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概念教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工程,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方针。然而,目前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存在链中极端现象:其一是有的学生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学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透彻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这样久而久之,从而严重影响对数学基础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如何恰到好处的讲解概念,如何合理地设计数学概念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重视一下四个方面来引入、讲解和剖析概念。
  一、展示新概念的背景,创设求知情竟
  我们都数学来源与生活,而数学概念的引入就更加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概念可以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
  1、问题导入
  (1)如果给你个图钉和一条细线,你能画出一圆来吗?请给出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图形“似圆非圆”,如运油车油罐的横截面(出示椭圆图),你能画出这样的图形吗?
  2、实验
  为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可要求学生事先准备的两个小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3、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4)你能归结出椭圆的定义吗?
  4、提示本质,给出定义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讨论,从被动变成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亲历教学过程.结合“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即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精确表达新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借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表达概念的每个词都非常严谨、准确、恰当。
  准确表述概念有助于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正确运用概念解题,同时有在教学中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从而提高血生的思维水平。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准确表达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能力。要注意防止并及时纠正概念表达中的错误:混肴不同的概念,减少内涵,偷换条件、以偏概全等。例如:表达“椭圆定义”时,丢掉“大于两定点的距离” 这个条件从而产生了无轨迹情况。
  三、剖析新概念
  定义是揭示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确切而精锐的说明。为了使学生透彻的理解概念,达到概念明确,理解深刻的要求,必须把概念的定义加以剖析,要特别突出定义中关键性的词语、述语和符号的讲解。
  例如,“方程”的概念的含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明确地指出了方程与代数式的区别;代数式是“用代数运算符号把数字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所以,代数式的本质是一个“数”,而我们所学的方程,是用等号连接两个代数式,它的本质是表明一个“关系”,只有其中的字母取一定的数值时,等号两边的代数式的值才能相等,而这个“一定的数值”还不知道,所以叫做未知数。
  四、运用新概念
  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关键.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引入概念”时提出的问题(或其他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即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总之,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参与数学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相近的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灵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高中历史教材发生深刻变化,其教学的工具性和服务性功能日益突出。历史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如何使教材的内容更好地适应学生?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性质。教材是国家课程方
期刊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由于每堂课的时间的减少和每门课总学时的减少,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调整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
期刊
内容摘要:工程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内容之一。教师把重点应放在围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个数量关系进行变式训练。运用工程问题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这应该说是工程问题教学之“源”。但我利用“工程问题”的“源”解决一些“本”的问题,在学完工程问题的知识后设计具有延伸应用实践价值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关键词:工程问题设计 数学  工程问题是
期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学校的教研主题同样在强调认知过程而非结果。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开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索。因而也就有了《邓稼先》这一节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更有了学生课堂上的大胆质疑。  《邓稼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这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
期刊
手捧新教材,有几分欣喜,更有几分忐忑。翻开新教材,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新教材更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材的识字量也比以前更大了。面对新教材,能更新教学理念、迎接新的挑战是很重要的。下面谈谈我上《秋姑娘的信》这一课的几点做法与反思。  ★ 片段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课件出示秋景图,学生观看图片,交流)  师
期刊
在数学探究教学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经历了学习、模仿、探索、不断总结、调整思路的过程.我们经受了困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逐渐完善.  一、创设一个富有创意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从多角度、多渠道地整合探究学习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期刊
内容摘要: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品德课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自然应该承担起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生命价值的重任,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唤醒课堂生命意识,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根本就应该是指向人的生命,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凸现生命价值应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渗透 生命教育 体验    目前,生命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单独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改深入实施,我们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及实验性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比以往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而课改倡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于个性的学习,教师的角色有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丰富课程的过程。我们教学研究
期刊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