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计算教学,给计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结合计算教学实践,提出六点看法。
【关键词】计算教学;数形结合;优化算法;构建模型;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2-0093-03
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也是人们进一步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数学中,计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计算能力,以便更好地锻炼小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后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小学四则运算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而缺乏趣味;计算教学看似简单,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计算教学,给计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呢?多年来,我根据课标要求,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新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益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扎实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形式,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口算时往往信口开河,如:2+3=6 ,3×6=12, 8+4=11等等。这些现象至少暴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习惯问题;二是口算不熟练,甚至于部分学生乘法口诀记不清。针对后一种情况,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求学生熟背“口诀”,人人过关;二是口算训练经常化,训练形式多样化。比如,要求每位学生课前背口诀;只要是与计算有关的数学课,复习环节都安排适当的口算训练,训练可以采用看算、听算、游戏等形式。训练时,不仅关注学生熟练程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只有口算教学过关了,才能保证笔算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计算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
新课程倡导: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新教材最大的优点就是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尽量将枯燥的学习内容情境化、趣味化。将计算带入情境之中,计算才有活力和趣味,学生才能触景生情,触景生思,才能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才能在现实情境中感悟到计算的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充分运用课本资源的同时,要适度挖掘学生熟悉的计算教学素材,创设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更有数学价值的教学情境。
如,教学“9+8”时,可以创设多种情境,情境一:操场上两个小朋友在玩耍,信息:男孩9岁、女孩8岁;情境二:操场上有9个小朋友在跳远,有8个小朋友在跳高。要求:根据画面中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虽然这两种情境学生都很熟悉,但情境一中的信息没有实际价值,年龄之“和”毫无数学意义,而情境二中蕴涵着的“和”与“差”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同时还具有“运动与健康”的教育功能。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积极倡导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他说: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情境化、直观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例题,而是从求长方形周长入手,出示图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方法一:12×2+8×2 方法二:(12+8)×2
=24+16 =20×2
=40(厘米)=40(厘米)
再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得出结论:12×2+8×2=(12+8)×2。学生很快理解并建构乘法分配律数学模型:a(b+c)=ab+ac。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针对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现实背景,形成数感和符号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把计算教学与应用题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把握。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时,可以引用学生最熟悉的购物素材:一支钢笔6元,老师带50元钱买了8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钱?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很快列出算式:50-6×8,并且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算乘法(求出一共用了多少钱),再算减法(求出剩下多少钱)。教师无需过多强调顺序,更不必煞费苦心地说明运算顺序原理。
再如,春游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春游前学生一般都会购买食品,教师可以联系这一生活实际,组织计算教学素材:小红在春游前买了3个面包,每个1.5元,又买了2瓶饮料,每甁1.8 元。小红一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很快列式并按先乘后加的顺序求出总钱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计算教学,不但使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算法多样化与优化并举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又快又准,而是提倡“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拓宽学生思路。但教师不能一味强调算法多样化,而忽视算法的优化。从建构目标考虑,应该在多种算法中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算法。尤其要教会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和四则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形成基本技能。
五、练习形式与内容并重
传统的巩固练习,大多是采用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学生负担重,其结果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效果欠佳。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避免重复习题的出现;练习形式要多样、活泼、有趣,除了口头训练、书面练习以外,还可以采取游戏、竞赛等方式。
1、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适合儿童特点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可采用“对口令”、“找朋友”等方式,训练学生口算。“对口令”就是教师(或学生)说算式,学生对得数,谁先对上谁赢;“找朋友”即是教师课前准备很多卡片,先将写有算式的卡片发给部分学生,再将写有数字的卡片发给另一部分学生,让他们找出对应的算式(或得数)。在中高年级计算教学中,可组织“算二十四点”、“夺红旗”、“走迷宫”等游戏活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游戏中训练计算,增强了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而易见。
2、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算理知识和计算技能,设计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计算试题,组织数学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
六、计算教学与习惯培养相互渗透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帮助。新教材删除繁难的计算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然而,很多老师仍然感觉到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越来越低。究其原因,除了口算不熟练、计算顺序不明、算理模糊,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上的原因,相当部分学生计算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看题审题,不愿动脑思考,粗心大意等。对此,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认真听题、读题、审题的习惯,勤打草稿的习惯,检查验算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等。
认真审题,要求学生做到:一审数字与运算符号,避免把“1”看成“7”,把“+”当作“×”等;二审运算顺序,想好先算什么,后算 什么;三审算式特征,观察能否简算。验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会验算、勤验算,确保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策略是多元的,小学计算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深入课改前沿,不断摸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才能把枯燥的计算教学演变成灵动的数学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汪刘生 郭要红,《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
2、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3、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作者单位:池州市贵池区城关小学)
【关键词】计算教学;数形结合;优化算法;构建模型;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2-0093-03
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也是人们进一步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数学中,计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计算能力,以便更好地锻炼小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后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小学四则运算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而缺乏趣味;计算教学看似简单,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计算教学,给计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呢?多年来,我根据课标要求,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新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益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扎实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形式,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口算时往往信口开河,如:2+3=6 ,3×6=12, 8+4=11等等。这些现象至少暴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习惯问题;二是口算不熟练,甚至于部分学生乘法口诀记不清。针对后一种情况,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求学生熟背“口诀”,人人过关;二是口算训练经常化,训练形式多样化。比如,要求每位学生课前背口诀;只要是与计算有关的数学课,复习环节都安排适当的口算训练,训练可以采用看算、听算、游戏等形式。训练时,不仅关注学生熟练程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只有口算教学过关了,才能保证笔算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计算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
新课程倡导: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新教材最大的优点就是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尽量将枯燥的学习内容情境化、趣味化。将计算带入情境之中,计算才有活力和趣味,学生才能触景生情,触景生思,才能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才能在现实情境中感悟到计算的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充分运用课本资源的同时,要适度挖掘学生熟悉的计算教学素材,创设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更有数学价值的教学情境。
如,教学“9+8”时,可以创设多种情境,情境一:操场上两个小朋友在玩耍,信息:男孩9岁、女孩8岁;情境二:操场上有9个小朋友在跳远,有8个小朋友在跳高。要求:根据画面中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虽然这两种情境学生都很熟悉,但情境一中的信息没有实际价值,年龄之“和”毫无数学意义,而情境二中蕴涵着的“和”与“差”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同时还具有“运动与健康”的教育功能。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积极倡导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他说: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情境化、直观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例题,而是从求长方形周长入手,出示图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方法一:12×2+8×2 方法二:(12+8)×2
=24+16 =20×2
=40(厘米)=40(厘米)
再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得出结论:12×2+8×2=(12+8)×2。学生很快理解并建构乘法分配律数学模型:a(b+c)=ab+ac。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针对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现实背景,形成数感和符号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把计算教学与应用题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把握。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时,可以引用学生最熟悉的购物素材:一支钢笔6元,老师带50元钱买了8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钱?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很快列出算式:50-6×8,并且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算乘法(求出一共用了多少钱),再算减法(求出剩下多少钱)。教师无需过多强调顺序,更不必煞费苦心地说明运算顺序原理。
再如,春游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春游前学生一般都会购买食品,教师可以联系这一生活实际,组织计算教学素材:小红在春游前买了3个面包,每个1.5元,又买了2瓶饮料,每甁1.8 元。小红一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很快列式并按先乘后加的顺序求出总钱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计算教学,不但使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算法多样化与优化并举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又快又准,而是提倡“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拓宽学生思路。但教师不能一味强调算法多样化,而忽视算法的优化。从建构目标考虑,应该在多种算法中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算法。尤其要教会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和四则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形成基本技能。
五、练习形式与内容并重
传统的巩固练习,大多是采用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学生负担重,其结果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效果欠佳。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避免重复习题的出现;练习形式要多样、活泼、有趣,除了口头训练、书面练习以外,还可以采取游戏、竞赛等方式。
1、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适合儿童特点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可采用“对口令”、“找朋友”等方式,训练学生口算。“对口令”就是教师(或学生)说算式,学生对得数,谁先对上谁赢;“找朋友”即是教师课前准备很多卡片,先将写有算式的卡片发给部分学生,再将写有数字的卡片发给另一部分学生,让他们找出对应的算式(或得数)。在中高年级计算教学中,可组织“算二十四点”、“夺红旗”、“走迷宫”等游戏活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游戏中训练计算,增强了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而易见。
2、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算理知识和计算技能,设计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计算试题,组织数学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
六、计算教学与习惯培养相互渗透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帮助。新教材删除繁难的计算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然而,很多老师仍然感觉到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越来越低。究其原因,除了口算不熟练、计算顺序不明、算理模糊,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上的原因,相当部分学生计算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看题审题,不愿动脑思考,粗心大意等。对此,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认真听题、读题、审题的习惯,勤打草稿的习惯,检查验算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等。
认真审题,要求学生做到:一审数字与运算符号,避免把“1”看成“7”,把“+”当作“×”等;二审运算顺序,想好先算什么,后算 什么;三审算式特征,观察能否简算。验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会验算、勤验算,确保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策略是多元的,小学计算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深入课改前沿,不断摸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才能把枯燥的计算教学演变成灵动的数学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汪刘生 郭要红,《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
2、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3、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作者单位:池州市贵池区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