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正视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是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协调和处理机制的过程。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1.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地区发展不均衡:2005年,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省(市、区)的全部GDP为27390.3亿元。同年广东一个省的GDP为21701.3亿元。2005年全国人均GDP最高的省份是上海为51583元,北京是44441元,贵州只有5222元,比上海的10%多一点。上海与贵州的差距:人均收入水平13:1,人均消费水平9:1。
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依然是中国大地上最落后的地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1978年是2,47:1,t984年是1.7:1,90年代是2.1,2003年是3.4:1。如果再考虑到城乡之间在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等公共产品分配上的差异,实际差距估计在6:1。世界平均1.6:1。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拥有20%的总收入。有专家测评:我国农村和城市社会发展相差10年左右。城乡发展不均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很快,GDP总量世界第4,超过英国。男一方面,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水平居世界第104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增长这条腿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短。
人与自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另外资源的大量浪费,在我国尤为普遍。
2.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过于悬殊是近几年社会各界反响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矛盾。目前我国20%的最高家庭收入和20%的最低家庭收入的差距是15倍左右。发达国家是6-7倍。按社会警戒线理论,超过10倍就是贫富差距显象化。从反映居民收入状况的基尼系数来看,2001年我国已达到0.的国际警界线。贫富差距拉大的直接后果有两个:社会贫困问题突出,社会公平问题突出。我们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特点不是富人太富,而是穷人太穷。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的家庭占有80%以上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社会发展的成果没有真正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3.业形势严峻
就业和社保是社会和谐的两大支柱。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①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年平均GDP增长9.%。这个数字被称为“世界奇迹”。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有数据为证:“九五”期间,GDP年增长8.%,年均增加的就业人数为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就业增加人数为748万。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比任何国家都严重,就业压力更大。据预测,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②作为社会精英,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有的地区出现大学生零工资就业。2005年大学生就业:供给增加22%,需求减少22%。200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上年增加75万。如果按70%的就业率,约有124万无法就业。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③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国家统计局统计,城市登记失业率2003年为4.%。2004年为4.%,据专家估计,目前已接近12%左右。
4.败问题比较严重
腐败问题最严重的后果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降底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易产生政治危机。据中纪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仅2005年,全国就有11071人因为贪污、贿赂行为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中7279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提高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何提高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尤为重要。
1.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致力于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注重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从源头上减少矛盾。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围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从执政理念到执政方略,从执政体制到执政方式,进行全面的加强和改进。要认真检查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尺度和最高标准。
2.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只要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证,才能从最起码的低线上体现出对个体人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和对人的种属尊严的肯定;二是机会均等的原则。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相同的发展权利,因而在发展机会面前,也应人人平等。三是按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这有利于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四是社会调剂的原则。通过调剂使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许多由物质利益而引发的抵触和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公平与正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因此,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对此,首先应当在理论认识上形成共识。尤其是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利益协调,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让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
3.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减免农业税的决定,让农民休养生息。增加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首要的是国家全面履行宪法赋予农民子弟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是只重手、不重脑,就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现代化。所以,不能城市富裕,农村贫穷。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城乡关系。在财税关系上要逐步向农村倾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这是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根本措施:同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强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步伐,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缩小。
4.化解社会矛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矛盾,有些矛盾甚至还相当突出。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化解这类社会矛盾,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首先要认真研究社会心理,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其次要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处置预案;再次,要具体研究突发事件的特点,把握其规律性;最后,要用政策、法律、经济、调节等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继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腐败严重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惩治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要采取多种形式防止和制止腐败问题的发生。比如,切实实施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充分利用人民群众举报,在不影响破案和司法程序下。让媒体暴光,对贪污官吏予以公开揭露,这更有助于遏制不法之徒,扬正抑邪。还要加大腐败犯罪的机会成本,降低量刑标准,加大处罚力度,让犯罪分子望而生畏。杜绝腐败的滋生,还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公正司法,加强对腐败的公开舆论监督,并狠抓制度建设和落实。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社科系)
(责任编辑:一 丁)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1.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地区发展不均衡:2005年,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省(市、区)的全部GDP为27390.3亿元。同年广东一个省的GDP为21701.3亿元。2005年全国人均GDP最高的省份是上海为51583元,北京是44441元,贵州只有5222元,比上海的10%多一点。上海与贵州的差距:人均收入水平13:1,人均消费水平9:1。
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依然是中国大地上最落后的地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1978年是2,47:1,t984年是1.7:1,90年代是2.1,2003年是3.4:1。如果再考虑到城乡之间在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等公共产品分配上的差异,实际差距估计在6:1。世界平均1.6:1。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拥有20%的总收入。有专家测评:我国农村和城市社会发展相差10年左右。城乡发展不均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很快,GDP总量世界第4,超过英国。男一方面,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水平居世界第104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增长这条腿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短。
人与自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另外资源的大量浪费,在我国尤为普遍。
2.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过于悬殊是近几年社会各界反响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矛盾。目前我国20%的最高家庭收入和20%的最低家庭收入的差距是15倍左右。发达国家是6-7倍。按社会警戒线理论,超过10倍就是贫富差距显象化。从反映居民收入状况的基尼系数来看,2001年我国已达到0.的国际警界线。贫富差距拉大的直接后果有两个:社会贫困问题突出,社会公平问题突出。我们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特点不是富人太富,而是穷人太穷。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的家庭占有80%以上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社会发展的成果没有真正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3.业形势严峻
就业和社保是社会和谐的两大支柱。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①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年平均GDP增长9.%。这个数字被称为“世界奇迹”。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有数据为证:“九五”期间,GDP年增长8.%,年均增加的就业人数为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就业增加人数为748万。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比任何国家都严重,就业压力更大。据预测,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②作为社会精英,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有的地区出现大学生零工资就业。2005年大学生就业:供给增加22%,需求减少22%。200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上年增加75万。如果按70%的就业率,约有124万无法就业。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③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国家统计局统计,城市登记失业率2003年为4.%。2004年为4.%,据专家估计,目前已接近12%左右。
4.败问题比较严重
腐败问题最严重的后果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降底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易产生政治危机。据中纪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仅2005年,全国就有11071人因为贪污、贿赂行为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中7279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提高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何提高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尤为重要。
1.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致力于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注重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从源头上减少矛盾。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围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从执政理念到执政方略,从执政体制到执政方式,进行全面的加强和改进。要认真检查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尺度和最高标准。
2.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只要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证,才能从最起码的低线上体现出对个体人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和对人的种属尊严的肯定;二是机会均等的原则。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相同的发展权利,因而在发展机会面前,也应人人平等。三是按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这有利于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四是社会调剂的原则。通过调剂使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许多由物质利益而引发的抵触和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公平与正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因此,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对此,首先应当在理论认识上形成共识。尤其是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利益协调,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让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
3.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减免农业税的决定,让农民休养生息。增加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首要的是国家全面履行宪法赋予农民子弟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是只重手、不重脑,就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现代化。所以,不能城市富裕,农村贫穷。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城乡关系。在财税关系上要逐步向农村倾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这是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根本措施:同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强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步伐,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缩小。
4.化解社会矛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矛盾,有些矛盾甚至还相当突出。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化解这类社会矛盾,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首先要认真研究社会心理,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其次要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处置预案;再次,要具体研究突发事件的特点,把握其规律性;最后,要用政策、法律、经济、调节等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继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腐败严重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惩治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要采取多种形式防止和制止腐败问题的发生。比如,切实实施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充分利用人民群众举报,在不影响破案和司法程序下。让媒体暴光,对贪污官吏予以公开揭露,这更有助于遏制不法之徒,扬正抑邪。还要加大腐败犯罪的机会成本,降低量刑标准,加大处罚力度,让犯罪分子望而生畏。杜绝腐败的滋生,还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公正司法,加强对腐败的公开舆论监督,并狠抓制度建设和落实。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社科系)
(责任编辑:一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