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往往对化学学习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及畏难心理,这使得初中化学教学往往具有极大难度.因此在这里不妨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入手,从根本上探讨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效率的因素,并针对于初中生心理特点给出相应策略.
一、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1.情感丰富,但相对幼稚
初中生开始逐渐具备高级社会性情感,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心理认同感.对于自己所认同人或事物往往能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对于自己所难以认同的人或事物则会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初中生的自我调节及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极易表现出相对极端的情绪,如兴奋、愤怒等.
2.意志相对薄弱,难以持之以恒
初中生因为涉世尚浅,意志力相对薄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往往采取消极态度应对,情感则会向失望、消极、退缩等方向发展.
3.“成人”意识强烈,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在经过多年教育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由于个人独立意识增强,所以就会开始对家长及老师的教育及思想产生抵触.他们往往要求家长与老师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及思想能够得到家长及老师的认同.
4.思维活跃,对外界知识渴望程度高
初中生往往不具有成年人思维所特有的保守性.同时由于处在青春期,生理特征决定该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阶段”,往往对于外界的知识有着极高的渴求程度.初中生由于获取信息的手段相对于成人的渠道更为广泛,接受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齐.
5.兴趣广泛,爱好变动大
初中生对外界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好奇心与热情,因此对一件事物极易产生兴趣,外在表现即是兴趣广泛.但他们的“三观”尚未成熟,极易放弃之前自己所热衷的事情,同时注意力很快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因此爱好变动相对较大.
二、由初中生心理特征入手的课堂教育对策
由于初中生相对于高中及更高年龄学生,心理相对不成熟,因此对于课堂效率,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正是影响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1.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应用的联系
由于初中生多为第一次接触化学,导致对于其中很多概念难以理解,尤其对化学式等相对抽象的内容,理解尤为困难,很多初中生产生了畏难心理.因此化学课程不妨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另外,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与生活更为贴近,更易引起學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它有助于学生自我思考,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
2.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与前沿化学研究相结合
现在初中化学教育多与化学实际发展相脱离,例如,化学考试中的常考题目为“自来水的净化常用试剂是什么?”答案只有“明矾”.而这显然与目前实际不符合,没有跟上化学发展的实际进展.这对于初中生通过新闻、科教节目等形式获取的知识相对缺乏深度及前沿性,导致学生化学思维较为滞后,难以提起对化学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例举新闻、杂志等媒体中所提到的新的化学应用,或者结合当堂所讲述内容,提出更多更加先进的应用或进展.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量,加强化学思维引导,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课堂中增多课堂实验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
初中化学中很多内容仅凭死记硬背很难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增加课堂中的随堂实验,使学生直接生动地理解课本内容.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来理解相对晦涩的化学概念,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深入思考.
4.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无论何种课堂教学方式,根本都在于发掘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得化学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内.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对于已得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自主思考其内在本质.如此学习方式,是把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平等对待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知识,往往理解地更加深入.
5.加强与学生的课外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如果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下面学生却是毫无兴致,显然就是课堂教学的失败、老师执教的失败.
初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对任课老师喜爱与否往往决定对课程的喜爱与否.教师在这里就要尤其注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通过谈话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1.情感丰富,但相对幼稚
初中生开始逐渐具备高级社会性情感,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心理认同感.对于自己所认同人或事物往往能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对于自己所难以认同的人或事物则会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初中生的自我调节及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极易表现出相对极端的情绪,如兴奋、愤怒等.
2.意志相对薄弱,难以持之以恒
初中生因为涉世尚浅,意志力相对薄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往往采取消极态度应对,情感则会向失望、消极、退缩等方向发展.
3.“成人”意识强烈,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在经过多年教育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由于个人独立意识增强,所以就会开始对家长及老师的教育及思想产生抵触.他们往往要求家长与老师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及思想能够得到家长及老师的认同.
4.思维活跃,对外界知识渴望程度高
初中生往往不具有成年人思维所特有的保守性.同时由于处在青春期,生理特征决定该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阶段”,往往对于外界的知识有着极高的渴求程度.初中生由于获取信息的手段相对于成人的渠道更为广泛,接受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齐.
5.兴趣广泛,爱好变动大
初中生对外界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好奇心与热情,因此对一件事物极易产生兴趣,外在表现即是兴趣广泛.但他们的“三观”尚未成熟,极易放弃之前自己所热衷的事情,同时注意力很快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因此爱好变动相对较大.
二、由初中生心理特征入手的课堂教育对策
由于初中生相对于高中及更高年龄学生,心理相对不成熟,因此对于课堂效率,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正是影响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1.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应用的联系
由于初中生多为第一次接触化学,导致对于其中很多概念难以理解,尤其对化学式等相对抽象的内容,理解尤为困难,很多初中生产生了畏难心理.因此化学课程不妨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另外,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与生活更为贴近,更易引起學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它有助于学生自我思考,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
2.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与前沿化学研究相结合
现在初中化学教育多与化学实际发展相脱离,例如,化学考试中的常考题目为“自来水的净化常用试剂是什么?”答案只有“明矾”.而这显然与目前实际不符合,没有跟上化学发展的实际进展.这对于初中生通过新闻、科教节目等形式获取的知识相对缺乏深度及前沿性,导致学生化学思维较为滞后,难以提起对化学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例举新闻、杂志等媒体中所提到的新的化学应用,或者结合当堂所讲述内容,提出更多更加先进的应用或进展.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量,加强化学思维引导,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课堂中增多课堂实验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
初中化学中很多内容仅凭死记硬背很难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增加课堂中的随堂实验,使学生直接生动地理解课本内容.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来理解相对晦涩的化学概念,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深入思考.
4.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无论何种课堂教学方式,根本都在于发掘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得化学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内.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对于已得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自主思考其内在本质.如此学习方式,是把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平等对待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知识,往往理解地更加深入.
5.加强与学生的课外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如果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下面学生却是毫无兴致,显然就是课堂教学的失败、老师执教的失败.
初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对任课老师喜爱与否往往决定对课程的喜爱与否.教师在这里就要尤其注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通过谈话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