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中学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组合 教学方法 优化
一、优化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1.目标全面性
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创新三大任务。例如每节课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等。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探索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层次性任务。
2.目标适度性
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因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空间观念的培养,在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级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应不同。
3.目标区分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例如,讲解方程组的应用需要四课时,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同轨年级每个班级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略有不同。
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等不同类型,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确定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乐学
如果我们将教学目标比做树干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枝叶,教学目标只有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教科书只是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或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需要分散难点的新知识,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学生组合,激发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分配是否得当,是学生合作能否成功的基础。比如每次的小组活动都是同桌或前后桌交流,难免缺乏新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有信息差,要根据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情况均衡分配,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比如可以采取轮换制,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对于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时间多少都要了如指掌,而且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课堂应变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优化教学方法来实现,如何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
1.教的优化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目的。
2.学的优化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过程,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教师应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听课方法、思维方法、创新方法等,要不断地进行学法指导。
总之,要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质量”,我们必须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法与教法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优化网络结构,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莫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0.
[2]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组合 教学方法 优化
一、优化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1.目标全面性
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创新三大任务。例如每节课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等。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探索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层次性任务。
2.目标适度性
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因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空间观念的培养,在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级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应不同。
3.目标区分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例如,讲解方程组的应用需要四课时,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同轨年级每个班级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略有不同。
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等不同类型,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确定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乐学
如果我们将教学目标比做树干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枝叶,教学目标只有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教科书只是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或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需要分散难点的新知识,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学生组合,激发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分配是否得当,是学生合作能否成功的基础。比如每次的小组活动都是同桌或前后桌交流,难免缺乏新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有信息差,要根据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情况均衡分配,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比如可以采取轮换制,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对于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时间多少都要了如指掌,而且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课堂应变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优化教学方法来实现,如何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
1.教的优化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目的。
2.学的优化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过程,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教师应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听课方法、思维方法、创新方法等,要不断地进行学法指导。
总之,要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质量”,我们必须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法与教法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优化网络结构,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莫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0.
[2]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