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对语意和文字用法的感知能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语感,在诵读语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品味文字,培养语感。
[关键词]语感;文言文;品味;语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3301
语感是对文字的语意和文字用法的感知能力,是一种对语言现象、言语现象、事物本质规律进行迅速甄别、洞察、理解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让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字、词、句有一个直接的感受和理解,增强思维的灵敏度,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品出文章真正的情味和作者的主旨。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语感
文言文在文字组织形式、表达修辞和遣词造句方面,与现代白话文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为了建立文言文与现代语言之间的桥梁,教师应该挖掘作品的内涵,以作品独有的意蕴和魅力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审美体验,驱动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特色、语言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如此教学情境: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使者,现在出使美国,美国官员说了许多有辱中国人面子的话,作为一个中国大使,你该如何回复?既有礼貌又有力量地反驳对方,使中国免受辱,体现自己国家的尊严。这样,学生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了自己的外交辞令。然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借此联想,文章中的唐雎是如何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义正词严的语言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的。这样,学生对本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就有了直接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作者的思想融合为一体,就容易产生语感了。
二、在诵读语段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语感培养,只能在主体反复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开展。人虽然都具备语言的天赋,但是若没有后天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很难形成语感。所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就应该指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诵读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文言文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悟文言文无法言说的绝妙之处,感悟文意,生成与发展独特的见解与切实的感悟,使文言文语感得到不断地深化和敏锐化。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段诵读的时候,可分三步骤。第一步,指导学生进行默读,在默读中学会思考。所谓默读,就是用视觉去接受文字信息,通过发音器官不运动或者轻微的声音,没有驱动听觉感受的阅读方式。为了指导学生开展默读,建议教师在上一节文言文新课的时候,先给学生发放这一篇课文没有任何句读的原始文章,训练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断句,理解这一篇文章的大致梗概和文意。
第二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读已断好句的文章,然后其他同学开展自评或者他评,寻找断句上是否合适,反思断句上的正确或者是错误。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翻开书本,看着原文,为学生做在语气、字音、感情上的示范性朗读。这一方面能检查学生的断句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范读过程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培养对文字的字音、含义的感受能力,从而有助于语感之提升。
第三步,就是在朗读过程中悟,也就是熟读。在这一步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文意,并且注意融入感情去读。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应注重文字的语调、重音、停顿、语速,读出古文和诗词所特有的情感、意蕴、韵味,这样才能读出文字的音意,培养文字的感受能力,形成醇厚的语感。
三、品味文字,培养语感
语感虽然是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但是,语感的形成,毕竟也是一种感性认识。要使语感具有更高、更强的理性品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语言形象开展理性的分析。
对语言形象理性的分析,应从语用的角度,并且在语境中,分析文字的隐含意义。如领略句式、词语、修辞手法的绝妙之处。如《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据尧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其中的“拥”、“据”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秦孝公的气势和情态。“窥”这个字,鲜活地描写了秦君的野心。
在语感分析上还应该辅助语言知识,这样可为语感添加上理性之因素。语言知识包括修辞、语音、词汇、语法、文章知识等。教师对学生系统地介绍这一方面知识,能使学生的古文知识更加牢固,在朗读过程中形成的语感更加純正。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布局谋篇等整体内容,通过理性分析,更能了解古文的写作手法,从而让学生理解文字体现的思想情感,这必然能形成对文言文的敏锐语感。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语感;文言文;品味;语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3301
语感是对文字的语意和文字用法的感知能力,是一种对语言现象、言语现象、事物本质规律进行迅速甄别、洞察、理解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让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字、词、句有一个直接的感受和理解,增强思维的灵敏度,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品出文章真正的情味和作者的主旨。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语感
文言文在文字组织形式、表达修辞和遣词造句方面,与现代白话文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为了建立文言文与现代语言之间的桥梁,教师应该挖掘作品的内涵,以作品独有的意蕴和魅力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审美体验,驱动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特色、语言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如此教学情境: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使者,现在出使美国,美国官员说了许多有辱中国人面子的话,作为一个中国大使,你该如何回复?既有礼貌又有力量地反驳对方,使中国免受辱,体现自己国家的尊严。这样,学生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了自己的外交辞令。然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借此联想,文章中的唐雎是如何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义正词严的语言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的。这样,学生对本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就有了直接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作者的思想融合为一体,就容易产生语感了。
二、在诵读语段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语感培养,只能在主体反复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开展。人虽然都具备语言的天赋,但是若没有后天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很难形成语感。所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就应该指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诵读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文言文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悟文言文无法言说的绝妙之处,感悟文意,生成与发展独特的见解与切实的感悟,使文言文语感得到不断地深化和敏锐化。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段诵读的时候,可分三步骤。第一步,指导学生进行默读,在默读中学会思考。所谓默读,就是用视觉去接受文字信息,通过发音器官不运动或者轻微的声音,没有驱动听觉感受的阅读方式。为了指导学生开展默读,建议教师在上一节文言文新课的时候,先给学生发放这一篇课文没有任何句读的原始文章,训练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断句,理解这一篇文章的大致梗概和文意。
第二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读已断好句的文章,然后其他同学开展自评或者他评,寻找断句上是否合适,反思断句上的正确或者是错误。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翻开书本,看着原文,为学生做在语气、字音、感情上的示范性朗读。这一方面能检查学生的断句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范读过程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培养对文字的字音、含义的感受能力,从而有助于语感之提升。
第三步,就是在朗读过程中悟,也就是熟读。在这一步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文意,并且注意融入感情去读。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应注重文字的语调、重音、停顿、语速,读出古文和诗词所特有的情感、意蕴、韵味,这样才能读出文字的音意,培养文字的感受能力,形成醇厚的语感。
三、品味文字,培养语感
语感虽然是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但是,语感的形成,毕竟也是一种感性认识。要使语感具有更高、更强的理性品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语言形象开展理性的分析。
对语言形象理性的分析,应从语用的角度,并且在语境中,分析文字的隐含意义。如领略句式、词语、修辞手法的绝妙之处。如《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据尧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其中的“拥”、“据”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秦孝公的气势和情态。“窥”这个字,鲜活地描写了秦君的野心。
在语感分析上还应该辅助语言知识,这样可为语感添加上理性之因素。语言知识包括修辞、语音、词汇、语法、文章知识等。教师对学生系统地介绍这一方面知识,能使学生的古文知识更加牢固,在朗读过程中形成的语感更加純正。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布局谋篇等整体内容,通过理性分析,更能了解古文的写作手法,从而让学生理解文字体现的思想情感,这必然能形成对文言文的敏锐语感。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