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省思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历史经验,结合泉州某大学青年社团的调查,分别从宏观叙事和具体需求、内容选择和形式创新、价值导向和利益导向角度来阐述当前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传播的现状。由此基础上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导向和传播创新方面来探索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特点,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发挥青年社团的最大作用,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和获得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青年社团;传播创新
  [作者简介]王世泰(1983-),男,甘肃武威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立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省思——以泉州某大学青年社团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S170733。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62-05
  马克思主义最先是在欧洲各国传播,之后,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才开始传播。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世界背景,也就是了解了19世纪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的梳理一条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脉络。
  综观整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途径是什么。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方式是革命人物、社会团体、刊物和著作、党政团体等。李军林(2005)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在传播原因、传播人物、传播途径、传播内容、传播特点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王磊(2013)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研究,在比如文献整理、概况和历程总结、路径和主客体概括、传播内容的梳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第二,马克思主义受到广泛传播的理由是什么。究其缘由,主要是由于内外部环境的适宜。20世纪国际大背景催化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尤为关键的是,众多革命仁人志士和进步青年学生追随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锋。更为重要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阵地。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场所包括:农村,工厂,学校等。中国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钱聪(2013)在其《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早期传播及特点(1923-1927)》中指出,1923年到1927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重要转折期,这不仅表现为校园内更为系统的理论宣传,面向工农大众的革命实践,更展现为依托基层党小组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形态的构建。同时,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是:传播内容的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传播渠道的区域、校际差异以及传播者个体之间的互动转向了宣传组织的建立。第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期划分。石亮在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2013)中指出,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月革命以前的初步传播;第二个阶段是十月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时期的重点传播;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广泛传播。在研究中,石亮也指出了传入中国的三条途径,分别是:欧洲途径、日本途径、苏俄途径。石亮运用传播学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传播阶段、不同传播途径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探索。在国外,从胡为雄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中管窥可知,国外学者通过著作向人们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如塞利格曼的《经济史观》、考茨基的《马克思资本论解说》与马尔西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传播的途径、传播的缘由、传播的时期划分、传播的阶段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大学青年社团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来说比较少。眾所周知,陈独秀的《新青年》是依托高校青年学生而创办的。青年社团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李浩泉的《躁动的青春——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1912-1949)》中系统和详实的描述了学术类、服务类、文娱类、友谊类、信仰类社团的发展。这其中也不乏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扬。
  可见,当前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作了不少有益探索。但是就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学生需求,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特色,使马克思主义深入青年学生心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研究,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理论层面,一方面梳理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脉络,另外一方面,让马克思主义走向青年学生的深入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宝库;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坚定了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使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青年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再者,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青年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使他们在青年社团中受到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获得感,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
  一、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社团中的流变
  (一)1912年—1949年
  20世纪初叶,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及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新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唤起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不断觉醒,催生了新文化。在这种境遇下,高校青年社团呈现着“读书不忘救国”。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社团,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介绍和传播到中国。高校的青年学生社团,已经不完全是沉浸在学习当中。高校青年社团受到各类社会思潮与突发事件的激发,同时青年社团备受关键人物的关注和帮助。然而从其发展路径来看,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一方面遵循了一般社团从萌芽到兴盛的发展过程,另外一方面青年社团活动主题呈现缤纷多彩的特点。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所决定。   (二)1949年—1978年
  这一时期,高校青年社团重视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而忽略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著作的深入学习,对经典的学习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少数著作的学习、解释和宣传的水平上,也未建立起来完整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学习。大量的高校青年社团是通过宣传民主和进步思想来实现促进社会的民主与进步等。这一时期的高校青年社团主要开展社会服务为主。透过举办平民夜校,青年社团组织各类路演活动,间接地提升了人民大众的民主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向着更加民主与进步的方向转变。
  (三)1978年—2008年
  纵观整个这一段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其景观。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迅速被高校青年社团作为主要的学习教材,系统的了解和学习;第二,显著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问题备受重视,一时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扩展成为中国高校独立的学科门类,迅速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的不断创新发展。高校青年社团非常活跃,这种活跃相对持久而且频繁。各类社团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正能量气氛的营造。
  (四)2008年至今的传播经验
  中国逐渐融入到世界政治经济中,从而全球化影响了世界。就在这样的境遇下,高校青年社团规范发展起来,学生社团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完善。高校也比较重视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梳理,高校青年社团有了专门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团。高校青年社团的职能的细化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也出现了细化。然而,这一时期却陷入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当中,这种困境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和商品文化的夹击,从而形成了高校的文化多样态的表现;第二,高校青年社团内容的多元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呈现了一种在各种多元文化中寻求平衡的态势。高校专业社团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土壤。强调社团的专业文化,增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这种文化引导力反映在社团的实践活动中。
  二、现实境遇:以泉州某大学青年社团为例
  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是一个红色学术性组织,也是青年社团组织。它是泉州某大学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场所。透过各类社团活动,坚定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该研究会的成立和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培育。
  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满足和增强学生成长的获得感为目标,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系列活动中践行“知行合一”的校训。该研究会宣传主流文化,传播和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严格按照章程开展各项工作,以会员的利益为重,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注重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根据工作需要,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设置学会办公室、学会组织部、学会活动部、学会宣传编辑部、学会外联部等部门,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能要求开展工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为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的正常高效运转奠定组织基础。
  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组织结构合理。该研究会邀请名誉会长与副会长指导学会发展工作,具体事务由指导老师负责,设置学生会长和学生副会长若干,下面开展多个分会部门,由相对应的部长管理。研究会干部由各自的部门选举,会长由部门各成员选举。会长和部门负责人连续3个月没有履职,或者出现参与活动次数达不到3次以上,各成员有权再次重新选举新的会长。研究会不定期通报活动情况和参会情况。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主要活动。每2周固定组织一次学习研讨活动,不定时举办主题讨论会、读书会、交流会等,2个月举办一次全校性活动,不定时和其他高校的中特理论研究会等进行联谊活动,每学期组织外出聚会至少1次。研究会的活动以及器材等的费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的资金支持;第二,企业等机构的赞助;第三,研究会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收入等。社团财务透明,经费使用情况及时公开。
  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的主要目标。该研究會主要面向泉州某大学的学生,后期发展壮大会进行校际之间的交流。第一,丰富大学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开拓视野,锻炼创新思维;第三,以会会友,增强友情,培养团队精神;第四,增强学生政治素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的宗旨是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政治理论水平,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一)宏观叙事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如果从1908年《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出版算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已经超过百年。如果从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算起,马克主义理论传入中国近百年。众所周知,从1919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然而国家繁荣昌盛依然在路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了它强劲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最初人们只是以新闻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后来则努力认同马克思主义文化,进行文字翻译和传播。这一时期,高校青年社团在这样的境遇下,关注形势和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高校青年社团通过办报纸、开座谈会、演讲会等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具体需求
  高校青年社团的界定无论是按照日常活动的类别,还是按照实践的分类,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高校青年社团的都离不开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的组织这一根本属性。个人需求而产生的个人兴趣是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是否参与、何时参与、怎么参与、参与何种社团等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学生对自身,对社会、对社团的性质、组织者等各方面的认识和把握。高校青年社团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自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青年社团在不同的时期,需求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开始都是以各种宣传主张、主义、学说、思想为主。信仰类的社团进一步涌现。比如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等。高校青年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师生的隔阂,在社团轻松自由氛围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这是高校青年社团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内容选择
  高校青年社團的主要活动内容根据不同的时间,呈现的内容选择也不一样。高校青年学生活动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非是纯的校园主题的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根据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进行各类组合。泉州某大学青年学生社团选择的内容多是一些校园轶事和班级建设方面的新闻等,亦或者是课堂内外的有关一些理论,配合教学的需要和学校的情况的总结报告等。部分内容涉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实践活动,然而这些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往往都是学校的文件要求。泉州某大学青年学生社团针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并未充分的有效选择内容。
  (四)形式创新
  高校青年社团针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形式多数体现为:演讲会、民主会、课堂讲解形式等。多数高校青年社团都是在报刊上发表和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立体化,传播方式、手段应当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呈现即时性传播与长久性传播相结合。泉州某大学青年学生社团从传播的载体来看,主要采用的是研讨会和手抄报,集中学习的形式等。创新之处就是透过微信公众平台、QQ群、QQ相册等互联网平台来延伸和拓展时政理论。然而,被关注才能阅读了解相关内容,由此,重视形式的实效性,拓展关注人群成为了该青年社团形式创新需要思考的重点。实质上,这也就造成了传播过程中,灌输式和指令式的传播方式被广泛的应用。
  (五)价值导向
  以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价值导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价值旨趣。首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个体价值。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导引政治方向、促动精神动力、锻造健康人格、管控品德行为。其次,针对社会价值来说。马克思主义传播,最为重要的是,以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引领全社会精神文化实际活动,凝魂聚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提升社会的领导力、凝聚力、向心力。高校青年社团传播的价值导向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活动特点是要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在高校青年社团中多方面接触,才能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属于政治生活领域。价值导向的明确性直接决定了高校青年社团的发展定位。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六)利益导向
  高校青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沃土就是高校青年社团。大学校园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丰富多彩的青年学生社团活动。泉州某大学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旨在透过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微媒体传播和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毋庸置疑,该研究会满足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利益,另外一方面,结合不同形势与政策,该研究会培育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家国情怀。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社团的特点和规律不一样,深化对高校青年社团的多样性理解,能够更好的引导高校青年社团朝着健康和持续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拓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社团中传播的方式和手段,这就成了当前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点。由此,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在实践中,依据青年社团特色,基本形成日常化和综合性的传播模式。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主要是理论学习传播、社会实践传播、青年组织传播、人际互动传播、新兴媒体传播。毫无疑问,高校青年社团仅仅是一个青年自愿组合的组织,要注重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导向以及本身的传播创新方面做出不懈的探索。
  三、传播省思:构筑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综合阵地
  (一)传播内容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最主要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然而,在实际中,要根据学校情况和地方特色,整合校内外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新时期高校青年社团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内容选择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传播的内容选择来源于教材的选择,教师制定的选择内容;第二,学校整体的教学要求和相关的内容选择。新时期,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兴盛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选择成为重要的创新点。依据青年成长需求,互动传播,进而借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的优势,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具体做法有:第一,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提高传统媒体的采编质量和可读性;第二,发展在线内容,并在在线内容中添加红色文化内容;第三,改变传统媒体呆板空洞的语言,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内容的选择应当与青年服务社会、与青年择业、与青年创新实践有关系,引导青年,帮助青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社团,并使之深入青年学生之心。
  (二)传播形式
  新时期高校青年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区别于以前传统的媒体,结合新媒体进行有效的传播。这种传播的基础在于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内容的整合传播。传播形式的变化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样化和更加广泛和深入。高校青年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偏好在于文学和艺术偏好。高校青年社团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来传递价值观,力促青年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候,潜移默化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此外,马克思主义内容创新和传播形式的创新过程,要做好三个方面:第一,适应青年对传播形式的偏好重点精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强化传播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实效性。精准的选择适合新媒体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以小见大,唱响主旋律,增强正能量,这是在形式创新方面要考量的重要问题;第二,充分发挥传播内容决定形式的作用。要在充分调查了解青年需求的基础之上,加强传播形式的革新,包括论坛、博客、微信、空间等。第三,要实现形式的创新,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的有机统一,才能够引起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   (三)传播导向
  新時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要重视价值导向的引领,青年的利益导向被价值导向代替,势必青年个体会增强自己对于理论的主动性掌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基点,那就是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为紧要的问题。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根本动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要重视利益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双重有机统一。利益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共同发挥作用,必须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克服负面效应,有效提升传播的实效性和获得感。利益导向还要重视道德领域的伦理导向,必须指导和约束利益导向的发展,以价值导向和利益导向有机统一的传播导向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保持正能量局面。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和制约利益导向的负面效应,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四)传播创新
  传播的创新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坚持不懈的追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创新要坚持“三贴近”。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要重视贴近学生青年生活实际。细致来讲,也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首先,贴近实际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要坚持实事求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中,立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选择贴近青年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其次,贴近生活。马克思主义传播要不断丰富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寓教于乐,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青年人的生活;最后,贴近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尊重青年、理解青年、关爱青年,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深刻植入青年心中。把握和了解青年人的需求和想法,服务青年多样化的成长需要。尤其是高校青年社团,要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涵深刻的社团文化活动吸引和塑造青年,自觉引导社团成员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内化为主体的精神支撑。
  尤其是高校青年社团,要增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四力”。“四力”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面对互联网时代,要创新内容建设,构建青年学生社团的工作责任制。传播中注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高校青年学生社团要提升传播能力建设,讲述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运用好中国智慧,从而构筑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综合阵地。
  [参考文献]
  [1]李军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十年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05(10).
  [2]王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科学社会主义,2013(06).
  [3]钱聪.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早期传播及特点(1923-1927)[J].理论观察,2013(10).
  [4]石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
  [5]李浩泉.躁动的青春-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1912-1949)[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36+237+238.
  [6](美)穆非,托尔著.高凌飞,刘慧译.校园文化:发现社团的价值[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2.
  [7]胡为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147+698.
  [8]倪邦文.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历史视野与哲学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18.
其他文献
[摘要]党员的身份认同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前提。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对“95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剖析了认同度不强的原因,探索了强化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江凡(1980-),女,汉族,江西井冈山人,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
期刊
《国语》中记载:“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在周朝礼制中,种植成列的树木以标示出通衢大道,郊外沿途要设立驿站给来往的国人提供饮食和物资,这是文明教化的象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拿出“驿道一兵”的精神,立足岗位,为国家培植和匡正栋梁之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守好立德树人这一段路,就是实实在在践行神圣的教育使命。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最近,通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7·26”重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政公开课大赛是天津市在新形势下创新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以此为视角探索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让学生自愿走进课堂,自动参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其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通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一个基层央行的经验做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路径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内涵;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党全国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其目
期刊
[摘要]鲁东大学交通学院在多年党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党小组建在育人平台上”的构想,并逐步形成“育人平台党小组”的管理模式。这种党建育人管理模式,依托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青年志愿者协会,设立彼此联系的“平台党小组”以“平台驱动、师生共建、榜样示范”为工作思路,以党建工作为着力点,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学生党员,并带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道路。  [
期刊
[摘要]抓落实是党内特别是基层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现在,社会深刻变化、变革、发展,会面临着很多这样那样的新问题新挑战。所以关键在于落实,鉴于此,就如何抓落实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落实;战略布局;纪律;党员干部  [作者简介]贾生旺(1964-),男,汉族,山东省临清市人,山东省临清市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1.3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文化是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的“界面”。通过“文化模因”理论结合龙津村的实践探索研究文化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主体”和“界面”的作用的规律,分析规律应用的现实困境和突破的可能,构建基层的治理的柔性空间,释放基层治理的活力,引导和塑造时代视阈下新型公民。  [关键词]文化模因;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精神价值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千年治国理政,道理莫不如是。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如何人性化地达到善
期刊
[摘要]2016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在主题出版领域精品不断,这些主题出版物都紧扣当年主题、题材多样,早做准备、精心策划,用好资源、体现权威,适应形势、主动创新,构筑了适合自己的主题出版模式。  [关键词]主题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分析  [作者简介]李亚平(1974-),女,汉族,祖籍河南,中共党史出版社第一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高校服务型党组织作用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机制和平台,机制和平台的时效性将直接影响到服务型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程度。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机制和平台的现状,提出新形势下机制优化与平台创新的注意事项、建设途径,并分析介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机制优化和平台创新的一些探索实践。  [关键词]党建;机制;平台;创新  党的十八大做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建设基层
期刊
[摘要]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践行者和承载者,应当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按照红色教育培训模式,秉持知行合一的实践特征,将传承红色精神、坚持文化自信,潜移默化的贯穿于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用独具特色的红色精神引领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实践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