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调查与分析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是当前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切入口。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因此,以广东某高校为例,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该校170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第一,族际交往状况良好,但是跟非本民族学生交往状况有待提升。第二,公平感总体良好,但也存在自我感知的歧视体验。第三,学校归属感较高,积极组织并参与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基于群际接触理论,高校可通过营造公平氛围,保障平等地位;提高情感认同,树立共同目标;加强信息互通,促进互助合作;强化制度建设,落实政策执行四方面加强群际合作,更好改善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
  关键词: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群际接触理论
  国家高度重视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从1989年开始,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人才培养工作相关政策出台,内地高校录取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逐步加大。作为这一政策的受益者,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分布在内地高校中,他们的语言习惯、成长环境、传统习俗和所受的教育等都不同于其他大学生。这也使得这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比较复杂。基于此,以群际接触理论为切入点,了解当前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并寻求提升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现就读于某高校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该高校现有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170人。对这170位学生发放《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55份,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150份。该高校自2011年起招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经验。
  《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问卷》从族际交往现状、平等感知和学校归属感现状三个维度设置问题,全方位考查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直观感受。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充分征求了新疆内派教师、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以及在少数民族工作中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的意见,力争提高问卷的信度。
  二、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一)族际交往现状
  族际交往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跟本民族及非本民族学生的交往过程及交往状况。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总体来说,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良好,但是跟非本民族学生交往状况有待提升。高达87.7%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和同一宿舍舍友相处时,关系是很融洽的。这说明了在大学校园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能够和非本民族同学、舍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在选择朋友方面,86.2%的调查者认为不会将“民族”作为考虑的第一要素。这反映了虽然和非本民族同学存在着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但是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民族的差异已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此外,调查显示低于50%的学生会主动寻求非本民族的同学作为朋友,也只有大约50%的学生会经常和非本民族同学交往。这说明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跟非本民族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主动性不够。
  (二)平等感的感知现状
  学生的平等感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中的因素和事件形成的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受欢迎程度以及学习者群体中的地位等方面与他人比较自豪产生的自我认知、评价与情绪体验。[1]因此,调查问卷所指的平等感感知是跟非本民族学生相比,自我感知到的公正、平等、不受歧视的情绪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中公平感总体良好,但也存在自我感知的歧视体验。在调查中,近60%学生认为自己在本校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而差不多有15%学生感到“非本民族学生老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很不舒服”。在跟老师的接触中,9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老师非常关心我”。这说明新疆籍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比较高,也说明该高校能够从实际出发做好新疆籍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学校归属感的感知现状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一个直接的反映。学校归属感的概念由Goodenow(1992)首先提出,他把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觉,并在学校生活中和课题活动中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2]从调查结果来看,该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98%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是學校的一份子,95%的学生会主动参加班级或学校等组织举办的集体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93%学生认为在遇到困难时,有接受到来自老师、学校层面的帮助。这也充分说明了该校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落到了实处,让他们在学校中不会感到被孤立与受歧视,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一)族际交往现状分析
  由调查得知,该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状况总体良好。一方面,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团结氛围,进而促进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与非本民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跟非本民族学生交往时,主动性有所欠缺。虽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富有热情和活力,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由于生活环境、语言习惯和习俗的影响,某些同学会更倾向于跟本民族学生交往,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封闭式小范围交往。即使有想要交际的心理,他们也没有主动进行交际的实际行动。在大学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有的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如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有的关系是个体自由选择的,如朋友关系,就需要主动追求才能形成。[3]
  (二)平等感感知现状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该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内总体感知到的平等感较高。这跟该高校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据了解该校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实行“双岗辅导员管理”,并通过各种渠道资助新疆民族贫困学生,对其不仅进行经济帮扶,也进行学业帮扶。但也有少数同学认感觉在校园里受到了“歧视”。这一方面说明确实存在部分非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带着偏见和有色眼镜看待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另一方面也说明新疆籍少数民族个别学生比较敏感,可能其他同学一个好奇或者不经意的眼神和举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异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会让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体在校园里感受到受“歧视”。   (三)学校归属感现状分析
  调查得知该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归属感整体较高,在对民族辅导员、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发现该校遵循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发展及教育教学规律,助力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不仅鼓励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校还在细微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化有形的教育管理于无形的心理链接,从而更好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少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这主要由于文化、气候、语言、习惯等差异及个人的性格使个别学生很难融入校园,从而降低了对学校的归属感。
  四、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完善策略
  自古至今,民族偏见在不同民族之间是广泛存在的。早在1954年的时候,群际接触理论的集大成者奥尔波特在其著作《偏见的本质》之中,就对偏见进行了界定,“基于错误和顽固的观念而形成的憎恶感”。群体间的接触有助于这种刻板印象的改变,从而对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也产生相应的影响。[4] 奥尔波特把促进积极接触的最优条件归纳为四条:平等地位、共同目标 、群际合作、制度支持。只有在这四条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确保群际接触产生积极效果。[5] 基于这一理论,高校可通过以下策略完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交往状况。
  (一)提高情感认同,树立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追求是群际接触发挥效果的关键因素。[6]共同的目标可以指导一个群体团结协作并共同发展,目标也是指导我们实际发展的具体导向。因此,拥有共同目标不仅能使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和非本民族学生得到更多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也会使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还能对各自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主阵地,扎实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通过培育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和树立民族学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通过“国旗护卫队”等系列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同努力、共奋斗。
  2.树立共同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是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超越,该目标能够对外部社会产生一定的有利影响。高校应该通过《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年级大会、“课程思政”、班会等活动,潜移默化引导不同民族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最大限度发挥自我价值,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用的人,只有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相统一的人生目标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共同的人生目标有利于激励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3.树立共同的学业目标
  共同的学业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业的沟通和思想碰撞,增强集体认同感,共建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群体融合,有效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如:以创建“优良学风班”“零补考班”和“文明宿舍”为共同目标,所有学生都会为这一集体荣誉和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在此过程中,成员间的互动不断增加,集体凝聚力进一步加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更能融入班集体,从而使人际交往更加顺畅。
  4.树立共同的就业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少数民族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社会经济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8]因此,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各高校应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模拟面试”和“就业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就业中的问题和困难,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念。共同的就业目标能够使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学生携手发展、共同进步,使得双方之间交流更密切,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境。
  (二)加强信息互通,促进互助合作
  1.开展学业互助
  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的学业基础大多较为薄弱,尤其是英语及数理化学科。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应通过“互助学习小组”“党员一对一帮扶”等活动使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其他学生有更多合作学习及互相帮助的机会。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鼓励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民族优秀且善于交际的学生构建学习帮扶小组。此过程能有效延长双方的接触时间并促进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能力的提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高校良好的学风,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2.促进文化互补
  文化的差异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知识的盲区,从而影响交流的顺畅度。高校应该积极组织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舞台上展示民族特色的文娱节目,利用视听双感让同学们充分领略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借力高校的宣传展板,设置新疆地理、人文特色专栏,专门介绍新疆各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和传统习惯;制作各种独具少数民族风情的艺术作品进行展览。同时,还应该通过开设选修课、举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扩大文化的信息量,让所有学生意识到在当今时代,不仅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古今文化的交融,更有汉民族文化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吸收和融合,我们不可能在文化上故步自封,只能在正确认识并尊重各民族独特文化的同时,树立“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大文化观念。
  3.加强信息互通
  畅通信息沟通途径,建立信息传递渠道可以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正确传递。因此,各大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利用软文宣传等方式鼓励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学生自觉了解更多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各民族文化,从而减少民族偏见,增强民族互信,实现学生互助合作。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学生接收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坚决杜绝随意捏造、无中生有、颠倒黑白的信息在学生中肆意传播。   (三)完善机制建设,落实政策执行
  Pettigrew和Tropp的元分析表明权威、法律和习俗的支持对于群际接触尤为重要,它们是群际接触产生积极效果的有力保障。[9]因此,要想使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得到进一步提升,完善机制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1.完善机制建设
  除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民族学生管理政策,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校情”完善相关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帮扶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构建由学校统筹领导、职能部门管理协调管理机制,有力保障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常态化运行。如:如何确保“双岗辅导员”制度的有效实施,如何界定“双岗辅导员”的职责权限,如何健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如何落实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帮扶途径等。
  2.强化政策的执行力
  要使得科学合理的政策得以有效实施,需要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度。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进行决策但一定要落到实处。对于如何把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帮扶、贫困帮扶、人际帮扶等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座谈室,聘请职业的心理疏导老师,帮助人际交往上有困难的学生,并定期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做人际交际方面的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心理梳导,并不断调整疏导的方式。而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贫困帮扶,学校应该积极构建“奖、助、贷、补、勤、减、免”七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努力实现“应贷尽贷,应助全助”。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去维护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非必要情况下不公开他们的帮扶信息,直接帮助其解決生活和经济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赵刚.科学发展观与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的创新取向[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02):99-104.
  [2]邹晓丹.流动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其教育复原力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3]黄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5(05):35-40.
  [4](美)Allport G.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New Jersey:Addison-Wesley,1954:191.
  [5]郭凌旭.群际接触对民族关系的作用[J].小品文选刊,2019(6):258.
  [6][9]谷建杰,李凤兰,董虹媛,孟琪.群际接触理论视角下民汉大学生混合住宿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44-46.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8]陈炳权,林丽霞.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2):75-77.
  责任编辑  姜淑娟
其他文献
摘 要: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谈心谈话工作讲究艺术,遵循学生思想活动规律,掌握谈心谈话的原则与技巧,是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谈心谈话的重要因素,也是辅导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优化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方式要求辅导员增加相关知识储备、关注学生思想情感、坚持工作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发挥倾听优势并及时总结工作方式方法,做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广东省高校的留学归国人员思想动态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发现,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动态总体情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怀,拥护国家方针政策。但也存在部分留学归国人员思想不稳定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校际间结构分布不均、素养良莠不齐、思想统战方式单一、政治参与度不高等现象。本文从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实时管理系统、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政治参与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加强留学归国人员思想统战工作的路径。
期刊
摘 要: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育人的根本。现实中,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对偏颇、教学模式陈旧、协作性较低和应对各种思潮与文化冲击的能力不足的挑战。因此,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拓展育人载体、强化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个人数据跨境传输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欧洲理事会第108号公约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学者论著、相关条文、官方说明等文献研究发现108号公约的优势在于设立了一套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有关个人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全球个人数据保护立法碎片化的问题。但同时,该公约存在程序不够透明、条文难以适应时代、与各国实践契合度较低及与GDPR联动性不佳等不足。针对108号公约的不足,文章
期刊
摘 要:价值观自信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在当代中国指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价值观自信内在包含着对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评价、情感认同和自觉践行。这种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国家层面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在社会层面具有深刻的调节作用;在个人层面上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关键词:价值观自信;引领作用;调节作用;规范作用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
期刊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根本任务。新时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涵盖崇德、守德、行德的三个维度。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使大学生养成对善德的信仰,内生自觉而坚守,自愿践履发扬光大,真正做到内心崇德、主动守德、立足行德。  关键词:立德树人;崇德;守德;行德;德育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
期刊
摘 要:提升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对于凝聚青年、凝聚力量,加强新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渐变,同时过分依赖新技术、新手段导致形式重于内容;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过程重于结果;由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致使知识学习重于能力培养等困境。做实理论灌输和知识内化、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夯
期刊
摘 要:优质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对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着关注度、系统性及饱和度不足等问题。有效解决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存问题,需遵循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律,回归研究生人才教育本质。为此,高校应从搭建全员育人体系、铸造全程育人链条、打造全方位育人矩阵这三个方面着力,不断创新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三全育人;
期刊
摘 要:全媒体时代,媒介媒体的广泛融合使得网络舆论高度活跃,同时也使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了挑战。通过分析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所面临的挑战,并从舆论队伍建设和舆论风险处置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对策,对构建和谐校园,打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空间乃至传播社会正能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期刊
摘 要:新时期,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对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未来具有较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关注内容有所偏重、参与途径不够全面、对网络信息认知存在偏差、参与动机发生变化以及参与效果有待加强等问题,改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必须从政府、学校、学生等各层面全面施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电子政务  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进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