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左传》全书记录梦境三十处,涉及内容庞杂,大部分梦源于做梦者心理刺激,梦象多为鬼神,梦境往往具有预见性,作者也借梦境描写传达某种观念,梦境记录了当时的文化,亦真亦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梦境;心理;鬼神;预见
1 大部分梦源属于纯心理刺激
弗洛伊德对梦的来源有四种解释,其中一种是纯心理刺激源。[1]《左传》中大多数梦境,描写比较简单,但基本都有做梦背景的描述,能够清晰的看到心理作用对梦境的影响。学者李炳海将梦因总结为恐惧心理,并分为对战争的恐惧,权力危机的恐惧,复仇恐惧三类,[2]充分肯定了《左传》中的梦源属于纯心理刺激源。但是《左傳》中的做梦心理显然不是这三种恐惧心理所能概括的,也不只有恐惧心理。例如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卫国迁到了帝丘,占卜结果是国家可以维持三百年,卫成公梦到他们的始祖康叔说:“相夺予享(相为夏启的孙子,曾居于相)。”其实卫成公这是在担心卫国能不能在帝丘安居下去,祖先会不会在这里得到长久的祭祀,因此梦后他立即下令祭祀相,求得在此地立足。这个梦产生于卫成公对自己国家未来的担心。
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1《左传》中有很多愿望之梦。“燕姞梦天使与己兰”一梦其实产生于燕姞作为郑文公的妾,想得到文公宠幸,母凭子贵的心理,在梦里满足了愿望。“韩厥梦子舆”一梦显示了韩厥不想在战争中受伤的愿望,受这一心理的影响,他梦到父亲让他坐到车中间的指示。结合文本上下文的描述,我们可以分析出做梦者的心理变化,大部分做梦者确实受到心理刺激产生相应的梦境。
2 大部分梦象为鬼神
三十处梦境记载中,十八处梦境梦到的对象是鬼神,例如僖公四年,(晋)君梦齐姜(齐姜已死);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梦河神;僖公三十一年,卫成公梦康叔(康叔,卫始祖),成公五年,(晋)婴梦天使等,梦境中的鬼神为天使,河神,帝,祖先神,以及死去的人等,这与早期人们对梦的认识有关。甲骨文中已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梦”字,出现了很多殷王占梦的记载,梦境为鬼梦和怕鬼梦。《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尚鬼”,“殷人视梦为接收神灵启示的重要场所;神的启示是由先王先祖先妣等鬼神发出的……”,[1]殷人的这种观念是后世对梦的认识的滥觞。殷到春秋,期间虽然隔了很多年,但是梦是人神沟通的方式这一观念却传承了下来,“《左传》中的梦象基本上依附在神灵和鬼魂上面,只有神灵和鬼魂能够作为通梦者进入梦境,给予梦者以神示。” 2春秋时期,梦境中占主导的仍然是鬼神,而且人们依然乐于对梦境进行占卜。
3 梦境描写具有预见性
《左传》的梦境具有预见性,这是《左传》记梦的一大特点。阅读《左传》,读者很容易注意到梦的预见性特点,梦境对事情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左传》中的预见性与占梦有着密切的联系,“占梦是对梦象的解读;梦占是现实预兆的依据。”3正是那些梦占的语言,提前告诉读者事情发展的态势,体现梦境的预见性。哀公七年曹人的梦境可以作为一个明显的例证。“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曹叔振铎请待公孙疆,许之。旦而求之曹,无之。戒其子曰:‘我死,尔闻公孙疆为政,必去之。’”曹伯阳继位后,果然有个叫公孙疆的人参与朝政,他向曹伯阳鼓吹称霸的策略,曹伯阳听信他的话,背叛晋国,侵犯宋国,结果曹国被宋国所灭。做梦人的儿子听了他父亲的话,在公孙疆执掌政事时离开了曹国。曹国人的这场梦早早地预见了曹国的灭亡,并且保护了自己的儿子。“晋侯梦与楚子搏”、“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晋侯梦大厉”、“吕锜梦射月”、“声伯梦琼瑰”、“中行献子梦厉公”等都显示了《左传》记梦的预见性。
4 梦境描写重在传达某种观念
分析《左传》中的梦境描写,尤其是那些占梦者的言论,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借这些占梦人之口传达了很多观念。子产的“鬼魂论”,传达了时人是相信鬼魂的,一个人没有善终的话会变成鬼魂作乱,鬼魂需要安抚;僖公四年晋献公梦齐姜一事,结合故事的整个发展情况来看,该故事展现了占卜后不遵循占卜结果,不听从神灵的旨意,最终会酿成祸患,神灵的旨意不可违逆的观念。
《左传》作者借记梦还表达了其他的一些观念:僖公三十八年,卫成公梦康叔一事,直接说出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想法,“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鬼神世界也有一定的秩序,本族的神只能接受自己族内的祭祀,不会抢夺其他族类的祭祀。成公二年韩厥梦子舆一事,传达了不以武力解决问题,不支持战争的观念。与晋景公相关的梦境描写,传达了滥杀无辜者不会有好下场的观念。“魏颗梦结草老人”一事体现了与人为善,必有回报的观念。
5 对《左传》记梦的评价
《左传》记梦数量之多,是其他同时代作品不能企及的,这也成为后世评价《左传》的不足之处。任何作品都会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而春秋时期,占梦文化盛行,作者在《左传》中记录梦境是当时文化的反映,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评价它。梦境内容庞杂,涉及政治,军事,祭祀,鬼神,疾病,生死等方面,描写亦真亦幻,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一方面来自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需要,另一方面来自我国早期人民鬼神崇拜的宗教信仰,他们将梦看作人神沟通的场景,现实与想象,心理,迷信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占梦文化,体现人们对梦境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杨健民.中国古代梦文化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李炳海.《左传》梦象与恐惧心理[J].文学研究,2007(5).
注释:
[1](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华书局,2013年。
[2]李炳海,《<左传>梦象与恐惧心理》,文学研究,2007年(5)。
[3](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华书局,2013年,第123-131页。
[4]杨健明,《中国古代梦文化史》,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7页。
[5]同上,第61页。
[6]同上,第27页。
关键词:梦境;心理;鬼神;预见
1 大部分梦源属于纯心理刺激
弗洛伊德对梦的来源有四种解释,其中一种是纯心理刺激源。[1]《左传》中大多数梦境,描写比较简单,但基本都有做梦背景的描述,能够清晰的看到心理作用对梦境的影响。学者李炳海将梦因总结为恐惧心理,并分为对战争的恐惧,权力危机的恐惧,复仇恐惧三类,[2]充分肯定了《左传》中的梦源属于纯心理刺激源。但是《左傳》中的做梦心理显然不是这三种恐惧心理所能概括的,也不只有恐惧心理。例如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卫国迁到了帝丘,占卜结果是国家可以维持三百年,卫成公梦到他们的始祖康叔说:“相夺予享(相为夏启的孙子,曾居于相)。”其实卫成公这是在担心卫国能不能在帝丘安居下去,祖先会不会在这里得到长久的祭祀,因此梦后他立即下令祭祀相,求得在此地立足。这个梦产生于卫成公对自己国家未来的担心。
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1《左传》中有很多愿望之梦。“燕姞梦天使与己兰”一梦其实产生于燕姞作为郑文公的妾,想得到文公宠幸,母凭子贵的心理,在梦里满足了愿望。“韩厥梦子舆”一梦显示了韩厥不想在战争中受伤的愿望,受这一心理的影响,他梦到父亲让他坐到车中间的指示。结合文本上下文的描述,我们可以分析出做梦者的心理变化,大部分做梦者确实受到心理刺激产生相应的梦境。
2 大部分梦象为鬼神
三十处梦境记载中,十八处梦境梦到的对象是鬼神,例如僖公四年,(晋)君梦齐姜(齐姜已死);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梦河神;僖公三十一年,卫成公梦康叔(康叔,卫始祖),成公五年,(晋)婴梦天使等,梦境中的鬼神为天使,河神,帝,祖先神,以及死去的人等,这与早期人们对梦的认识有关。甲骨文中已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梦”字,出现了很多殷王占梦的记载,梦境为鬼梦和怕鬼梦。《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尚鬼”,“殷人视梦为接收神灵启示的重要场所;神的启示是由先王先祖先妣等鬼神发出的……”,[1]殷人的这种观念是后世对梦的认识的滥觞。殷到春秋,期间虽然隔了很多年,但是梦是人神沟通的方式这一观念却传承了下来,“《左传》中的梦象基本上依附在神灵和鬼魂上面,只有神灵和鬼魂能够作为通梦者进入梦境,给予梦者以神示。” 2春秋时期,梦境中占主导的仍然是鬼神,而且人们依然乐于对梦境进行占卜。
3 梦境描写具有预见性
《左传》的梦境具有预见性,这是《左传》记梦的一大特点。阅读《左传》,读者很容易注意到梦的预见性特点,梦境对事情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左传》中的预见性与占梦有着密切的联系,“占梦是对梦象的解读;梦占是现实预兆的依据。”3正是那些梦占的语言,提前告诉读者事情发展的态势,体现梦境的预见性。哀公七年曹人的梦境可以作为一个明显的例证。“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曹叔振铎请待公孙疆,许之。旦而求之曹,无之。戒其子曰:‘我死,尔闻公孙疆为政,必去之。’”曹伯阳继位后,果然有个叫公孙疆的人参与朝政,他向曹伯阳鼓吹称霸的策略,曹伯阳听信他的话,背叛晋国,侵犯宋国,结果曹国被宋国所灭。做梦人的儿子听了他父亲的话,在公孙疆执掌政事时离开了曹国。曹国人的这场梦早早地预见了曹国的灭亡,并且保护了自己的儿子。“晋侯梦与楚子搏”、“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晋侯梦大厉”、“吕锜梦射月”、“声伯梦琼瑰”、“中行献子梦厉公”等都显示了《左传》记梦的预见性。
4 梦境描写重在传达某种观念
分析《左传》中的梦境描写,尤其是那些占梦者的言论,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借这些占梦人之口传达了很多观念。子产的“鬼魂论”,传达了时人是相信鬼魂的,一个人没有善终的话会变成鬼魂作乱,鬼魂需要安抚;僖公四年晋献公梦齐姜一事,结合故事的整个发展情况来看,该故事展现了占卜后不遵循占卜结果,不听从神灵的旨意,最终会酿成祸患,神灵的旨意不可违逆的观念。
《左传》作者借记梦还表达了其他的一些观念:僖公三十八年,卫成公梦康叔一事,直接说出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想法,“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鬼神世界也有一定的秩序,本族的神只能接受自己族内的祭祀,不会抢夺其他族类的祭祀。成公二年韩厥梦子舆一事,传达了不以武力解决问题,不支持战争的观念。与晋景公相关的梦境描写,传达了滥杀无辜者不会有好下场的观念。“魏颗梦结草老人”一事体现了与人为善,必有回报的观念。
5 对《左传》记梦的评价
《左传》记梦数量之多,是其他同时代作品不能企及的,这也成为后世评价《左传》的不足之处。任何作品都会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而春秋时期,占梦文化盛行,作者在《左传》中记录梦境是当时文化的反映,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评价它。梦境内容庞杂,涉及政治,军事,祭祀,鬼神,疾病,生死等方面,描写亦真亦幻,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一方面来自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需要,另一方面来自我国早期人民鬼神崇拜的宗教信仰,他们将梦看作人神沟通的场景,现实与想象,心理,迷信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占梦文化,体现人们对梦境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杨健民.中国古代梦文化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李炳海.《左传》梦象与恐惧心理[J].文学研究,2007(5).
注释:
[1](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华书局,2013年。
[2]李炳海,《<左传>梦象与恐惧心理》,文学研究,2007年(5)。
[3](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华书局,2013年,第123-131页。
[4]杨健明,《中国古代梦文化史》,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7页。
[5]同上,第61页。
[6]同上,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