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上来。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同时,借书抒怀,纵情挥洒,除了在工作中写了大量的文稿、书信和题词以外,还书写了大量的古诗词和部分自作诗词,同时潜心于草书的研究,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书法,也从楷书、行书转入到草书,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949年建国后,著名画家徐悲鸿出任国立美术学院(后改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求为该校题写校名。毛泽东欣然同意,并回信说:“悲鸿先生:来示敬悉,写了一张,未知可用否?顺颂教祺!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升九日。”毛泽东致徐悲鸿这封信札,写得任性纵情,挥洒自如。笔势圆转流畅,墨迹浓淡得体,已显现其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草书发展的端倪。
1950年10月3日,毛泽东邀请柳亚子等一起在怀仁堂观看民族歌舞晚会,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时,毛泽东也非常激动,为留下这一刻的美好记忆,他请柳亚子即席赋诗。柳亚子当即填了一首《浣溪沙》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毛泽东即步其韵奉和一首,并用宣纸抄送柳亚子。
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年十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这幅手迹以行为主,偶出草书,写在一张纸上。横画多为左低右高,竖画内向有力,落款端庄大方,书风硬朗,是毛泽东书风向草书过渡的代表作。
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致信田家英,信中称:“家英同志:请你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毛泽东,十月十六日。”这是毛泽东著作中仅有的一封关于书法,特别是关于草书的信件,说明毛泽东自此就向草书的巅峰攀登了。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心情极为激动,辗转难眠,写下了诗一首: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幅墨迹仅从头四行看,就可窥见书家运笔时的心境,随着作者心潮的起伏,牵丝钩连和枯笔时有出现,而墨色运用上的大起大落亦呈发展之势,从而形成了苍劲和满目烟云的深沉意境。
同年六月底,毛泽东在庐山写了《登庐山》一诗。诗前原有一小序云:“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有人看了建议将诗前小序删去,毛泽东同意了这个建议。
七律?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幅墨迹结体雄奇,气势磅礴,运笔如椽,挥洒奔放。字形奇大奇小,又参差相倚,从而形成了高山流水,满纸云烟,浪下三吴的迷人景象。
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给胡乔木写信称:“乔木同志: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的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让郭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毛泽东九月十三日早上。”左上角的附笔为:“‘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信中所说的“两诗”,是指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这封信札,毛泽东以草书写就,字迹流畅顺达,字形大小不拘一格,点画细如游丝,连绵不断,骨力内涵,雄劲飘逸,大有狂草的气势。这封信札和毛泽东前边所书的自作诗词《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可以看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书法向狂草演变的过渡阶段。
1959年12月29日,毛泽东致周世钊信中称:“东园兄:信及诗收读,甚快。我尚好。某先生楚辞,甚想一读。请你代候蒋竹兄。又请你代候曹子谷先生,谢谢他赠诗寄赠南岳志。顺祝平安。毛泽东十二月二十九日。”这封信札,竖式,行草,抒写率意,自然流畅,墨色浓淡相间,偶有飞白,行笔快捷,笔断意连,一气呵成。通篇线条充满了大气磅礴的草书气势,是毛泽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同年12月30日,毛泽东致陈云同志信称:“陈云同志:信收到。病有起色,十分高兴。我走时约你一叙,时间再定。心情要愉快,准备持久战,一定会好的。毛泽东十二月三十日。”这封信札不长,仅有四十九个字,九行,行草和草书兼用,墨色浓淡相互交替,个别字并出现了狂草之势,如“云”“兴”“再”等,是毛泽东书法向狂草进军的一个前奏。
1961年9月8日,毛泽东给时任中央政治委员、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写信称:“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顺祝健康!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幅墨迹为行草,标点、词牌、题目、落款均完整无缺,只是词牌等全在后面。通篇笔姿轻灵潇洒,点画瘦劲适度,结体以大为主,大小对比强烈;布局疏密错落相兼,形成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有人评论,这幅书作展现出的“淡雅、华滋、宽博、瘦劲、苍浊”等浓烈的艺术气息,与词意中的“天高云淡”大西北的秋景,可谓珠联璧合。
1962年4月20日,毛泽东以行草书写了1935年10月创作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这首诗,在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这幅墨迹为竖式横幅手卷型,行草体式。布局开阔,骨气洞达,豪迈超逸,大有狂草之势。起笔浓墨挥洒,跌宕起伏,有如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其中不乏神来之笔,特别是尾句“三军过后尽开颜”集中表现了红军豪迈乐观之情。狂草重墨,诗情和抒情都达到了高潮。特别是“后”字,冠绝一篇,且一字之中,枯润相问,丝丝飞白。与“尽开颜”浓重之笔相贯,充分发挥草书写意 的特点,是毛泽东书法高峰时期的代表作。
1963年1月9日,毛泽东挥笔写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赠送周恩来。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幅作品气势恢宏雄伟,有如山舞河飞,海翻浪腾,字大墨浓,狂草重笔,形成了全卷书法波浪起伏,洪流滚滚,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成为雄浑苍润,古朴纯真,韵高千古的艺术精品。
1963年2月中旬,《中国青年》杂志社准备出版一期学习雷锋专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习雷锋题词。毛泽东让秘书先拟几个题词供参考。秘书替他拟了十来个题词,他一个也未用。最后毛泽东用毛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行草大字,并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秘书道:“你看行吗?”。秘书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泽东接着说:“是嘛,学习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毛泽东这段话并不是凭空而说,在题词之前,他就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了解了雷锋的先进事迹。
1963年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国青年》杂志学习雷锋专辑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幅题词手迹当时在报刊上发表以后,立即在书法界引起了轰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毛泽东书法进入大草艺苑的里程碑。
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的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行草兼用,正文中“一定”“根治”四个字为行书,笔画清晰,行笔稳健、浑厚。其余“要”字和“海河”三个字,均为草书,行笔较快,气势壮美,刚健有力,特别是正文最后的“河”字,独占一行,苍劲枯渴,极具雄风伟力。也是一副被称道的佳作。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给郭沫若夫人、书法家于立群的信,全文如下:
立群同志: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你给我的信,以及你用很大精力写了一份用丈二宣纸一百五十余张关于我那些蹩脚诗词,都已看过,十分高兴。可是我这个官僚主义者在一年之后才写回信,实在不成样子,尚乞原谅。
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
敬问暑安!
并祝郭老安吉!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这封信札,率意为之,纵横捭阖,跌宕起伏,变化丰富多彩,翰墨浓郁,满纸云烟飞动,酣畅淋漓,迷人心弦;而大量枯笔的运用,尤为苍劲老到,雄强挺拔,更显书家运笔之妙。
从以上可以看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和人书俱老的境界,登上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峰,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天骄。
郭沫若对毛泽东的书法十分热爱,也十分推崇,他说:“毛泽东的书法和他的文章、诗词一样,豪迈潇洒,深邃流畅,奔放自如,自成一家,风格独创,使你百看不厌,给你一种美的享受。有人形容毛泽东的书法是‘龙飞凤舞’,我看一点也不过分。”于立群同志也说过:“每当我和郭老在一起展示毛主席诗词手迹的时候,郭老总是十分称赞。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毛主席诗词是空前的,字也是空前的。毛主席墨迹笔力饱满,布局如画,字字传神,别开生面,既吸收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技巧,又加以浪漫主义的发挥。毛主席不仅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
1949年建国后,著名画家徐悲鸿出任国立美术学院(后改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求为该校题写校名。毛泽东欣然同意,并回信说:“悲鸿先生:来示敬悉,写了一张,未知可用否?顺颂教祺!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升九日。”毛泽东致徐悲鸿这封信札,写得任性纵情,挥洒自如。笔势圆转流畅,墨迹浓淡得体,已显现其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草书发展的端倪。
1950年10月3日,毛泽东邀请柳亚子等一起在怀仁堂观看民族歌舞晚会,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时,毛泽东也非常激动,为留下这一刻的美好记忆,他请柳亚子即席赋诗。柳亚子当即填了一首《浣溪沙》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毛泽东即步其韵奉和一首,并用宣纸抄送柳亚子。
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年十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这幅手迹以行为主,偶出草书,写在一张纸上。横画多为左低右高,竖画内向有力,落款端庄大方,书风硬朗,是毛泽东书风向草书过渡的代表作。
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致信田家英,信中称:“家英同志:请你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毛泽东,十月十六日。”这是毛泽东著作中仅有的一封关于书法,特别是关于草书的信件,说明毛泽东自此就向草书的巅峰攀登了。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心情极为激动,辗转难眠,写下了诗一首: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幅墨迹仅从头四行看,就可窥见书家运笔时的心境,随着作者心潮的起伏,牵丝钩连和枯笔时有出现,而墨色运用上的大起大落亦呈发展之势,从而形成了苍劲和满目烟云的深沉意境。
同年六月底,毛泽东在庐山写了《登庐山》一诗。诗前原有一小序云:“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有人看了建议将诗前小序删去,毛泽东同意了这个建议。
七律?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幅墨迹结体雄奇,气势磅礴,运笔如椽,挥洒奔放。字形奇大奇小,又参差相倚,从而形成了高山流水,满纸云烟,浪下三吴的迷人景象。
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给胡乔木写信称:“乔木同志: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的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让郭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毛泽东九月十三日早上。”左上角的附笔为:“‘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信中所说的“两诗”,是指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这封信札,毛泽东以草书写就,字迹流畅顺达,字形大小不拘一格,点画细如游丝,连绵不断,骨力内涵,雄劲飘逸,大有狂草的气势。这封信札和毛泽东前边所书的自作诗词《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可以看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书法向狂草演变的过渡阶段。
1959年12月29日,毛泽东致周世钊信中称:“东园兄:信及诗收读,甚快。我尚好。某先生楚辞,甚想一读。请你代候蒋竹兄。又请你代候曹子谷先生,谢谢他赠诗寄赠南岳志。顺祝平安。毛泽东十二月二十九日。”这封信札,竖式,行草,抒写率意,自然流畅,墨色浓淡相间,偶有飞白,行笔快捷,笔断意连,一气呵成。通篇线条充满了大气磅礴的草书气势,是毛泽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同年12月30日,毛泽东致陈云同志信称:“陈云同志:信收到。病有起色,十分高兴。我走时约你一叙,时间再定。心情要愉快,准备持久战,一定会好的。毛泽东十二月三十日。”这封信札不长,仅有四十九个字,九行,行草和草书兼用,墨色浓淡相互交替,个别字并出现了狂草之势,如“云”“兴”“再”等,是毛泽东书法向狂草进军的一个前奏。
1961年9月8日,毛泽东给时任中央政治委员、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写信称:“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顺祝健康!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幅墨迹为行草,标点、词牌、题目、落款均完整无缺,只是词牌等全在后面。通篇笔姿轻灵潇洒,点画瘦劲适度,结体以大为主,大小对比强烈;布局疏密错落相兼,形成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有人评论,这幅书作展现出的“淡雅、华滋、宽博、瘦劲、苍浊”等浓烈的艺术气息,与词意中的“天高云淡”大西北的秋景,可谓珠联璧合。
1962年4月20日,毛泽东以行草书写了1935年10月创作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这首诗,在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这幅墨迹为竖式横幅手卷型,行草体式。布局开阔,骨气洞达,豪迈超逸,大有狂草之势。起笔浓墨挥洒,跌宕起伏,有如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其中不乏神来之笔,特别是尾句“三军过后尽开颜”集中表现了红军豪迈乐观之情。狂草重墨,诗情和抒情都达到了高潮。特别是“后”字,冠绝一篇,且一字之中,枯润相问,丝丝飞白。与“尽开颜”浓重之笔相贯,充分发挥草书写意 的特点,是毛泽东书法高峰时期的代表作。
1963年1月9日,毛泽东挥笔写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赠送周恩来。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幅作品气势恢宏雄伟,有如山舞河飞,海翻浪腾,字大墨浓,狂草重笔,形成了全卷书法波浪起伏,洪流滚滚,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成为雄浑苍润,古朴纯真,韵高千古的艺术精品。
1963年2月中旬,《中国青年》杂志社准备出版一期学习雷锋专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习雷锋题词。毛泽东让秘书先拟几个题词供参考。秘书替他拟了十来个题词,他一个也未用。最后毛泽东用毛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行草大字,并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秘书道:“你看行吗?”。秘书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泽东接着说:“是嘛,学习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毛泽东这段话并不是凭空而说,在题词之前,他就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了解了雷锋的先进事迹。
1963年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国青年》杂志学习雷锋专辑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幅题词手迹当时在报刊上发表以后,立即在书法界引起了轰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毛泽东书法进入大草艺苑的里程碑。
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的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行草兼用,正文中“一定”“根治”四个字为行书,笔画清晰,行笔稳健、浑厚。其余“要”字和“海河”三个字,均为草书,行笔较快,气势壮美,刚健有力,特别是正文最后的“河”字,独占一行,苍劲枯渴,极具雄风伟力。也是一副被称道的佳作。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给郭沫若夫人、书法家于立群的信,全文如下:
立群同志: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你给我的信,以及你用很大精力写了一份用丈二宣纸一百五十余张关于我那些蹩脚诗词,都已看过,十分高兴。可是我这个官僚主义者在一年之后才写回信,实在不成样子,尚乞原谅。
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
敬问暑安!
并祝郭老安吉!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这封信札,率意为之,纵横捭阖,跌宕起伏,变化丰富多彩,翰墨浓郁,满纸云烟飞动,酣畅淋漓,迷人心弦;而大量枯笔的运用,尤为苍劲老到,雄强挺拔,更显书家运笔之妙。
从以上可以看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和人书俱老的境界,登上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峰,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天骄。
郭沫若对毛泽东的书法十分热爱,也十分推崇,他说:“毛泽东的书法和他的文章、诗词一样,豪迈潇洒,深邃流畅,奔放自如,自成一家,风格独创,使你百看不厌,给你一种美的享受。有人形容毛泽东的书法是‘龙飞凤舞’,我看一点也不过分。”于立群同志也说过:“每当我和郭老在一起展示毛主席诗词手迹的时候,郭老总是十分称赞。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毛主席诗词是空前的,字也是空前的。毛主席墨迹笔力饱满,布局如画,字字传神,别开生面,既吸收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技巧,又加以浪漫主义的发挥。毛主席不仅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