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为了启发,但提问不等于启发,动不动就问,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效果并不一定好,这也就是目前很普遍的“满堂问”现象。因此,在提问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课堂提问一、问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的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水平往往是其观念和素质的体现,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提问存在着一定缺陷和不足。
教师在提问问题设计上,重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轻视思考型、开放型、鼓励启发型和创造型的问题,推理和创造性问题没有。教师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记忆水平问题占55.6%。教师习惯采用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式,并且教师只点举手的学生回答,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暴露出来。经常重复学生的回答,提问后停顿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二、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实现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反馈教学信息与检验教学效果等方面功能,也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
美国教育家斯帝文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个教师在学校80%的时间都化在了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宜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三、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1.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精确、准确。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记得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当时全班同学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且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时我设计的一道应用题是给周长和长求宽,本意是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然而一下子课堂沉寂了,这时我才考虑此类问题应该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周长意义和方法后再提出,此时学生还定位在刚才的顺势思维当中,显得问题太难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语言的精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
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的提问过于频繁,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我们学校在组织的一节听课活动中,有一位年轻教师,可能也是习惯吧,一堂课下来,我注意数了一下,将近30多个提问,且大多是“好不好”“行吗”之类的无效提问,弄得整个课堂显得毫无重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学中避免问题过于直白、密集,提高提问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4)把握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采用不同方式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是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回忆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5)重视答问评价,鼓励学生质疑
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后急切想知道对错,其余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一样。因此,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答问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2.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常用的手段,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这门教学艺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总结、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的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水平往往是其观念和素质的体现,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提问存在着一定缺陷和不足。
教师在提问问题设计上,重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轻视思考型、开放型、鼓励启发型和创造型的问题,推理和创造性问题没有。教师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记忆水平问题占55.6%。教师习惯采用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式,并且教师只点举手的学生回答,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暴露出来。经常重复学生的回答,提问后停顿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二、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实现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反馈教学信息与检验教学效果等方面功能,也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
美国教育家斯帝文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个教师在学校80%的时间都化在了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宜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三、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1.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精确、准确。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记得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当时全班同学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且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时我设计的一道应用题是给周长和长求宽,本意是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然而一下子课堂沉寂了,这时我才考虑此类问题应该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周长意义和方法后再提出,此时学生还定位在刚才的顺势思维当中,显得问题太难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语言的精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
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的提问过于频繁,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我们学校在组织的一节听课活动中,有一位年轻教师,可能也是习惯吧,一堂课下来,我注意数了一下,将近30多个提问,且大多是“好不好”“行吗”之类的无效提问,弄得整个课堂显得毫无重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学中避免问题过于直白、密集,提高提问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4)把握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采用不同方式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是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回忆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5)重视答问评价,鼓励学生质疑
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后急切想知道对错,其余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一样。因此,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答问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2.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常用的手段,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这门教学艺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总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