生将知识提升为能力,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单从教案设计就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基于此,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所组建的、便是新的收获。
一、新课程改革对作为教学的要求
大家知道,作为是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事,以往学生作为,习惯于从作为书中去模仿,或者胡编故事,不是空洞,就是套话多,废话多。学生往往不会认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的文章总让人感觉别扭,不真实的感觉。而《新课程标准》对作文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近几年中考作文导向是,“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我对作为教学尝试就是让学生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的境界。我简单地讲述了这一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四十分钟后学生的作文陆陆续续交上来了,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遍,真是让我感动。其中一位同学写的是《沉重的母爱》:如果说爱是冬日里的阳光,如果说爱是沙漠里的清泉,如果说爱是夜空中的歌谣。那么,母亲就是那火红的太阳,母亲就是那清泉的源头,母亲就是那引吭高歌的歌手。
记得从小祖母就对我说起的那段话:孩子,你母亲离开家了,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直到我真正懂事时,我才知道母亲和父亲因感情不合而离异了。在我的记忆中,视乎没有母亲的笑容和爱。
有一次,我这朋友家玩,朋友不下心摔倒了,膝盖摔破了皮,他的母亲便急忙跑过来,气喘吁吁地问:“孩子,没事吧!摔着哪了?来,坐下让妈妈看看。”然后便小心翼翼地扶他坐下,看着他膝上那鲜红的伤口,心疼得连眼泪都下来了,接着又用酒精轻轻地为他清洗伤口……看到这一幕,我是多么希望它能发生在我的身上呀,哪怕只有一次也好啊!母亲,您在哪儿,您可知道在这个世界的一角,还有一个泪流满面的的儿子在等待着您,渴望着能够享受那原本属于他的爱!虽然只摘录了一个片段,故事很普通,可是从字里行间却透射出了一份渴望母爱的真情。牛刀小试,初战告捷。我便时不时地运用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教学,常常收到奇效。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在探索过程中,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地产生,我逐渐地领悟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些实质,并非教学形式的改变那么简单。一次听语文课,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就老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烦恼发表看法,并提出应对方案。学生积极探究,纷纷举手。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可是几乎每一次,教师都夸奖说“你真棒”、“你真聪明”等高度赞扬的话。学生的很多回答是重复的,也有部分是片面的,但老师都一味地肯定。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激励为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情况是一味地肯定也等于是遗留了大量的问题。教师的评价 成了机械重复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看似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看似师生间关系平等、和谐,实质上学生的意见并未得到尊重,因为他们的看法并未得到认真的对待,更不用说得到引导和提高了。教师仍局限于预先设定的教学环节,并未适当地利用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看来,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取决于教师是否从心底里尊重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很多观摩课中都有这样的形式与本质背离的情况。当然在我自己的课堂中也有类似的这些情况,反思自身的教学便成了以后教学的经验。
三、语文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如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对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替代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时为了达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要求,便好像上综合课,甚至有时上起课来就成了对某一学科知识的注解。在观摩课中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直到后来,经过学习培训,经过反复实践,才找到了新的平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同等重要的,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淡化另一方面。比如:淡化工具性,就是别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人文教育效果。语文课也应该有语文味,比如文学美就不是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综合和渗透不应破坏语文的本色,语文中的其他学科知识也应有鲜明的语文色彩,这就是语文教学与课程改革真正的有机整合。经过模仿,经过反复实践,总算领略了课程改革带给语文教学的真正改变。我想,我对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和实施需要如此漫长 的过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出色的课程改革者则是较为艰难了。不过我深信,课程改革——时代精神的体现——将有力的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这项事业而奋斗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需要和职责。
虽然课程改革与现实教育状况有一些矛盾,虽然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有一些疑惑,但是几年的课程改革实施让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反省,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课程改革之初,我对它描绘的远景心仪万分,但对课程改革理念与现实的矛盾疑虑重重。因而,对实施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时还会抵制课程改革的一些观念和做法。比如教案设计中的教学要求,过去就是简单的教学目标,而现在要体现什么三维标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和全局去把握,用高效的方法让学生将知识提升为能力,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单从教案设计就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基于此,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所组建的、便是新的收获。
一、新课程改革对作为教学的要求
大家知道,作为是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事,以往学生作为,习惯于从作为书中去模仿,或者胡编故事,不是空洞,就是套话多,废话多。学生往往不会认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的文章总让人感觉别扭,不真实的感觉。而《新课程标准》对作文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近几年中考作文导向是,“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我对作为教学尝试就是让学生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的境界。我简单地讲述了这一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四十分钟后学生的作文陆陆续续交上来了,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遍,真是让我感动。其中一位同学写的是《沉重的母爱》:如果说爱是冬日里的阳光,如果说爱是沙漠里的清泉,如果说爱是夜空中的歌谣。那么,母亲就是那火红的太阳,母亲就是那清泉的源头,母亲就是那引吭高歌的歌手。
记得从小祖母就对我说起的那段话:孩子,你母亲离开家了,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直到我真正懂事时,我才知道母亲和父亲因感情不合而离异了。在我的记忆中,视乎没有母亲的笑容和爱。
有一次,我这朋友家玩,朋友不下心摔倒了,膝盖摔破了皮,他的母亲便急忙跑过来,气喘吁吁地问:“孩子,没事吧!摔着哪了?来,坐下让妈妈看看。”然后便小心翼翼地扶他坐下,看着他膝上那鲜红的伤口,心疼得连眼泪都下来了,接着又用酒精轻轻地为他清洗伤口……看到这一幕,我是多么希望它能发生在我的身上呀,哪怕只有一次也好啊!母亲,您在哪儿,您可知道在这个世界的一角,还有一个泪流满面的的儿子在等待着您,渴望着能够享受那原本属于他的爱!虽然只摘录了一个片段,故事很普通,可是从字里行间却透射出了一份渴望母爱的真情。牛刀小试,初战告捷。我便时不时地运用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教学,常常收到奇效。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在探索过程中,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地产生,我逐渐地领悟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些实质,并非教学形式的改变那么简单。一次听语文课,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就老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烦恼发表看法,并提出应对方案。学生积极探究,纷纷举手。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可是几乎每一次,教师都夸奖说“你真棒”、“你真聪明”等高度赞扬的话。学生的很多回答是重复的,也有部分是片面的,但老师都一味地肯定。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激励为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情况是一味地肯定也等于是遗留了大量的问题。教师的评价 成了机械重复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看似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看似师生间关系平等、和谐,实质上学生的意见并未得到尊重,因为他们的看法并未得到认真的对待,更不用说得到引导和提高了。教师仍局限于预先设定的教学环节,并未适当地利用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看来,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取决于教师是否从心底里尊重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很多观摩课中都有这样的形式与本质背离的情况。当然在我自己的课堂中也有类似的这些情况,反思自身的教学便成了以后教学的经验。
三、语文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如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对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替代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时为了达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要求,便好像上综合课,甚至有时上起课来就成了对某一学科知识的注解。在观摩课中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直到后来,经过学习培训,经过反复实践,才找到了新的平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同等重要的,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淡化另一方面。比如:淡化工具性,就是别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人文教育效果。语文课也应该有语文味,比如文学美就不是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综合和渗透不应破坏语文的本色,语文中的其他学科知识也应有鲜明的语文色彩,这就是语文教学与课程改革真正的有机整合。经过模仿,经过反复实践,总算领略了课程改革带给语文教学的真正改变。我想,我对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和实施需要如此漫长 的过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出色的课程改革者则是较为艰难了。不过我深信,课程改革——时代精神的体现——将有力的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这项事业而奋斗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需要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