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的南北两极是无可替代的绝佳旅游目的地,其中北极要比南极更好玩,因为北极有人,有人的地方才有自由。
9月底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套上一件薄薄的羽绒服走出旅馆,准备去拍朗伊尔城(Longyearbyen)的日出。这座小城位于斯瓦尔巴(Svalbard)群岛的正中心,常住人口只有2000多一点,放在中国恐怕连一个镇都算不上,但这已经是斯瓦尔巴群岛最大的城市了。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界处,被公认为是北冰洋的门户,同时也是前往北极点的出发地。群岛的总面积约为6.1万平方千米,和爱尔兰差不多大。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名叫斯匹茨卑尔根(Spitzbergen),形状极不规则,边缘处布满峡湾(Fjord)。
朗伊尔城就位于斯匹茨卑尔根岛中心的一个马蹄形的峡湾处,这里原本是一个冰川的入海口,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冰川后退了数千米,留下了一个狭窄又相对平坦的峡谷,周围群山环绕。我抬头望去,发现山顶已经积了一层薄薄的雪,仿佛戴了一顶白色的绒线帽。
走出旅馆,我沿着小镇惟一的一条公路径直向海边走去。一路上没有遇到一辆车,也没有见到一个行人,路两边密密麻麻的房子里也没有传出任何声音,甚至连鸟鸣或者狗吠都听不到,仿佛走在一座鬼城,感觉相当怪异。途中走过一座白色的大帐篷,记得昨晚这里人声鼎沸,上百名游客聚在一起欢度啤酒节,还有一支摇滚乐队专程从挪威本土飞来助兴,但此时这里静悄悄的,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帐篷后面有一条小路,穿过一小片荒地直达海滩。我从这条小路穿了过去,发现脚下的土壤竟然是松软的,上面长满了稀奇古怪的植物。极地植物大都贴地而生,从远处看像苔藓,走近了就能看到一朵朵精致的叶片和小花,颜色异常鲜艳。也许是因为靠近居民区的地方驯鹿不敢来,所以我经常能见到20厘米-30厘米高的杂草,甚至还见到一丛野生棉花,花期刚过,花骨朵上结出了一朵朵细小的白色棉絮,煞是醒目。
又走了半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了一片宽广而又平坦的滩涂,夏季河水流过的痕迹尚在,此时只剩下裸露的黑色土壤,以及一行行动物的脚印。我沿着一行驯鹿脚印向河滩的深处走去,很快便把城市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此时天色已然大亮,周围没有一丝风,耳朵里只剩下鞋底和沙土接触时发出的沙沙声。一旦停下脚步,便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了。像我这样久居大城市的人都渴望安静,一间隔音良好的密室虽然能够满足耳朵的要求,但眼睛却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心依然静不下来。这里的寂静很不一样,眼睛里明明看到的是雪山、冰川和荒原,以及五颜六色的房屋和一望无际的公路,但耳朵里却听不到一点儿声音。换句话说,眼睛和耳朵这两种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传来了两个互相矛盾的信号,这是只有北极才会有的特殊体验,令人终生难忘。
一声狗吠打断了我的美梦,把我拉回了现实之中。斯瓦尔巴市郊有一座狗舍,饲养着几十只专门用来拉雪橇的哈士奇,显然狗舍饲养员起床了,正准备给狗喂食。我睁开眼,惊讶地发现太阳已经从山背后冒出头来,整个小镇都笼罩在一片耀眼的金光之中。朗伊尔城的房屋原本都被涂上了各种鲜艳的颜色,此刻它们不得不屈服于太阳的威力,全都变成了明黄色。我站起身,地上出现了一个长长的身影,在这座无人小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孤独,却又带着一丝倔强。我掏出相机拍下眼前的景象,但其实那个场景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一辈子也忘不了。
南北极最有价值,同时也最无法替代的东西就是高纬度带来的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居民们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而自发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说到极地特有的自然现象,最吸引人的当属极昼和极夜。极昼自然不用说,绝大部分地球人都喜欢光明胜过黑暗。极昼期间你可以选择在凌晨3时坐在草地上一边看书一边晒日光浴,或者在午夜时分坐上一辆狗拉雪橇,在一望无际的冰原上追逐那颗绕着地平线转圈的红太阳,想想就很刺激。极夜听上去似乎很压抑,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极夜时的天空并不都是黑色的,而是会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深蓝色,难怪有很多资深玩家专门挑极夜的时候去极地旅行,就是为了欣赏这独一无二的人间奇景。另外,极夜时的太阳并不是完全沉入地平线,而是在地平线下面不远的地方徘徊,因此极夜期间的天空经常是彩色的,就像是朝霞或者晚霞那样。
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游客去南北极就是为了看冰川。冰川虽然不是只有极地才有的自然景观,但一来其他地方的冰川数量很少,二来那些冰川的海拔都很高,要想近距离观赏那些高山冰川就必须忍受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极地则不然,这里的冰川海拔都不高,无论是远距离观赏还是冰上行走都不费劲。
冰川多的结果就是冰山特别多,而且体积巨大。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人恐怕都会对冰山没什么好印象,但实际上冰山绝对是地球上最美的东西之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更妙的是,所有的冰山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两座冰山是完全相同的,你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拍到的那座漂亮的冰山只属于那个时间和那个地点,不但以前不会有,而且将来也不会再出现了。
如果你只喜欢活的东西,南北极也不会让你失望。这里的海水虽然冷,而且大面积结冰,但只要有阳光透过的地方藻类就能生存,有了藻类便有了鱼虾,有了鱼虾便有了海豹、海狮、海象和各种鲸豚,以及南极洲特有的企鹅。
北极地区生活着驯鹿、麝牛、北极狐和北极兔等多种哺乳动物,它们也像植物那样学会了适应北极特有的气候,夏天的时候一天24小时几乎都在吃,到了冬天则几乎不吃不喝,靠夏天储存起来的脂肪度日。
还有一种动物必须单独拿出来说,那就是北极熊。北极熊虽然是陆地动物,但它很少捕杀其他陆地动物,基本上以海豹为食。北极熊必须依靠海冰的掩护才能抓到海豹,所以北极熊的生物钟和其他北极动物正相反,冬天海冰多的时候拼命进食,夏天则经常挨饿,靠体内储存的脂肪度日。另外,北极熊虽然是北极的象征,但游客很难在野外看到它们。事实上,如果你真的近距离遇到一头北极熊的话,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你们当中的一方会因此而丢掉性命。所以说,如果从看动物的角度讲,南极要比北极好很多,因为游客在南极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呆萌的企鹅和海豹,而且可以在很近的距离观察它们,北极游客却只能看到驯鹿、麝牛、北极兔和北极狐,还必须得运气好才行。
多年的旅行经验告诉我,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游客来说,自由来自于人群,而不是荒野。越是没人的地方就越没有自由,只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地方才能真正享受到独处的乐趣。这句话听上去似乎自相矛盾,但只要你多去外面走走就会明白,快乐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相互交流,幸福的基础是文明。
9月底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套上一件薄薄的羽绒服走出旅馆,准备去拍朗伊尔城(Longyearbyen)的日出。这座小城位于斯瓦尔巴(Svalbard)群岛的正中心,常住人口只有2000多一点,放在中国恐怕连一个镇都算不上,但这已经是斯瓦尔巴群岛最大的城市了。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界处,被公认为是北冰洋的门户,同时也是前往北极点的出发地。群岛的总面积约为6.1万平方千米,和爱尔兰差不多大。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名叫斯匹茨卑尔根(Spitzbergen),形状极不规则,边缘处布满峡湾(Fjord)。
朗伊尔城就位于斯匹茨卑尔根岛中心的一个马蹄形的峡湾处,这里原本是一个冰川的入海口,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冰川后退了数千米,留下了一个狭窄又相对平坦的峡谷,周围群山环绕。我抬头望去,发现山顶已经积了一层薄薄的雪,仿佛戴了一顶白色的绒线帽。
走出旅馆,我沿着小镇惟一的一条公路径直向海边走去。一路上没有遇到一辆车,也没有见到一个行人,路两边密密麻麻的房子里也没有传出任何声音,甚至连鸟鸣或者狗吠都听不到,仿佛走在一座鬼城,感觉相当怪异。途中走过一座白色的大帐篷,记得昨晚这里人声鼎沸,上百名游客聚在一起欢度啤酒节,还有一支摇滚乐队专程从挪威本土飞来助兴,但此时这里静悄悄的,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帐篷后面有一条小路,穿过一小片荒地直达海滩。我从这条小路穿了过去,发现脚下的土壤竟然是松软的,上面长满了稀奇古怪的植物。极地植物大都贴地而生,从远处看像苔藓,走近了就能看到一朵朵精致的叶片和小花,颜色异常鲜艳。也许是因为靠近居民区的地方驯鹿不敢来,所以我经常能见到20厘米-30厘米高的杂草,甚至还见到一丛野生棉花,花期刚过,花骨朵上结出了一朵朵细小的白色棉絮,煞是醒目。
又走了半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了一片宽广而又平坦的滩涂,夏季河水流过的痕迹尚在,此时只剩下裸露的黑色土壤,以及一行行动物的脚印。我沿着一行驯鹿脚印向河滩的深处走去,很快便把城市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此时天色已然大亮,周围没有一丝风,耳朵里只剩下鞋底和沙土接触时发出的沙沙声。一旦停下脚步,便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了。像我这样久居大城市的人都渴望安静,一间隔音良好的密室虽然能够满足耳朵的要求,但眼睛却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心依然静不下来。这里的寂静很不一样,眼睛里明明看到的是雪山、冰川和荒原,以及五颜六色的房屋和一望无际的公路,但耳朵里却听不到一点儿声音。换句话说,眼睛和耳朵这两种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传来了两个互相矛盾的信号,这是只有北极才会有的特殊体验,令人终生难忘。
一声狗吠打断了我的美梦,把我拉回了现实之中。斯瓦尔巴市郊有一座狗舍,饲养着几十只专门用来拉雪橇的哈士奇,显然狗舍饲养员起床了,正准备给狗喂食。我睁开眼,惊讶地发现太阳已经从山背后冒出头来,整个小镇都笼罩在一片耀眼的金光之中。朗伊尔城的房屋原本都被涂上了各种鲜艳的颜色,此刻它们不得不屈服于太阳的威力,全都变成了明黄色。我站起身,地上出现了一个长长的身影,在这座无人小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孤独,却又带着一丝倔强。我掏出相机拍下眼前的景象,但其实那个场景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一辈子也忘不了。
南北极最有价值,同时也最无法替代的东西就是高纬度带来的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居民们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而自发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说到极地特有的自然现象,最吸引人的当属极昼和极夜。极昼自然不用说,绝大部分地球人都喜欢光明胜过黑暗。极昼期间你可以选择在凌晨3时坐在草地上一边看书一边晒日光浴,或者在午夜时分坐上一辆狗拉雪橇,在一望无际的冰原上追逐那颗绕着地平线转圈的红太阳,想想就很刺激。极夜听上去似乎很压抑,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极夜时的天空并不都是黑色的,而是会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深蓝色,难怪有很多资深玩家专门挑极夜的时候去极地旅行,就是为了欣赏这独一无二的人间奇景。另外,极夜时的太阳并不是完全沉入地平线,而是在地平线下面不远的地方徘徊,因此极夜期间的天空经常是彩色的,就像是朝霞或者晚霞那样。
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游客去南北极就是为了看冰川。冰川虽然不是只有极地才有的自然景观,但一来其他地方的冰川数量很少,二来那些冰川的海拔都很高,要想近距离观赏那些高山冰川就必须忍受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极地则不然,这里的冰川海拔都不高,无论是远距离观赏还是冰上行走都不费劲。
冰川多的结果就是冰山特别多,而且体积巨大。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人恐怕都会对冰山没什么好印象,但实际上冰山绝对是地球上最美的东西之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更妙的是,所有的冰山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两座冰山是完全相同的,你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拍到的那座漂亮的冰山只属于那个时间和那个地点,不但以前不会有,而且将来也不会再出现了。
如果你只喜欢活的东西,南北极也不会让你失望。这里的海水虽然冷,而且大面积结冰,但只要有阳光透过的地方藻类就能生存,有了藻类便有了鱼虾,有了鱼虾便有了海豹、海狮、海象和各种鲸豚,以及南极洲特有的企鹅。
北极地区生活着驯鹿、麝牛、北极狐和北极兔等多种哺乳动物,它们也像植物那样学会了适应北极特有的气候,夏天的时候一天24小时几乎都在吃,到了冬天则几乎不吃不喝,靠夏天储存起来的脂肪度日。
还有一种动物必须单独拿出来说,那就是北极熊。北极熊虽然是陆地动物,但它很少捕杀其他陆地动物,基本上以海豹为食。北极熊必须依靠海冰的掩护才能抓到海豹,所以北极熊的生物钟和其他北极动物正相反,冬天海冰多的时候拼命进食,夏天则经常挨饿,靠体内储存的脂肪度日。另外,北极熊虽然是北极的象征,但游客很难在野外看到它们。事实上,如果你真的近距离遇到一头北极熊的话,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你们当中的一方会因此而丢掉性命。所以说,如果从看动物的角度讲,南极要比北极好很多,因为游客在南极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呆萌的企鹅和海豹,而且可以在很近的距离观察它们,北极游客却只能看到驯鹿、麝牛、北极兔和北极狐,还必须得运气好才行。
多年的旅行经验告诉我,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游客来说,自由来自于人群,而不是荒野。越是没人的地方就越没有自由,只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地方才能真正享受到独处的乐趣。这句话听上去似乎自相矛盾,但只要你多去外面走走就会明白,快乐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相互交流,幸福的基础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