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新课程确立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出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对课堂教学中的“人”的因素,构建新型的师生、生生之间人际交往,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54-02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协调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位教师及学生都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仅靠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不够的,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则主要是通过课堂交往中有效的主体参与活动得到发展的。因此,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指导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课堂人际关系理论
1.课堂人际关系的社会学基础。西方关于课堂人际关系的社会学探讨主要从教师期望和师生互动两个方面展开。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通过研究得出:教师期望是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1970年,里斯特提出“标签”理论,认为不同能力组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模式也不同。其中,师生人际关系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
2.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基础。对师生行为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始于著名学者弗兰德斯。但他的研究重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却忽视了对个别学生的影响。其后的研究,以罗杰斯德的研究为代表,提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强调环境(气氛)的重要作用,认为人际关系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内心气氛,对于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研究影响深远。
二、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不平等且单一。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多为师生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且多表现为单方向的沟通。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的权威与非权威、施与受、指导与被指导、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师生间往往缺乏双向的、平等的合作沟通。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平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主体性缺失。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学生参与,低思维量的、简单问答等无效问题充斥课堂,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同时,课堂上学生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学生处于被动、机械接收的状态。
3.师生、生生交流少。就目前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来看,班级的容量过大,且每位教师要担任好几个班级的教学工作,这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势必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课堂中,学生不注意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更不能及时做出补充评价,学习缺少相互促进,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孤立和隔绝的状态,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地理新课改对课堂人际关系的要求
新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无法进行。所以,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落实地理新课程的根本,需要:
1.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地理新课改倡导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指导学生,同时,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注重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发展。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发现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探讨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倡导。
四、构建新型的地理课堂人际关系的对策
1.加强多方面的修养,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肯定是课堂教学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教师要加强多方面的修养,以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一种人际吸引,因此,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1)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综合知识,在教学中做到地理知识与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2)平易近人的个性,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3)关心学生,一视同仁;(4)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并可以灵活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民主的管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7)衣着得体,注重仪表。
2.树立新型的师生交往互动观。首先,教师应创建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能动学习转变。其次,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朋友,应尊重每位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最后,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位的交往方式,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
3.提高教学敏感性,把握互动因素。教师既作为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的一方,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促进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为实施自己的“教案”而教学,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一切信息,巧妙设计,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4.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完善互动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与图片,仅仅靠语言的表述很难完成,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一边展示图片内容,一边讲解引导,声、茂结合,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化;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轻松掌握知识;同时,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策略性,切勿“狂轰滥炸”式的提问,问题不在多,但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5.充分了解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的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更好的了解学生。因此,在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地理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脑中对新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程方平.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2002.
[5]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7]张希希.论有效课堂交往[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作者简介:王云丽(1985.10-),女,汉,山西省长治市,现就读于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54-02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协调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位教师及学生都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仅靠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不够的,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则主要是通过课堂交往中有效的主体参与活动得到发展的。因此,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指导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课堂人际关系理论
1.课堂人际关系的社会学基础。西方关于课堂人际关系的社会学探讨主要从教师期望和师生互动两个方面展开。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通过研究得出:教师期望是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1970年,里斯特提出“标签”理论,认为不同能力组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模式也不同。其中,师生人际关系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
2.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基础。对师生行为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始于著名学者弗兰德斯。但他的研究重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却忽视了对个别学生的影响。其后的研究,以罗杰斯德的研究为代表,提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强调环境(气氛)的重要作用,认为人际关系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内心气氛,对于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研究影响深远。
二、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不平等且单一。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多为师生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且多表现为单方向的沟通。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的权威与非权威、施与受、指导与被指导、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师生间往往缺乏双向的、平等的合作沟通。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平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主体性缺失。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学生参与,低思维量的、简单问答等无效问题充斥课堂,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同时,课堂上学生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学生处于被动、机械接收的状态。
3.师生、生生交流少。就目前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来看,班级的容量过大,且每位教师要担任好几个班级的教学工作,这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势必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课堂中,学生不注意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更不能及时做出补充评价,学习缺少相互促进,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孤立和隔绝的状态,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地理新课改对课堂人际关系的要求
新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无法进行。所以,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落实地理新课程的根本,需要:
1.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地理新课改倡导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指导学生,同时,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注重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发展。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发现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探讨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倡导。
四、构建新型的地理课堂人际关系的对策
1.加强多方面的修养,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肯定是课堂教学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教师要加强多方面的修养,以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一种人际吸引,因此,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1)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综合知识,在教学中做到地理知识与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2)平易近人的个性,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3)关心学生,一视同仁;(4)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并可以灵活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民主的管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7)衣着得体,注重仪表。
2.树立新型的师生交往互动观。首先,教师应创建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能动学习转变。其次,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朋友,应尊重每位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最后,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位的交往方式,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
3.提高教学敏感性,把握互动因素。教师既作为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的一方,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促进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为实施自己的“教案”而教学,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一切信息,巧妙设计,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4.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完善互动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与图片,仅仅靠语言的表述很难完成,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一边展示图片内容,一边讲解引导,声、茂结合,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化;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轻松掌握知识;同时,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策略性,切勿“狂轰滥炸”式的提问,问题不在多,但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5.充分了解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的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更好的了解学生。因此,在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地理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脑中对新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程方平.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2002.
[5]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7]张希希.论有效课堂交往[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作者简介:王云丽(1985.10-),女,汉,山西省长治市,现就读于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