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数学学科越来越重视,并根据当前学生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其思维发育情况,将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融入情境教学的同时,还要按照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理解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为其今后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但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并使用灌输式和填鴨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略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改变教师教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其数学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数学综合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立足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提高他们参与意识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最为熟悉的生活实际、最感兴趣的游戏等事物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不同年级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兴趣关注点也不同,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关心周围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可以采用下述问题情境的创设:甲和乙两杯水,水杯的容量相同,水杯中的水量也相同。在甲杯中加入半勺糖,在乙杯中加入同样的一勺糖,问哪杯水会更甜?这样的情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互动的方式。第一种,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与猜想,可以实际拿出杯子、水、糖给学生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相同的水量放糖多的水更甜。第二种,电脑演示的方式。在甲杯中有20克的水,加入了3克的糖。在乙杯中有25克的水,加入了4克的糖,问哪杯水更甜?这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相比较而言,第一种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导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锻炼知识技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涵盖的知识与内容基础性较强,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数学生活化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但加深其学习印象,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与数学素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例如,在“加减法运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打开自己的文具盒,数一数里面有多少只笔,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有多少支笔,在互相讨论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紧接着教师再问,同桌之间加起来有多少支笔,学生这个时候就会开始数,那么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的加法的学习中,而教师询问谁的铅笔数量多,铅笔数量多的同学比铅笔数量少的同学多几只时,就能够引入减法学习中。学生在这样与自己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探究,并且也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游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缺少自控能力,无法高度集中注意力,出现走神、交头接耳的情况,影响课堂秩序与教学效率。针对上述情况,要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善于抓住他们的爱好,运用游戏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快乐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述“分数”的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以这样设定游戏内容: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聚集到一起,然后教师将它们分成三到四个小组,每组小学生中间都放置一个橘子。之后,教师讲述游戏规则,每个小组需要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剥橘子并分给同组的伙伴,前提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分的相同份数的橘子。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橘子一共有几块?我该怎么分才能让每个小伙伴都有橘子吃呢?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将自己带入数学分数计算的场景中去,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加渴望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四、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有效教学途径,让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主动学习和探索相关知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需求,要运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参与热情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数学课本,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标准太小怎么办?于是学生开始讨论,思考,并翻阅课本,在新知识和旧知识认知冲突上探究,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平方分米或者平方米解决问题。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懂得如何思考,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领悟数学学习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换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并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19):148-152.
[2]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8(35):256-258.
[3]王玮.小学数学有效问题创设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24):260-266.
[4]杨珠民.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实效[J].新课程·上旬,2016,19(11):191-19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但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并使用灌输式和填鴨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略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改变教师教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其数学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数学综合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立足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提高他们参与意识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最为熟悉的生活实际、最感兴趣的游戏等事物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不同年级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兴趣关注点也不同,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关心周围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可以采用下述问题情境的创设:甲和乙两杯水,水杯的容量相同,水杯中的水量也相同。在甲杯中加入半勺糖,在乙杯中加入同样的一勺糖,问哪杯水会更甜?这样的情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互动的方式。第一种,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与猜想,可以实际拿出杯子、水、糖给学生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相同的水量放糖多的水更甜。第二种,电脑演示的方式。在甲杯中有20克的水,加入了3克的糖。在乙杯中有25克的水,加入了4克的糖,问哪杯水更甜?这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相比较而言,第一种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导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锻炼知识技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涵盖的知识与内容基础性较强,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数学生活化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但加深其学习印象,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与数学素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例如,在“加减法运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打开自己的文具盒,数一数里面有多少只笔,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有多少支笔,在互相讨论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紧接着教师再问,同桌之间加起来有多少支笔,学生这个时候就会开始数,那么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的加法的学习中,而教师询问谁的铅笔数量多,铅笔数量多的同学比铅笔数量少的同学多几只时,就能够引入减法学习中。学生在这样与自己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探究,并且也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游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缺少自控能力,无法高度集中注意力,出现走神、交头接耳的情况,影响课堂秩序与教学效率。针对上述情况,要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善于抓住他们的爱好,运用游戏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快乐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述“分数”的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以这样设定游戏内容: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聚集到一起,然后教师将它们分成三到四个小组,每组小学生中间都放置一个橘子。之后,教师讲述游戏规则,每个小组需要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剥橘子并分给同组的伙伴,前提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分的相同份数的橘子。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橘子一共有几块?我该怎么分才能让每个小伙伴都有橘子吃呢?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将自己带入数学分数计算的场景中去,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加渴望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四、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有效教学途径,让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主动学习和探索相关知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需求,要运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参与热情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数学课本,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标准太小怎么办?于是学生开始讨论,思考,并翻阅课本,在新知识和旧知识认知冲突上探究,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平方分米或者平方米解决问题。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懂得如何思考,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领悟数学学习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换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并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19):148-152.
[2]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8(35):256-258.
[3]王玮.小学数学有效问题创设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24):260-266.
[4]杨珠民.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实效[J].新课程·上旬,2016,19(1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