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路径分析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有着科学启蒙作用,对学生今后对科学的喜爱和探究有深远的影响。把“做与思”有效地融合,能够让学生做中有思,思中有做,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分析了“做与思”融合的重要性,探究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做与思;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24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着著名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注重去做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当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在做的过程当中去思考和挖掘知识。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当中,教师要把“做与思”有效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做与思”融合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推进,促使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应用到教学当中,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课堂知识的有效运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合作探究、模拟展示等教学方式来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来收获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做与思”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做、去思,做中体现着思,思中体现着做,把做和思进行有效的融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科学与小学其他学科不同,不同处是小学科学需要运用多种实验来把复杂的、难以描述的自然变化用做实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教师从大量的讲解当中突破出来,通过做实验把科学现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小学科学课堂,做实验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做与思”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课堂的精彩呈现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让课堂变得活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教师要重视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把“做与思”进行有效的融合,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科学思维,调动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1]。“做与思”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索,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的深刻意图,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层内涵,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科学教学活动。小学科学的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把“做与思”进行融合,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做与思。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小学科学来说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丰富课堂形式,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比较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善于挖掘,可以借助多种方式来创设小学科学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做与思”更有效地融合。比如通过实物的展示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案例的引导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精心的科学问题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问题当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进行科学知识的实验探究,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视听功能,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能够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有效增强小学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便捷性、可视性,让课堂的科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的结合,能够打破科学学习内容的时空限制,跨越科学学科的宏微观,直观呈现客观事物的情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诸多限制,让科学学习能够更好地完善“做与思”的融合。通过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呈现出科学知识以后,教师要提出深层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能够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操作。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把科学知识具体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小学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利用模拟技术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对整个科学实验有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从中可以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当小学科学教学当中的一些实验不具备实际操作条件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实验进行模拟处理,依据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尽可能构建合理的实验课堂,最大限度地使科学实验教学环境更真实,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神经,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让学生的思考力得到激发。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过程中,要尽可能使其音视频和图文等信息用动态和静态的方式结合起来,这样动静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做与思”的融合,能够激起学生去做去思的意识,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致更足,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科学教学的课堂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小学科学合作学习
   为了更好地把小学科学中的“做与思”进行融合,教师在科学课堂可以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要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探究,灵活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应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根据科学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上课的状态,精细合理地安排,使合作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進行合作分组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对分组进行调整,便于学生更好地探究科学知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根据科学教学的内容,运用实验器材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对科学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做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提升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进行合作学习当中,“做与思”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弥补自身的不足,学习同学的长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学思考能力,增强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提升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2]。    (四)促进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小学科学的知识和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实践性比较强,在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把生活的元素融入其中,将科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生活化,补充和延伸科学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知识,提升对科学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把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科学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更加显著,促进学生“做与思”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但是在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及生活的环境等有差距,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对于生活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在科学教学当中可以让他们引导小组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加强多元思维活动的形成。比如在学习“聲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如水、袋子等,让学生进行自主科学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证明声音在固体、液体、空气当中传播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呈现科学实验的设计方案,小组进行了比较严谨的思考,力求在科学实验当中更好地呈现实验的效果。对学生这样的设计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又能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让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做与思”的有效结合。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不断加强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将小学科学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增强科学教学的互动
   教师要注重科学教学当中的有效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要素。师生之间在互动过程当中都能够提高科学课堂的“做与思”,教师把“做与思”的融合运用到科学的教学当中,学生则把“做与思”的融合有效地实现在互动当中。师生互动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互动当中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互动,能够更好地理清学习的思路,找到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够更好地感悟科学知识,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师生之间在良好有效的互动下都能够得到进步。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让科学知识的学习充满活力,在学生之间共同思考共同研究的过程中,让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和丰满。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要充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亲自动手实践当中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在思考当中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从而在学生互动当中实现“做与思”的融合[3]。
   三、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把“做与思”有效地融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思考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开展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互动等,来提高“做与思”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瑞芳.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10):70.
  [2]苏丹丹.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读书文摘(中), 2019(2):178.
  [3]杨峰.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9(2):55.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和应用过程,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文章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基于体验式教学视角,以优化课堂为目的,就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伴随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指标,纳入了对教育工作者的考核范围。为了更快、更有效地达成上述要求,构建高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的首要教育方式,被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文章主要依据高中数学教师多年来的授课经验以及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理论的理解,阐述了自主学习的
摘 要:微课的兴起冲击了传统教学观念,以短小的视频吸引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化学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透彻,使微课的作用得不到全面的发挥,初中生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困扰。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把握微课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创设开放、多元的课堂教学情境,带动初中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教学;化学课堂;初中生;信息技术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知识,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注重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眼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课堂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衔接的单元主题阅读的开展和应用来进行学生阅读兴趣、学习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的综合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内外衔接;单元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93-02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应将教学关注点单纯地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强化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动手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具备长远发展的能力。文章阐述了在实际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
摘 要:初中数学逻辑性强,知识点烦琐,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高,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效率,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产生畏难心理、课堂效率低下。为此,教师应汲取先进经验,在现有基础上审视教学态度、方法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核心素养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及心理的初次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他们对于科目及知识的学习,都会受到授课教师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也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也能够在授课及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相互转化的思维。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及当前
摘 要:初中政治课作为文化课主要科目之一,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学习初中政治可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和道德上成为一名社会的合格公民,知法懂法不犯法,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祖国做出伟大贡献,促进我国更快、更好地发展。文章重点介绍我国初中政治课堂上的教学现状及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