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树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這是你仅剩的第七根肋骨了,还要交换吗?”许愿树长满褐色尖刺的枝条如同长鞭抽动,一下又一下砍着地面,刻下深浅不一的凹痕,漫天黄褐色的尘土落满我的西服、皮鞋。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找到许愿树时的错愕。它,只能被称作它,和人们所期待的枝繁叶茂、祥云缭绕、福泽大地的形象完全相反——它生于混沌的蛮荒,瘠薄干裂的土地,一个执着于第七根肋骨的守墓怪人。
  我只是盯着某一团被抛起又落下的尘埃,每一粒都是那么逆来顺受,没有风过,也绝回不到原处。
  第一次交换肋骨时锥心的痛我永远忘不掉,可这和我得到的相比,真的不算什么。因为我实在是忍不了了,忍不了日复一日没有尽头的工作,忍不了上级过分的严苛,忍不了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对我东打一下西戳一下,忍不了我似乎怎么努力都无法挣脱的苦命。那场交换,仿佛黄粱一梦,只有运动手环如实地记录着我凌晨四点突然升高加速的血压心率,以及难熬的睡眠空白。日子流水般过去,我似乎顺理成章地级级晋升,春风得意,门庭若市。所有人都围着我转,除了我的母亲。是啊,多少次电话都被我匆匆挂断,渐渐地她也不再来电话了。我好像弄丢了什么。
  “换!”没有第二种选择,我咬着牙,“救救我的母亲!”
  很久没回家,再回家已是母亲病危了。我从没想过,时间的刻刀在母亲身上如此不留情面,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豆腐西施”了。豆腐……豆腐!原来,原来我吃遍山珍海味都没有找到的味道,是母亲当年做的手工豆腐!幼时清贫的日子里,母亲能提供的最好菜肴就是豆腐了。她常常在磨豆腐的时候,一字一句地教我念《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我总是背不会,背着背着便被豆荚上的瓢虫吸引,她也不恼,只是耐心地慢慢地带着我背。我还没背到一半,她已是烂熟于胸。
  “母亲啊,您教的见闻、知数、识文,我都做到了,可我单单……单单是忘了最重要的‘首孝’!”纵使我在病榻前哭得再狠,再懊悔又如何,母亲癌症晚期,无力回天!只有,只有许愿树能帮我。
  “只交换一根肋骨,我没法帮你。只有一个法子,接替我当许愿树,延你母亲三年阳寿。”
  它,是他,也不过是个执念于爱人的傻瓜。“你是我的肋骨”,求婚戒指上的这句话早已被磨得看不清,只是凹痕边角里暗黑色的血迹,日复一日地提醒着他,那场车祸永远带走了她。一起窝在沙发上看《我是特种兵》时,她笑着说会为他挡子弹的话,竟以这种方式成了真。手牵手走过的落满梧桐叶的长街,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他们不远万里相互奔赴的一沓车票,他为高烧的她哼的小夜曲,被求婚时她圆睁着难掩喜悦的眉眼,她第一次给他做饭时期待表扬的小眼神,他父亲临终前她的日夜照料,他连夜修改项目计划书时她煮的一杯热咖啡……仿佛黄粱一梦。
  他确信,自己丢了左胸第七根肋骨。他要找回自己失落的那一根肋骨,其他什么,什么都不要。他找到许愿树,甘愿留下。几百几千几万年过去,那些回忆里的细节越清晰,他越是清楚早已回不到过去,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曾经紧紧镶嵌在树干中间的指环,终是落于荒原之土,仿佛叶落归根。
  “……好。我愿意。”
  ……
  “你有什么愿望?”我看着眼前站得如钢铁般笔直的男人。
  “只要掩护我的战友能活着回来,”信奉“流汗流血不流泪”的军人隐隐红了眼眶,“他的母亲、孩子还在等他回家,我无牵无挂,为什么牺牲的不是我!”
  “教我背会《三字经》,这是唯一的条件。”
其他文献
老金是单位的老职工,为人忠厚善良,爱给人帮忙,也爱开玩笑,有时免不了搞些小小的闹剧,比如给谁的火柴盒里塞一只蜘蛛,给谁的办公桌里塞一块石头。同事的爱人来了电话,如果是他接的,就模仿同事的声腔,问:“是我,有事吗?”  时间一长,大家见怪不怪,反倒觉得老金其人有些可爱了。  正值寒冬,有一天七时左右,天刚麻麻亮,老金就起来了。他平时爱睡懒觉,可是妻子有病,他要做早饭。他刚把妻子女儿的户口从农村转来,
期刊
午夜,郊外,灯光远遁,四周影影绰绰。前边不远处,如倾倒了墨水瓶,有一大片浓得化不开的黑影,是我们要去的那片小树林。  小亮藤条一样缠着我,不停地小声叫叔叔。他早忘记出发前吹过的大话了,毕竟还是个孩子。  其实,我比小亮也强不了多少。这种事情我平生只经历过一次,而且是在比小亮还小的时候。我只记得大概的流程,并不知晓其中的奥妙。若不是与小亮的爸爸俊生有儿时的交情,我断不会接受这种差事。  原谅我忘记交
期刊
民国了,辫子剪了,不养八旗的爷们了。本来吃着祖上的功勋活得好好的,结果天塌了。  可爷们还要自己活得像个爷。卖房子卖地也要养着身上的爷气儿,爷一天是一天。  爷到了最后还得活人,爷了十几年家底子也就空了。那些个八旗贵族到末了拉黄包车的,摆小摊儿的,当用人的,五行八作干啥的也就都有了。  镶黄旗的富六爷把家里最后一个青花瓶甩给了当铺之后就走进了戏园子。台上是秋青莲的青衣戏。  秋青莲扮相好,眼神好,
期刊
慈禧垂帘听政那会儿,古薛盛行斗活宝。我说的斗活宝,不是斗蟋蟀,也不是斗鸡,而是斗蚂蚁。惊一个大跟头吧?老街的张三和李四,是斗蚂蚁的开山鼻祖。  张三和李四斗蚂蚁,绝对称得上“南北大战”。张三住在老街的南头代表南派,李四住在老街的北头代表北派。南派的铁杆拥护张三,北派的老粉拥护李四,鞍前马后,追随左右,护驾。  斗蚂蚁,先使自己变成一只“蚂蚁”,研其行,懂其道,知出没和食居规律。蚂蚁这种昆虫,擅长筑
期刊
鐵砚磨穿,池水成墨。五十余岁的老明经秋山先生,终于在大清嘉庆年间高中皇榜,外放两湖学政。大凡学政,都有一项使命,辑录被各级考试遗漏的人才,简称录遗才。  秋山先生的家乡地处两湖的江汉平原。回家乡录遗才,职责使然,无可非议。  秋山先生祭拜过祖茔,就去了兄长春山先生家。  一生困于科场的春山先生,是公认的饱学之士,只是“时也,命也”,年过花甲连秀才也不曾中得一个,万分心灰意冷。他只好把破败的房舍,兼
期刊
自从那天后脑勺被一只橘子砸中之后,他就再也感觉不到痛。  他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星期,眼直直盯着天花板,人们都以为他傻了。但他非但不傻,想东西反而更有条理了,一个星期内想的事情似乎比他这辈子想的还要多。  他觉得这一切,似乎都是一只橘子惹的祸。那本来不算事情的事情——喂给儿子一点小橘瓣,小家伙的嘴眼耳鼻立刻挤作一团,皱得像个五百岁的小老头,随即便咯咯咯笑个不停,他也咯咯咯笑个不停。突然门口就传来了她的
期刊
高连奎属鼠,绰号“老耗子”,是坝上东沟村的车把式。他年近五十岁,眯眯笑脸春夏秋冬总是红扑扑的,贴身的旧军用水壶,从来没断过酒。  太平沟四个村,只有东沟村有这辆胶轮大马车。两匹黑马拉梢子,油光水滑缎子面儿。驾辕的红骝马,一朵飘动的“火烧云”。  老耗子虽是一张天生的笑脸,性子却有点儿躁,爱骂人是出了名的。他骂人并没有太多的花哨,嘴边挂着“狗娘养的王八蛋”,这种“俗骂”根本不算啥。但是,老耗子的“雅
期刊
1942年,东北。  村里传来一阵狗吠声,月光如昼。爷背上编好的一捆席子,奶用棉布包好几个窝窝头,塞进了爷的大褂兜里。  集市离家30里地,爷在头遍鸡叫时出发,赶到集市,天刚好蒙蒙亮,不仅能在集市上寻个好摊位,还能在老八羊汤馆就着窝头喝上一碗羊汤。  送走了爷,奶关上院门,踮着小脚进了屋。看一眼炕上一溜的小脑袋,奶深深地叹了口气,思忖了一小会儿,她把被子往炕里推了推,随后从柜子上拿起针线笸箩,盘坐
期刊
她叫圆玲,除了笑声像银铃,别的跟好看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该谈婚论嫁了,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出嫁,她却剩家里了。  三十岁那年,她跟着一个疤脸的卖酱油醋的小贩走了,离娘家好几千里。  男人因为长相凶恶,酱油醋的小买卖很不好做。她把临街的房子扒开,进一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开起了小卖铺。男人不再走街串巷,每天从地里回来,蹲在葡萄树下吸旱烟。  过了两年,男人说你倒是给我生个小子呀,生不出小子生个闺女也中
期刊
那年我在北京租房创业,认识了首钢房管处的承德老乡周哥。周哥学土木建筑的,还懂点儿风水学。  有次我宴请他,他带了几位朋友。席间,一盘醋焖鲫鱼刚上桌,周哥说:我爱吃鱼,便夹起一条放进了自己的餐盘。那盘鲫鱼一共三条。  八个人几乎将菜光盘,唯独那剩下的兩条鲫鱼一口未动,被爱吃鱼的周哥打包带走了。  周哥爱吃鱼。腊月根子,我按周哥给的住址,敲开他家房门,送了一箱冰鲜黄花鱼。  周哥的妻子将我让进屋。我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