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亦称单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特发性便秘,其特点是大便排出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干燥坚硬,很少有腹痛发生。临床上便秘虽然不是严重疾病,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让患者苦恼不已。目前,真正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职业、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
【关键词】加味润肠玉烛汤;便秘
笔者自2009年10月~2010年11月,采用加味润肠玉烛汤治疗功能性便秘,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64例。其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37~86岁,平均67岁;病程3月~15年,平均2.5年。就诊时大便未解最短时间5天,最长8天。平时经常自服泻下药有38例。全部病例均伴有腹胀;口干口苦、喜饮25例;肛门下坠感48例;精神不振、头晕乏力、食少纳差39例。
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经全身体检及理化或特殊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具有下列一项或两项以上多项。⑴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⑵排便困难,费力。⑶粪质干燥坚硬,或呈硬球状。⑷排便不尽感或排便不适感。
3治疗方法
采用加味润肠玉烛汤治疗。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生地30g、熟地30g、白芍15g、桃仁10g、火麻仁30g、枳实30g、肉苁蓉20g。加减:舌苔厚加大黄5~10g;无苔或少苔,加黄芪30g;苔黄而燥加大黄5~10g,芒硝5~10g;苔白滑,加肉桂10g、干姜10g;舌质淡而少苔,加白术40g;舌质红而无苔,加麦冬15g,玄参15g。每天一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温服。治疗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不超过4个疗程,3个月后判定疗效。同时,嘱患者多吃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生活习惯,适当体育活动,放松情绪,不要过度郁闷紧张。
4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显效:用药后排便通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停药后大便能顺利排出,3个月内未复发。有效:用药期间排便通畅,偶有排便不适感,停药后3个月内症状有反复,但程度比较轻。无效:用药期间可以排便,但仍很困难,停药后症状恢复同前,无明显改善。
5治疗结果
显效:38例(59.4%)。有效:21例(32.8%)。无效:5例(7.8%)。总有效率92.2%。一般服药2剂即可排便,服药1疗程者15例,2疗程者17例,3疗程者24例,4疗程者8例。其中使用大黄10例,小剂量为主,不超过2天。
6病案举例
沈某,男,69岁,因8天大便未解而于2009年11月16日就诊。患者有十多年排便不畅史,经常自服泻下药通便。曾在本院肛肠科、消化内科做过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此次发病后,自服三黄片、黄连上清丸无效,伴有腹胀、心烦胸满、口干口苦喜饮且口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舌质红苔燥、脉弦。给予加味润肠玉烛汤加大黄5g(后下)、麦冬15g、玄参15g,2剂。19日患者二诊,诉服药后已解羊屎状干结便,腹胀缓解,全身症状减轻。继续原方去大黄治疗,5剂。25日患者三诊,排便基本通畅,肛门有坠胀感,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继续原方巩固治疗1疗程。3个月后随访,患者排便通畅,便秘未复发。
7体会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排便动力缺乏、结肠痉挛、直肠排便反射迟钝或丧失、自主排便反射减弱、直肠前突以及心理障碍有关。而中医学认为便秘是由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主水司开阖,肝气不舒则气机壅滞,脾运失常则糟粕内停。故便秘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临床上便秘虽然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之分,但归根到底是津液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滋润大肠,致肠胃传导受阻,糟粕燥涩不下而成便秘。如《兰室秘藏·结燥论》云:“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读医随笔》云:“燥屎为津液耗虚,肠胃枯结,而屎不得下,是阳之有余,阴之不足也。”《景岳全书·秘结》强调:“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可见,功能性便秘主要是因血虚阴亏,肠道无血以滋,无津以润,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加味润肠玉烛汤则专为此病机而设。
本方由金·张子和《儒门事亲》玉烛散(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大黄、芒硝)和清·沈金鰲《沈氏尊生书》润肠丸(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加减化裁而来。方中当归、川芎、熟地补血养血;生地、白芍滋阴润燥;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实行气导滞;肉苁蓉补肾润肠。全方共呈养血运肠,滋阴润燥,导滞补肾,润肠通便之功效。使营血充足,周流无阻,脏腑得养,肠燥得润,腑气通畅,传导复常。在此基础上,根据热秘、气秘、虚秘、冷秘之不同,随证加减。本方经临床实践,疗效肯定,无明显副作用,尤其适合老年人及产后功能性便秘患者。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加味润肠玉烛汤;便秘
笔者自2009年10月~2010年11月,采用加味润肠玉烛汤治疗功能性便秘,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64例。其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37~86岁,平均67岁;病程3月~15年,平均2.5年。就诊时大便未解最短时间5天,最长8天。平时经常自服泻下药有38例。全部病例均伴有腹胀;口干口苦、喜饮25例;肛门下坠感48例;精神不振、头晕乏力、食少纳差39例。
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经全身体检及理化或特殊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具有下列一项或两项以上多项。⑴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⑵排便困难,费力。⑶粪质干燥坚硬,或呈硬球状。⑷排便不尽感或排便不适感。
3治疗方法
采用加味润肠玉烛汤治疗。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生地30g、熟地30g、白芍15g、桃仁10g、火麻仁30g、枳实30g、肉苁蓉20g。加减:舌苔厚加大黄5~10g;无苔或少苔,加黄芪30g;苔黄而燥加大黄5~10g,芒硝5~10g;苔白滑,加肉桂10g、干姜10g;舌质淡而少苔,加白术40g;舌质红而无苔,加麦冬15g,玄参15g。每天一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温服。治疗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不超过4个疗程,3个月后判定疗效。同时,嘱患者多吃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生活习惯,适当体育活动,放松情绪,不要过度郁闷紧张。
4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显效:用药后排便通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停药后大便能顺利排出,3个月内未复发。有效:用药期间排便通畅,偶有排便不适感,停药后3个月内症状有反复,但程度比较轻。无效:用药期间可以排便,但仍很困难,停药后症状恢复同前,无明显改善。
5治疗结果
显效:38例(59.4%)。有效:21例(32.8%)。无效:5例(7.8%)。总有效率92.2%。一般服药2剂即可排便,服药1疗程者15例,2疗程者17例,3疗程者24例,4疗程者8例。其中使用大黄10例,小剂量为主,不超过2天。
6病案举例
沈某,男,69岁,因8天大便未解而于2009年11月16日就诊。患者有十多年排便不畅史,经常自服泻下药通便。曾在本院肛肠科、消化内科做过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此次发病后,自服三黄片、黄连上清丸无效,伴有腹胀、心烦胸满、口干口苦喜饮且口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舌质红苔燥、脉弦。给予加味润肠玉烛汤加大黄5g(后下)、麦冬15g、玄参15g,2剂。19日患者二诊,诉服药后已解羊屎状干结便,腹胀缓解,全身症状减轻。继续原方去大黄治疗,5剂。25日患者三诊,排便基本通畅,肛门有坠胀感,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继续原方巩固治疗1疗程。3个月后随访,患者排便通畅,便秘未复发。
7体会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排便动力缺乏、结肠痉挛、直肠排便反射迟钝或丧失、自主排便反射减弱、直肠前突以及心理障碍有关。而中医学认为便秘是由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主水司开阖,肝气不舒则气机壅滞,脾运失常则糟粕内停。故便秘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临床上便秘虽然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之分,但归根到底是津液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滋润大肠,致肠胃传导受阻,糟粕燥涩不下而成便秘。如《兰室秘藏·结燥论》云:“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读医随笔》云:“燥屎为津液耗虚,肠胃枯结,而屎不得下,是阳之有余,阴之不足也。”《景岳全书·秘结》强调:“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可见,功能性便秘主要是因血虚阴亏,肠道无血以滋,无津以润,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加味润肠玉烛汤则专为此病机而设。
本方由金·张子和《儒门事亲》玉烛散(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大黄、芒硝)和清·沈金鰲《沈氏尊生书》润肠丸(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加减化裁而来。方中当归、川芎、熟地补血养血;生地、白芍滋阴润燥;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实行气导滞;肉苁蓉补肾润肠。全方共呈养血运肠,滋阴润燥,导滞补肾,润肠通便之功效。使营血充足,周流无阻,脏腑得养,肠燥得润,腑气通畅,传导复常。在此基础上,根据热秘、气秘、虚秘、冷秘之不同,随证加减。本方经临床实践,疗效肯定,无明显副作用,尤其适合老年人及产后功能性便秘患者。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