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新时代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育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文章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立德即培养道德观念,树人即培育人才。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育,思政课教师就要依据教材文本,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与知识认知的基础上,体验、理解、反思、重构知识体系,健全人格,积极培育健康生活素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健康的学生,是摆在包括思政教师在内的共同责任。健康的学生必须具备持久稳定的健康生活素养。那么,什么是健康生活素养?健康生活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形成养成健康的习惯与能力,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其中健全人格包括誠实守信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是针对诚信品质,健全人格,进而培育健康生活素养。
一、 精心建构联系,德法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需要用联系的观点,去影响、去渗透、去潜移默化,进而建构知识、完善知识,培育素养。联系是多元的,包括新旧知识(或相关知识,如道德与法律)联系、与时政热点联系、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不管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每个框题有其自身知识逻辑。从横向上看,单独框题内容相对独立一个主题,或多或少与旧知识有相关联。就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课来说,教师可以从知识点间的联系、注重观点与事例的结合。如将“诚实守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入等等。具体事例联系,如辽宁电视台说天下栏目报道的“四川成都小学生捡到8万现金,归还了失主”引进课堂,真实的事例,身边的典型事例可信度高,接地气,富有感染力,可接受性强。当然,教师在列举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融入分析,事例融合,更显示德育的力量。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受影响与启迪,从中思考与建构“什么是诚实守信”的美德,充满了正能量的认知。
坚持立德树人,既要重视道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法律的导向作用,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紧扣“诚实守信”,具体课堂实践中,可适切地结合“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如:“2016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规定:坚持联合惩戒。各地区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201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实施考试作弊的行为列入刑事犯罪。”“我国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法典的第三百一十四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通过列举相关法律规定,进而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的基础上,强化了“诚实守信”的必要性,促进了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健全健康人格,培育健康生活素养。
二、 情境入脑入心,理例有效结合
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价值导向性、情境依赖性、背景丰富性”,教学情境是一个多因素复合体,模糊性、多意性、多维性是其明显特点。对教学情境的运用与理解都需要理论立场或视角来分析,并借此把控情境实质与走向落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中,情境是知识目标、素养目标的载体,入脑入心的情境最具感染力与启发性,常常起到内化的作用。如,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理解“诚实守信”意义等知识,可以通过视频情境——“网上报道,在保定卖油条的刘洪定被誉为‘良心油条哥’。他用一级大豆拉油条炸油条,并坚持每天一换,而且提供了验油勺,顾客可以随时验证。他这样的经营模式,一传二,二传三,来买他油条的人络绎不绝。‘油条哥’成为老百姓给他最亲切的称呼。他身份卑微,灵魂高贵。他用诚信支撑起了食品安全的一片天,打造一张美丽的食品名片!”
继而,再播放文本情境——“6年前,窦兰英的大女儿患病离世后,留下12万元看病欠款。许多人看着年迈的老人拉扯幼小的外孙女生活不易,想着不再提债务的事了。可她决定替女还债,为了还债,60多岁的老人当保姆、钟点工,捡废品卖破烂,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如今12万元债务已还得只剩下1万多元了。窦兰英老人视诚信如生命,被街坊四邻亲切地称作‘信义奶奶’。2019年9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然后,教师利用如“你从窦奶奶努力偿还欠款的行为中受到什么启发?”等问题支架,将学生对情境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在具体的情境要素中去认识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反思自己经验,检查诚信行为,整个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公民个人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重要的知识或理论。感人的情境,一次次打动学生,朴实的情愫打动人,真情实感入脑入心,与此同时,又渗透入相关的知识观点。诚信美德与人格,健康生活素养的培育,在自然常态中,在情境中感染与渗透。或将让学生感到:作为青少年更要从小树立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做诚信的践行者,维护者,让诚信之花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开花。 三、 搭设互惠学习,探究激趣融合
合作探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重要模式,体现互惠学习,共生共长。学生将在具体的小组内外的互动中,表达与倾听。互惠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认知的基础上,全面认知诚实守信的内涵及其必要性、重要性,让知识与素养培育从单向走向立体,从知识的碎片化,走向交流碰撞后的整体。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课堂活动可以按6人一组(基本上),做好课前准备,形式保证分组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式的互惠学习,要把握教学的度,学生容易理解的,就没必要合作探究;具有多样性、思辨性的知识,更全面理解诚实守信,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步步深入弄清是非,建构知识,培育素养。就本节课,老师可以这样安排合作探究:
第一是“‘網友对刘同学捡得巨款要不要物归原主,发表不同看法’。甲:只要没人看到,就可以带它回家。乙:物归原主是讲诚信的表现,利国利民。丙:不偷不抢,我捡到的就是我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以上有两种观点是错误的。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些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到学生。讨论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在自主或自己感觉兴趣的话题中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分析明理,进一步的明确立德树人的理性思维,建立诚实守信的意识与信念,内化健全人格,培育健康生活素养。
第二是“刘柯骐捡到钱没有手机报警,于是抱着钱,跑到就近的停车场收费岗亭,把包交给了保安,并请保安帮忙报警。10分钟后,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当面清点包内的现金和物品。除了8.3万元的现金外,还有手机、手表等贵重物品。(辽宁电视台说天下栏目报道的‘四川成都小学生捡到8万现金,归还了失主’事例的接续)”请学生思考:刘同学为什么不把钱直接交给保安就好?刘同学为什么要等警察到才用捡到的手机联系丢失人?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唤醒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真正体会“践行诚信”“诚信智慧”知识观点等等。活动中,让学生或看视频、或阅读教材、或讨论,代表发言。当中,老师或参与讨论,或及时反馈学生的回答。互动中,教学语言立足校本,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让生活走进教材文本,让学生直面生活,提升认知。如此课堂,学习情趣不断,其乐融融,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并深受启发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学科活动中,精心建构联系,让德育与法律相辅相成;让情境入脑入心,理例有效结合;有效搭设互惠学习平台,探究激趣相融合等具体教学策略,既保证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的导向性,培育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田.论“立德树人”理念下思政课开展的模式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9(9).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徐振兴.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28):29-30.
[4]钱友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113-116.
[5]陆红.论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维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28):200-201.
作者简介:许雪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古雷港中学。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立德即培养道德观念,树人即培育人才。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育,思政课教师就要依据教材文本,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与知识认知的基础上,体验、理解、反思、重构知识体系,健全人格,积极培育健康生活素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健康的学生,是摆在包括思政教师在内的共同责任。健康的学生必须具备持久稳定的健康生活素养。那么,什么是健康生活素养?健康生活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形成养成健康的习惯与能力,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其中健全人格包括誠实守信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是针对诚信品质,健全人格,进而培育健康生活素养。
一、 精心建构联系,德法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需要用联系的观点,去影响、去渗透、去潜移默化,进而建构知识、完善知识,培育素养。联系是多元的,包括新旧知识(或相关知识,如道德与法律)联系、与时政热点联系、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不管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每个框题有其自身知识逻辑。从横向上看,单独框题内容相对独立一个主题,或多或少与旧知识有相关联。就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课来说,教师可以从知识点间的联系、注重观点与事例的结合。如将“诚实守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入等等。具体事例联系,如辽宁电视台说天下栏目报道的“四川成都小学生捡到8万现金,归还了失主”引进课堂,真实的事例,身边的典型事例可信度高,接地气,富有感染力,可接受性强。当然,教师在列举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融入分析,事例融合,更显示德育的力量。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受影响与启迪,从中思考与建构“什么是诚实守信”的美德,充满了正能量的认知。
坚持立德树人,既要重视道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法律的导向作用,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紧扣“诚实守信”,具体课堂实践中,可适切地结合“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如:“2016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规定:坚持联合惩戒。各地区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201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实施考试作弊的行为列入刑事犯罪。”“我国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法典的第三百一十四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通过列举相关法律规定,进而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的基础上,强化了“诚实守信”的必要性,促进了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健全健康人格,培育健康生活素养。
二、 情境入脑入心,理例有效结合
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价值导向性、情境依赖性、背景丰富性”,教学情境是一个多因素复合体,模糊性、多意性、多维性是其明显特点。对教学情境的运用与理解都需要理论立场或视角来分析,并借此把控情境实质与走向落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中,情境是知识目标、素养目标的载体,入脑入心的情境最具感染力与启发性,常常起到内化的作用。如,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理解“诚实守信”意义等知识,可以通过视频情境——“网上报道,在保定卖油条的刘洪定被誉为‘良心油条哥’。他用一级大豆拉油条炸油条,并坚持每天一换,而且提供了验油勺,顾客可以随时验证。他这样的经营模式,一传二,二传三,来买他油条的人络绎不绝。‘油条哥’成为老百姓给他最亲切的称呼。他身份卑微,灵魂高贵。他用诚信支撑起了食品安全的一片天,打造一张美丽的食品名片!”
继而,再播放文本情境——“6年前,窦兰英的大女儿患病离世后,留下12万元看病欠款。许多人看着年迈的老人拉扯幼小的外孙女生活不易,想着不再提债务的事了。可她决定替女还债,为了还债,60多岁的老人当保姆、钟点工,捡废品卖破烂,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如今12万元债务已还得只剩下1万多元了。窦兰英老人视诚信如生命,被街坊四邻亲切地称作‘信义奶奶’。2019年9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然后,教师利用如“你从窦奶奶努力偿还欠款的行为中受到什么启发?”等问题支架,将学生对情境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在具体的情境要素中去认识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反思自己经验,检查诚信行为,整个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公民个人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重要的知识或理论。感人的情境,一次次打动学生,朴实的情愫打动人,真情实感入脑入心,与此同时,又渗透入相关的知识观点。诚信美德与人格,健康生活素养的培育,在自然常态中,在情境中感染与渗透。或将让学生感到:作为青少年更要从小树立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做诚信的践行者,维护者,让诚信之花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开花。 三、 搭设互惠学习,探究激趣融合
合作探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重要模式,体现互惠学习,共生共长。学生将在具体的小组内外的互动中,表达与倾听。互惠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认知的基础上,全面认知诚实守信的内涵及其必要性、重要性,让知识与素养培育从单向走向立体,从知识的碎片化,走向交流碰撞后的整体。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课堂活动可以按6人一组(基本上),做好课前准备,形式保证分组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式的互惠学习,要把握教学的度,学生容易理解的,就没必要合作探究;具有多样性、思辨性的知识,更全面理解诚实守信,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步步深入弄清是非,建构知识,培育素养。就本节课,老师可以这样安排合作探究:
第一是“‘網友对刘同学捡得巨款要不要物归原主,发表不同看法’。甲:只要没人看到,就可以带它回家。乙:物归原主是讲诚信的表现,利国利民。丙:不偷不抢,我捡到的就是我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以上有两种观点是错误的。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些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到学生。讨论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在自主或自己感觉兴趣的话题中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分析明理,进一步的明确立德树人的理性思维,建立诚实守信的意识与信念,内化健全人格,培育健康生活素养。
第二是“刘柯骐捡到钱没有手机报警,于是抱着钱,跑到就近的停车场收费岗亭,把包交给了保安,并请保安帮忙报警。10分钟后,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当面清点包内的现金和物品。除了8.3万元的现金外,还有手机、手表等贵重物品。(辽宁电视台说天下栏目报道的‘四川成都小学生捡到8万现金,归还了失主’事例的接续)”请学生思考:刘同学为什么不把钱直接交给保安就好?刘同学为什么要等警察到才用捡到的手机联系丢失人?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唤醒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真正体会“践行诚信”“诚信智慧”知识观点等等。活动中,让学生或看视频、或阅读教材、或讨论,代表发言。当中,老师或参与讨论,或及时反馈学生的回答。互动中,教学语言立足校本,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让生活走进教材文本,让学生直面生活,提升认知。如此课堂,学习情趣不断,其乐融融,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并深受启发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学科活动中,精心建构联系,让德育与法律相辅相成;让情境入脑入心,理例有效结合;有效搭设互惠学习平台,探究激趣相融合等具体教学策略,既保证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的导向性,培育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田.论“立德树人”理念下思政课开展的模式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9(9).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徐振兴.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28):29-30.
[4]钱友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113-116.
[5]陆红.论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维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28):200-201.
作者简介:许雪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古雷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