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文探讨建构主义模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生物教学;课堂观;学生观
一、建构主义的课堂观
1.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
现代课堂,应既重教师的教,更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材、教具等物质要素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与学及其相关的物质要素都应在课堂中统一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落实师生的“双主”地位,因此,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而学生在“台”下,师生界线森严。而创造力的发展需要民主平等和谐氛围。教师应敢于走下讲台,学生也应敢于走上讲台。变学生“听”为学生“问”,变森严的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教学合作关系,从而形成教学互动、和谐平衡的新型课堂。
2.课堂是师生的对话场
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平等的、多样的、多向的交流。课堂不应是“一言堂”,也不应只有“单一”的所谓正确的声音,而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建立“对话”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没有对话就没有互动,就达不到相互提升的目的。教师唱独脚戏,只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学生的生气与灵气。记得有一次生物课上,对于生物的定义:有生命的,是“活”的,同时它具有“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应激性”四个特征。我刚讲完,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死人是不是生物?”当时,很多同学都笑起来,他有些不好意思。我也笑了笑,“对,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哪个同学来回答?”同学们听我这样一讲,马上认真思考起来,然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应该是生物,因为人是生物;有的认为不是生物,因为死人不是“活”的,并展开激烈地争论。接下来,我跟同学说,如果是生物,它必须符合生物的定义,死人,已经没有生命,也不可能生长发育、生殖和应激性,所以,死人不是生物。紧接着,我让学生分别对生物与非生物举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课堂反馈和第二次课前提问的反馈,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理解非常的透彻。因此,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创建灵活互动的对话课堂,形成朝气蓬勃的对话场,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3.课堂是师生共同提升的园地
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场所,更应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提升的园地。教师的成长主要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学生的成长主要在课堂,学生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教师在教学生学中学会如何教,从而成就自己。学生在教师教中学,从而得到发展。师生互依互存,共生共长。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理想课堂。许多的教育专家都是在课堂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教育理论,教研论文,大都来自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只有研究课堂,服务课堂,在课堂中探索,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成就自己亮丽的人生,从而实现自己精神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学生不应是“容器”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管往里面灌“水”,甚至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的“一桶水”全部灌进去,学生也只能默默地接受。现代的学生要成为创造型人才,就不再是“容器”,他们接触面广,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已不是那么听话的“容器”。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对人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2.学生应是学的主体
学生为主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不能把学生当“容器”,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个性化的见解。学生是教学的伙伴与合作者。在选修了《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活动中,我向学生的发出倡议,让大家设计本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授课方式。课后就有好几个学生向我递交设计方案,最后按学生的意愿选择了一个在学生中反应最好的一个方案:以电视台采访的形式、学生充当各种角色(公众、赞同派专家、反问派专家、被克隆人、克隆人等角色)进行了一次辩论式的采访课,学生辩论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相当的好。
3.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姓学,因学而生。生者,成长发展也。学生来学校就是来学习来发展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教材都是外因,他们自己才是发展的内因。他们的身体,心智、品德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处在一个特别需要帮助发展的阶段。我们看待学生,应用发展的眼光看,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不能一看到学生有缺点、有不足,就生气,就另眼相待。更不应对尚待发展尤其是缺点较多或个性鲜明的学生进行嘲讽。学生是发展的,而发展有快有慢,发展需要动力,发展需要引导,发展需要鼓励。如在选修一“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活动中,做完实验,我问同学,“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有。”学生们大声地回答。“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看见平时很少发言的一个学生也举起了手,我让他来回答。“今天我知道鸡不但可以吃,还可以做实验。”接下来满堂大笑,这个同学很难堪,我很快制止了笑声,接着问“还有什么呢?”这个同学看我没有笑,小声地说“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DNA,不能选做实验材料。”“对不对?”学生们又大声地说“对”。“给这个同学加上2分。”接下来是一片掌声。我想,今后这个同学肯定很乐意、很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为此,我们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阻力,并使之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由单一发展转向全面提高,从而成为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总之,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方案导读.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郑金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生物教学;课堂观;学生观
一、建构主义的课堂观
1.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
现代课堂,应既重教师的教,更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材、教具等物质要素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与学及其相关的物质要素都应在课堂中统一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落实师生的“双主”地位,因此,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而学生在“台”下,师生界线森严。而创造力的发展需要民主平等和谐氛围。教师应敢于走下讲台,学生也应敢于走上讲台。变学生“听”为学生“问”,变森严的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教学合作关系,从而形成教学互动、和谐平衡的新型课堂。
2.课堂是师生的对话场
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平等的、多样的、多向的交流。课堂不应是“一言堂”,也不应只有“单一”的所谓正确的声音,而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建立“对话”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没有对话就没有互动,就达不到相互提升的目的。教师唱独脚戏,只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学生的生气与灵气。记得有一次生物课上,对于生物的定义:有生命的,是“活”的,同时它具有“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应激性”四个特征。我刚讲完,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死人是不是生物?”当时,很多同学都笑起来,他有些不好意思。我也笑了笑,“对,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哪个同学来回答?”同学们听我这样一讲,马上认真思考起来,然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应该是生物,因为人是生物;有的认为不是生物,因为死人不是“活”的,并展开激烈地争论。接下来,我跟同学说,如果是生物,它必须符合生物的定义,死人,已经没有生命,也不可能生长发育、生殖和应激性,所以,死人不是生物。紧接着,我让学生分别对生物与非生物举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课堂反馈和第二次课前提问的反馈,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理解非常的透彻。因此,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创建灵活互动的对话课堂,形成朝气蓬勃的对话场,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3.课堂是师生共同提升的园地
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场所,更应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提升的园地。教师的成长主要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学生的成长主要在课堂,学生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教师在教学生学中学会如何教,从而成就自己。学生在教师教中学,从而得到发展。师生互依互存,共生共长。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理想课堂。许多的教育专家都是在课堂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教育理论,教研论文,大都来自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只有研究课堂,服务课堂,在课堂中探索,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成就自己亮丽的人生,从而实现自己精神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学生不应是“容器”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管往里面灌“水”,甚至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的“一桶水”全部灌进去,学生也只能默默地接受。现代的学生要成为创造型人才,就不再是“容器”,他们接触面广,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已不是那么听话的“容器”。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对人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2.学生应是学的主体
学生为主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不能把学生当“容器”,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个性化的见解。学生是教学的伙伴与合作者。在选修了《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活动中,我向学生的发出倡议,让大家设计本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授课方式。课后就有好几个学生向我递交设计方案,最后按学生的意愿选择了一个在学生中反应最好的一个方案:以电视台采访的形式、学生充当各种角色(公众、赞同派专家、反问派专家、被克隆人、克隆人等角色)进行了一次辩论式的采访课,学生辩论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相当的好。
3.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姓学,因学而生。生者,成长发展也。学生来学校就是来学习来发展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教材都是外因,他们自己才是发展的内因。他们的身体,心智、品德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处在一个特别需要帮助发展的阶段。我们看待学生,应用发展的眼光看,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不能一看到学生有缺点、有不足,就生气,就另眼相待。更不应对尚待发展尤其是缺点较多或个性鲜明的学生进行嘲讽。学生是发展的,而发展有快有慢,发展需要动力,发展需要引导,发展需要鼓励。如在选修一“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活动中,做完实验,我问同学,“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有。”学生们大声地回答。“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看见平时很少发言的一个学生也举起了手,我让他来回答。“今天我知道鸡不但可以吃,还可以做实验。”接下来满堂大笑,这个同学很难堪,我很快制止了笑声,接着问“还有什么呢?”这个同学看我没有笑,小声地说“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DNA,不能选做实验材料。”“对不对?”学生们又大声地说“对”。“给这个同学加上2分。”接下来是一片掌声。我想,今后这个同学肯定很乐意、很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为此,我们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阻力,并使之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由单一发展转向全面提高,从而成为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总之,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方案导读.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郑金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