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因此,历史教材呈现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世界相隔甚远,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等,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体验,常常觉得历史课枯燥无味。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化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为基础,体验认识历史的过程,无疑成为一股新鲜血液。我们老师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生动活泼的天性,将历史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整合,一定会让暗淡无光的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整合
一、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 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历史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历史基础重难点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对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
2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身的参与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关系,营造融洽、民主的气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3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4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研究性学习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同时也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二、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基本模式
1 教师导入,学生探究
教师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或诱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要求教师的开场白像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教师把学、思、疑、问联结在一起,就会给学生的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2 解决疑难,适当引导
这一步要求学生简要表述各自探究过程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分小组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班集体探究。教师只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
3 总结方法,形成能力
首先,教师根据前面学生探究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概括探究的方法,陈述探究的结果,然后再对学生的表述作出补充,以求完善。最后,要求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进行能力迁移,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4 扩大视野,激励探究
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种乐趣。
三、历史课堂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 深刻认识历史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深究、探讨知识的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认真理解和归纳,互相学习和补充,融合历史知识,就会对历史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 牢固掌握历史知识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个理解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没有经历 “主动思考过去事件”的过程, 他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仅仅是停留在表象上的一系列文字符号,那么他所掌握的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陈述性知识”。如果这些知识不被其他知识结构同化,不被学生理解,则很容易被遗忘,也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所以,历史学习中,如何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
3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对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再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对历史知识迁移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动经历了一个聚合或发散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方式。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理解能力得到了体现,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4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对同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探究,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从而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5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展开联想,把知识变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中学历史课堂中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合理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领会得更深刻。探究性学习不能仅仅依纲靠本,而应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着力于“四性”开拓:把握知识的基础性;拓展知识的广阔性;挖掘教材的深刻性;激发思维的创新性。
2 把握点拨教材的时机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思维亮点,当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教师就应抓住机会去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只有点拨的时机成熟,才能有最佳效果。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思维到一定的程度而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字、一个体态语言甚至是说话的口气也可以给学生以启示,让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其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这样,对学生来说,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3 紧扣时代脉搏
当今世界形势多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针对每一热点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其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样就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顺应当前时代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构建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整合
一、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 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历史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历史基础重难点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对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
2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身的参与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关系,营造融洽、民主的气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3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4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研究性学习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同时也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二、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基本模式
1 教师导入,学生探究
教师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或诱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要求教师的开场白像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教师把学、思、疑、问联结在一起,就会给学生的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2 解决疑难,适当引导
这一步要求学生简要表述各自探究过程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分小组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班集体探究。教师只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
3 总结方法,形成能力
首先,教师根据前面学生探究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概括探究的方法,陈述探究的结果,然后再对学生的表述作出补充,以求完善。最后,要求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进行能力迁移,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4 扩大视野,激励探究
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种乐趣。
三、历史课堂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 深刻认识历史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深究、探讨知识的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认真理解和归纳,互相学习和补充,融合历史知识,就会对历史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 牢固掌握历史知识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个理解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没有经历 “主动思考过去事件”的过程, 他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仅仅是停留在表象上的一系列文字符号,那么他所掌握的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陈述性知识”。如果这些知识不被其他知识结构同化,不被学生理解,则很容易被遗忘,也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所以,历史学习中,如何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
3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对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再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对历史知识迁移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动经历了一个聚合或发散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方式。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理解能力得到了体现,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4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对同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探究,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从而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5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展开联想,把知识变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中学历史课堂中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合理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领会得更深刻。探究性学习不能仅仅依纲靠本,而应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着力于“四性”开拓:把握知识的基础性;拓展知识的广阔性;挖掘教材的深刻性;激发思维的创新性。
2 把握点拨教材的时机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思维亮点,当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教师就应抓住机会去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只有点拨的时机成熟,才能有最佳效果。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思维到一定的程度而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字、一个体态语言甚至是说话的口气也可以给学生以启示,让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其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这样,对学生来说,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3 紧扣时代脉搏
当今世界形势多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针对每一热点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其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样就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顺应当前时代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构建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