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解题”是一种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数学方法和技能的获得,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要通过解题活动来完成。同时,“解题”也是评价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进行高中生数学的解题教学呢?
数学 解题 能力
一、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要求
高中教育首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服务于某一个既定目标的工具.高中阶段的任务应超越“单一任务”和“双重任务”这种教育工具化的倾向,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定位于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在界定高中数学课程性质时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文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性质中专门对数学的应用提出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中提出,要“关注对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扩大知识的联系;二是使学生形成分析和求解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解题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素质的全面提高反过来带动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策略
1、理顺解题思路,严格规范解题过程
怎样把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严谨地叙述出来?这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有着较高的能力要求。总的来说,叙述要正确、合理、严密、简洁。把运算、推理、作图与所得正确无误地加以叙述,是解题的一项基本要求。叙述要合理、对列式、计算、推理、作图都要有充分的理由,遵循严格的思维规律,做到言必有据,理由充足,合乎逻辑性。严密就是周密地考虑问题中的全部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无论哪种格式,叙述都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表述规范。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题活动不仅指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指提出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提出正确的问题.问起于题,疑源于思.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生题——质疑——释疑”的过程.大胆怀疑,是数学创造活动的特征.质疑,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要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
3、注重渗透解题方法
这里说的解题方法,是指中学阶段用于解答数学题的方法.此处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具有创立学科功能的方法,体现一般思维规律的方法,具体进行论证演算的方法.
①具有创立学科功能的方法.如公理化方法、模型化方法、结构化方法,以及集合论方法、极限方法、坐标方法、向量方法等。在具体解题中,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
②体现一般思维规律的方法.如观察、试验、比较、分类、猜想、类比、联想、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在具体解题中,有通理通法、适应面广的特征,常用于解题思路的探求。
③具体进行论证演算的方法.这又可以依其适应面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应面较广的求解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及递推法)坐标法、三角法、数形结合法、构造法、配方法等;第二层次是适应面较窄的求解技巧,如因式分解中的“裂项法”,几何证明中的“截长补短法”、“补形法”,数列求和中的“拆项相消法”等。仅仅是不等式的证明,我们就可以列举出一长串的解法或技巧:比较法、放缩法、综合法、分析法、递推法、反证法、基本不等式法、叠加法、连乘法、数学归纳法、判别式法、求极值法、配方法、辅助函数法、构造法、微分法等,而微分法又可以有求极值、确定单调性、中值定理、凹凸性质等形式。
4、适时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教材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而变式教学是进行探究能力训练的一种重要途径。利用变式教学能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探究,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变式探究,让学生从“变”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其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完善其认知结构,增强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
数学 解题 能力
一、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要求
高中教育首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服务于某一个既定目标的工具.高中阶段的任务应超越“单一任务”和“双重任务”这种教育工具化的倾向,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定位于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在界定高中数学课程性质时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文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性质中专门对数学的应用提出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中提出,要“关注对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扩大知识的联系;二是使学生形成分析和求解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解题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素质的全面提高反过来带动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策略
1、理顺解题思路,严格规范解题过程
怎样把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严谨地叙述出来?这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有着较高的能力要求。总的来说,叙述要正确、合理、严密、简洁。把运算、推理、作图与所得正确无误地加以叙述,是解题的一项基本要求。叙述要合理、对列式、计算、推理、作图都要有充分的理由,遵循严格的思维规律,做到言必有据,理由充足,合乎逻辑性。严密就是周密地考虑问题中的全部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无论哪种格式,叙述都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表述规范。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题活动不仅指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指提出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提出正确的问题.问起于题,疑源于思.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生题——质疑——释疑”的过程.大胆怀疑,是数学创造活动的特征.质疑,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要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
3、注重渗透解题方法
这里说的解题方法,是指中学阶段用于解答数学题的方法.此处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具有创立学科功能的方法,体现一般思维规律的方法,具体进行论证演算的方法.
①具有创立学科功能的方法.如公理化方法、模型化方法、结构化方法,以及集合论方法、极限方法、坐标方法、向量方法等。在具体解题中,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
②体现一般思维规律的方法.如观察、试验、比较、分类、猜想、类比、联想、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在具体解题中,有通理通法、适应面广的特征,常用于解题思路的探求。
③具体进行论证演算的方法.这又可以依其适应面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应面较广的求解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及递推法)坐标法、三角法、数形结合法、构造法、配方法等;第二层次是适应面较窄的求解技巧,如因式分解中的“裂项法”,几何证明中的“截长补短法”、“补形法”,数列求和中的“拆项相消法”等。仅仅是不等式的证明,我们就可以列举出一长串的解法或技巧:比较法、放缩法、综合法、分析法、递推法、反证法、基本不等式法、叠加法、连乘法、数学归纳法、判别式法、求极值法、配方法、辅助函数法、构造法、微分法等,而微分法又可以有求极值、确定单调性、中值定理、凹凸性质等形式。
4、适时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教材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而变式教学是进行探究能力训练的一种重要途径。利用变式教学能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探究,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变式探究,让学生从“变”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其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完善其认知结构,增强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