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天山上把花儿漫,千言万语者涌出了心坎。木卡姆配上个牡丹令,字字情,各族人民就像一家人……”一首清脆悠扬的歌声从一个农家小院里传出。这不是一般的小院,是我们新疆首个“花儿小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芳家的小院。小院坐落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王秀芳是已故国家级韩生元老先生唯一亲传的汉族女弟子,此村也是韩老先生故乡。2014年,区、镇两级政府和各文艺单位投资近8万元将王秀芳家的小院统一修整,并配备了电子、音响等器材。
新疆花儿唱出新疆人的个性
2008年,新疆花儿被国务院列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村民韩生元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支花儿唱出了一方人的性格。王秀芳,作为新疆花儿代表性传承人韩生元的第四代弟子。她说:“咱们新疆花儿与内地花儿不一样,它融合了新疆各民族当地的文化和方言,新疆花儿和咱们新疆人的性格一样,豪放、直爽、干脆、该落音就落,该收就收。”
花儿自传入新疆以来,在自娱自乐的相互演唱中,方言相杂、曲调相糅。歌词不再是原来的发音,曲调也不纯为各地流派的曲调。其曲令虽然还叫原来的名字,但唱词融入了“河湟花儿”的比喻,曲调吸纳了“洮岷花儿”的婉转。在保持原有的唱腔和韵味外,还在节奏上借鉴了维吾尔族音乐的快节奏,演唱中还吸收了哈萨克族阿肯弹唱的幽默,因而,在花儿的句式、花儿的押韵形式、花儿的衬字、衬词、衬句及花儿的演唱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那些与“花儿”相伴的日子
每个清晨,当鸟儿在枝头上鸣唱,太阳悄悄探出头来,王秀芳就会在一曲“花儿”清脆悠扬的歌声中开始新的一天。
50岁的王秀芳有着比实际年龄饱满的脸庞和清亮的嗓音,这得益于“花儿”的馈赠。2011年成为米东区级的“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后,她每月可以领到200元的补助,对微薄的补贴她很欣慰,在她看来,那是对她“花儿”人生的一种肯定。
王秀芳是汉族,二十多年前嫁到马场湖村,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她会跟着一个回族老人学唱回族人的文化精粹“花儿”。
那时,王秀芳还很年轻,高考落榜后,在父母的张罗下走向婚姻。“难道一生就要这样过去,围着孩子,围着丈夫,围着锅台,围着播下种子又不断收获果实的土地,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人生?”她不甘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秀芳爱唱歌,嗓音清脆,歌声甜美,心烦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想不通的时候,只要大声唱上一曲,多少会让她心里好受点,而她,也将唱歌视为上天给予她战胜困难和消除痛苦的一剂良药。
2001年,作为村上的骨干,王秀芳上台唱了一首《我的祖国》,歌声嘹亮,声情并茂,打动了许多观众,也打动了看演出的韩生元老人。尽管韩老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可他的心眼格外敏锐,他迅速意识到能将自己的“花儿”技艺传承下去的人找到了,随后他托付村支书向王秀芳表达要收其为徒弟。起初,王秀芳不想被更多的人和事情打扰,在村支书告知韩老的用意后,她被这位炙热民间文化的老人感动着,再加上韩老先生三番两次执著邀请,2002年王秀芳正式拜韩生元为师。从此,她人生之路就开始另一种转向。
王秀芳每天都去向韩老先生请教学习,听他唱那“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花儿”曲调,韩老唱一句,她跟着唱一句;日子细水长流般滑过,慢慢地被那些曲调打动,发现自己爱上了“花儿”,有事没事她就琢磨“花儿”,她清脆亮丽的嗓音找到了流行歌曲的另一种表达。
庸常的日子开出了奇异的花朵,在学唱“花儿“的日子里,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改变,她不再抱怨,当阴云在生活中出现时,她就用“花儿”唱晴自己内心。她的身体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喜欢融入人群。现在,她的“花儿”明艳的光芒照亮了她的人生,她觉得一切都是崭新的。
坚守文化,立志传承
在王秀芳心里,不管是回族、汉族,还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也不管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大家都应该一起去发扬、去学习。新疆花儿不仅仅是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去传承。王秀芳在继承了师傅传承的1 000余首花儿后,觉得老是唱这些还不够,她想将花儿融入现代生活元素,让所有人都能感到唱花儿、看花儿会有别样的愉悦。她先后创作曲目300余首,她说:“一曲九不同,同了没人听。”这是新疆花儿的特点。
她唱着“花儿”,赢得了不少掌声和奖励。2011年7月王秀芳代表新疆去宁夏参加了第九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以原生态的花儿夺得银奖,2012年焉耆回族自治县第四届“花儿”比赛获得二等奖,第二届米东杯新疆回族“花儿”邀请赛优秀歌手奖等。
现在,王秀芳已经年过半百,一双儿女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她认为新疆的“花儿”虽好,却会唱的人不多,让她更为上心的是“花儿”的传承。
学习“花儿”要从小抓起,孩子的可塑性强,容易形成氛围。2012年,她请团支书帮忙收了5个孩子,每个周末下午,孩子到她家来学习“花儿”她每月给每个孩子50元钱。一年下来,倒贴了近3000元钱。王秀芳呵呵呵笑着说:“家里人都说她傻,别人教东西都收学费,我这还倒贴。”
小院子、大舞台,“新疆花儿”传四方
米东区的“新疆花儿”在全疆很有名气。2013年,王秀芳又被评为乌鲁木齐市级“新疆花儿”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建成“花儿小院”后,“新疆花儿”传承人马义军、马光辉,还有花儿爱好者马福有、吴金福(维吾尔族)、何春玲等人担负着整个小院花儿教育事业。小院常常汇聚着汉、回、维、哈等多民族花儿爱好者一起交流弹唱,那清脆悠扬的歌声传遍每个角落,学唱花儿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
去年,为了能让孩子的才艺得以展示,王秀芳个人出钱资助9位儿童参加了新疆电视台虎鱼网举办的“宝贝走秀”栏目,最后,有3名儿童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晋级。现在,喜欢唱花儿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纷纷前来拜师学艺,来小院学唱花儿的学徒已经近200名。
“依托当地资源,发扬传统文化”,乌鲁木齐市105中学和109小学领导在得知“新疆花儿”的传统文化美誉后,让“新疆花儿”走进校园,使“新疆花儿”传统文化回荡在校园的上空,让一代代人体会到“花儿”带来的幸福和喜悦,享受着花儿一样的人生,特聘王秀芳为学校的“花儿”辅导老师,成立了花儿艺术传唱、舞蹈队,在学校素质教育内涵中赋予当地花儿文化传承的使命,让花儿在这里绽放。
在得知乌鲁木齐市108、98、118中学和114小学都要启动“新疆花儿”艺术学校后,王秀芳的笑容更加灿烂、歌声更加嘹亮。
她深情地唱着,投入地唱着,俨然站在一个巨大舞台之上,面对着成百上千的观众,又俨然站在空无一人的旷野,所有的浅歌低吟,所有的歌起歌落,只为着她内心愉悦。
新疆花儿唱出新疆人的个性
2008年,新疆花儿被国务院列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村民韩生元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支花儿唱出了一方人的性格。王秀芳,作为新疆花儿代表性传承人韩生元的第四代弟子。她说:“咱们新疆花儿与内地花儿不一样,它融合了新疆各民族当地的文化和方言,新疆花儿和咱们新疆人的性格一样,豪放、直爽、干脆、该落音就落,该收就收。”
花儿自传入新疆以来,在自娱自乐的相互演唱中,方言相杂、曲调相糅。歌词不再是原来的发音,曲调也不纯为各地流派的曲调。其曲令虽然还叫原来的名字,但唱词融入了“河湟花儿”的比喻,曲调吸纳了“洮岷花儿”的婉转。在保持原有的唱腔和韵味外,还在节奏上借鉴了维吾尔族音乐的快节奏,演唱中还吸收了哈萨克族阿肯弹唱的幽默,因而,在花儿的句式、花儿的押韵形式、花儿的衬字、衬词、衬句及花儿的演唱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那些与“花儿”相伴的日子
每个清晨,当鸟儿在枝头上鸣唱,太阳悄悄探出头来,王秀芳就会在一曲“花儿”清脆悠扬的歌声中开始新的一天。
50岁的王秀芳有着比实际年龄饱满的脸庞和清亮的嗓音,这得益于“花儿”的馈赠。2011年成为米东区级的“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后,她每月可以领到200元的补助,对微薄的补贴她很欣慰,在她看来,那是对她“花儿”人生的一种肯定。
王秀芳是汉族,二十多年前嫁到马场湖村,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她会跟着一个回族老人学唱回族人的文化精粹“花儿”。
那时,王秀芳还很年轻,高考落榜后,在父母的张罗下走向婚姻。“难道一生就要这样过去,围着孩子,围着丈夫,围着锅台,围着播下种子又不断收获果实的土地,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人生?”她不甘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秀芳爱唱歌,嗓音清脆,歌声甜美,心烦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想不通的时候,只要大声唱上一曲,多少会让她心里好受点,而她,也将唱歌视为上天给予她战胜困难和消除痛苦的一剂良药。
2001年,作为村上的骨干,王秀芳上台唱了一首《我的祖国》,歌声嘹亮,声情并茂,打动了许多观众,也打动了看演出的韩生元老人。尽管韩老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可他的心眼格外敏锐,他迅速意识到能将自己的“花儿”技艺传承下去的人找到了,随后他托付村支书向王秀芳表达要收其为徒弟。起初,王秀芳不想被更多的人和事情打扰,在村支书告知韩老的用意后,她被这位炙热民间文化的老人感动着,再加上韩老先生三番两次执著邀请,2002年王秀芳正式拜韩生元为师。从此,她人生之路就开始另一种转向。
王秀芳每天都去向韩老先生请教学习,听他唱那“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花儿”曲调,韩老唱一句,她跟着唱一句;日子细水长流般滑过,慢慢地被那些曲调打动,发现自己爱上了“花儿”,有事没事她就琢磨“花儿”,她清脆亮丽的嗓音找到了流行歌曲的另一种表达。
庸常的日子开出了奇异的花朵,在学唱“花儿“的日子里,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改变,她不再抱怨,当阴云在生活中出现时,她就用“花儿”唱晴自己内心。她的身体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喜欢融入人群。现在,她的“花儿”明艳的光芒照亮了她的人生,她觉得一切都是崭新的。
坚守文化,立志传承
在王秀芳心里,不管是回族、汉族,还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也不管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大家都应该一起去发扬、去学习。新疆花儿不仅仅是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去传承。王秀芳在继承了师傅传承的1 000余首花儿后,觉得老是唱这些还不够,她想将花儿融入现代生活元素,让所有人都能感到唱花儿、看花儿会有别样的愉悦。她先后创作曲目300余首,她说:“一曲九不同,同了没人听。”这是新疆花儿的特点。
她唱着“花儿”,赢得了不少掌声和奖励。2011年7月王秀芳代表新疆去宁夏参加了第九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以原生态的花儿夺得银奖,2012年焉耆回族自治县第四届“花儿”比赛获得二等奖,第二届米东杯新疆回族“花儿”邀请赛优秀歌手奖等。
现在,王秀芳已经年过半百,一双儿女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她认为新疆的“花儿”虽好,却会唱的人不多,让她更为上心的是“花儿”的传承。
学习“花儿”要从小抓起,孩子的可塑性强,容易形成氛围。2012年,她请团支书帮忙收了5个孩子,每个周末下午,孩子到她家来学习“花儿”她每月给每个孩子50元钱。一年下来,倒贴了近3000元钱。王秀芳呵呵呵笑着说:“家里人都说她傻,别人教东西都收学费,我这还倒贴。”
小院子、大舞台,“新疆花儿”传四方
米东区的“新疆花儿”在全疆很有名气。2013年,王秀芳又被评为乌鲁木齐市级“新疆花儿”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建成“花儿小院”后,“新疆花儿”传承人马义军、马光辉,还有花儿爱好者马福有、吴金福(维吾尔族)、何春玲等人担负着整个小院花儿教育事业。小院常常汇聚着汉、回、维、哈等多民族花儿爱好者一起交流弹唱,那清脆悠扬的歌声传遍每个角落,学唱花儿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
去年,为了能让孩子的才艺得以展示,王秀芳个人出钱资助9位儿童参加了新疆电视台虎鱼网举办的“宝贝走秀”栏目,最后,有3名儿童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晋级。现在,喜欢唱花儿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纷纷前来拜师学艺,来小院学唱花儿的学徒已经近200名。
“依托当地资源,发扬传统文化”,乌鲁木齐市105中学和109小学领导在得知“新疆花儿”的传统文化美誉后,让“新疆花儿”走进校园,使“新疆花儿”传统文化回荡在校园的上空,让一代代人体会到“花儿”带来的幸福和喜悦,享受着花儿一样的人生,特聘王秀芳为学校的“花儿”辅导老师,成立了花儿艺术传唱、舞蹈队,在学校素质教育内涵中赋予当地花儿文化传承的使命,让花儿在这里绽放。
在得知乌鲁木齐市108、98、118中学和114小学都要启动“新疆花儿”艺术学校后,王秀芳的笑容更加灿烂、歌声更加嘹亮。
她深情地唱着,投入地唱着,俨然站在一个巨大舞台之上,面对着成百上千的观众,又俨然站在空无一人的旷野,所有的浅歌低吟,所有的歌起歌落,只为着她内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