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新闻传播教育或研究机构
目前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点有770个,新闻传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市属高校再想开创新闻传播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便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阻挠。
专业外某些关键人士对于开创新闻传播教育的阻力甚大,他们惯常的理由还有“新闻与政治相关”——言外之意是新闻学是敏感专业,申报不得。事实上,“新闻与政治相关”不假——这也说明了新闻学的重要性,更应当办好才对——但拿它来阻挠新闻学教育的开办就未免显得太短视了。
二、新闻传播院系应该为当地传媒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传媒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新闻传媒有力助推了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传媒的产业属性已经得到了凸显,传媒产业本身也在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
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作用,应当是为当地传媒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新闻传播教育界与当地新闻传媒业界应当形成良好互动,共同支持双方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这种互动非常重要,业界为学界提供实践经验和鲜活案例,学界为业界提供研究支撑,二者的顺畅交流是保证双方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凡是新闻业发达的城市,这个城市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大都会比较发达,反过来讲亦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城市也应该大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经常性地为当地传媒业提供咨询与研究服务,任务只能落在当地院校的肩上,由当地新闻传播研究机构来提供这种智力支撑有其天然合理性。全国其他地方的新闻院校再多,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新闻传播研究与教育力量,无论如何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智力支撑问题。
三、高度重视业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变化
新闻传播学科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模式应当有所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针对现代传媒与社会的需求而设定,新闻院系应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西方国家新闻院系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今年进校的学生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当考虑到他们毕业时市场需要什么”,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Rod Allen)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时说,“我们一方面要倾听传媒业界的意见,同时要自己做判断,根据业界对现状的分析,预测他们在未来几年的具体需求。他们也不清楚几年后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通常只能预测半年内的人才需求。超前主要指观念而不是技术。每当新技术来临,80%不变,20%技术部分比较容易学到,我们花更大的精力教学生那80%的内容。我们的本科教育非常注重宽基础。50%以上的课程为非新闻类课程。我们要求本科生都是双学位,比如新闻与当代历史、新闻与社会科学。同时,本科生必须学习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并且达到相当的程度。”②
四、新闻传播学教师应该高度关注传媒一线情况
新闻传播教育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准,从全国新闻院系的情况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名牌新闻院系师资水平相对较高,而一些地方普通新闻院系则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不少讲授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师是从中文或其他学科半道转过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专业教师不专业在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地方院校里比较普遍。其结果是损害了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声誉,损害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利益。
应当注意吸收传媒业界精英加入到新闻传播教育队伍中来。高校过多地依赖于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择招聘老师,结果招来的老师往往擅长纸上谈兵,对业界实际情况并不熟悉,习惯于书本对书本式的讲授知识,过于空洞和脱离实际。鉴于新闻传播学的实践特性,教育界有必要在吸收新生力量的时候多考虑应聘者的传媒实战经历背景。另外,已经就职的新闻传播学教师也必须保持与传媒业界的联系,积极参与到业界活动中去,不断研究新问题新情
况,不断地从新闻传媒一线吸收新的知识。
五、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业观念也不得不加以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是,本科教育就应当注重拓宽基础,以使学生在大众传播领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除了目前本科阶段开设的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史等基础专业课外,其他课程的开设可谓是五花八门。应当进一步研究论证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努力保证课程设置真正与现实需要相符合。
另外,有必要冷静对待扩招问题。新闻传播院系既要努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现在很多专业往往一年招近百人,上大课的情况过于普遍,教师没有精力与每一位学生交流沟通,授课效果与质量下滑严重。小班上课,精心培养,仍然是打造新闻传播教育品牌的有效路径。
(刘冰、张明霞单位为唐山学院文法系,孙琦单位为唐山劳动日报社)
目前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点有770个,新闻传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市属高校再想开创新闻传播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便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阻挠。
专业外某些关键人士对于开创新闻传播教育的阻力甚大,他们惯常的理由还有“新闻与政治相关”——言外之意是新闻学是敏感专业,申报不得。事实上,“新闻与政治相关”不假——这也说明了新闻学的重要性,更应当办好才对——但拿它来阻挠新闻学教育的开办就未免显得太短视了。
二、新闻传播院系应该为当地传媒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传媒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新闻传媒有力助推了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传媒的产业属性已经得到了凸显,传媒产业本身也在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
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作用,应当是为当地传媒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新闻传播教育界与当地新闻传媒业界应当形成良好互动,共同支持双方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这种互动非常重要,业界为学界提供实践经验和鲜活案例,学界为业界提供研究支撑,二者的顺畅交流是保证双方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凡是新闻业发达的城市,这个城市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大都会比较发达,反过来讲亦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城市也应该大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经常性地为当地传媒业提供咨询与研究服务,任务只能落在当地院校的肩上,由当地新闻传播研究机构来提供这种智力支撑有其天然合理性。全国其他地方的新闻院校再多,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新闻传播研究与教育力量,无论如何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智力支撑问题。
三、高度重视业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变化
新闻传播学科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模式应当有所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针对现代传媒与社会的需求而设定,新闻院系应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西方国家新闻院系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今年进校的学生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当考虑到他们毕业时市场需要什么”,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Rod Allen)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时说,“我们一方面要倾听传媒业界的意见,同时要自己做判断,根据业界对现状的分析,预测他们在未来几年的具体需求。他们也不清楚几年后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通常只能预测半年内的人才需求。超前主要指观念而不是技术。每当新技术来临,80%不变,20%技术部分比较容易学到,我们花更大的精力教学生那80%的内容。我们的本科教育非常注重宽基础。50%以上的课程为非新闻类课程。我们要求本科生都是双学位,比如新闻与当代历史、新闻与社会科学。同时,本科生必须学习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并且达到相当的程度。”②
四、新闻传播学教师应该高度关注传媒一线情况
新闻传播教育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准,从全国新闻院系的情况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名牌新闻院系师资水平相对较高,而一些地方普通新闻院系则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不少讲授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师是从中文或其他学科半道转过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专业教师不专业在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地方院校里比较普遍。其结果是损害了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声誉,损害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利益。
应当注意吸收传媒业界精英加入到新闻传播教育队伍中来。高校过多地依赖于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择招聘老师,结果招来的老师往往擅长纸上谈兵,对业界实际情况并不熟悉,习惯于书本对书本式的讲授知识,过于空洞和脱离实际。鉴于新闻传播学的实践特性,教育界有必要在吸收新生力量的时候多考虑应聘者的传媒实战经历背景。另外,已经就职的新闻传播学教师也必须保持与传媒业界的联系,积极参与到业界活动中去,不断研究新问题新情
况,不断地从新闻传媒一线吸收新的知识。
五、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业观念也不得不加以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是,本科教育就应当注重拓宽基础,以使学生在大众传播领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除了目前本科阶段开设的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史等基础专业课外,其他课程的开设可谓是五花八门。应当进一步研究论证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努力保证课程设置真正与现实需要相符合。
另外,有必要冷静对待扩招问题。新闻传播院系既要努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现在很多专业往往一年招近百人,上大课的情况过于普遍,教师没有精力与每一位学生交流沟通,授课效果与质量下滑严重。小班上课,精心培养,仍然是打造新闻传播教育品牌的有效路径。
(刘冰、张明霞单位为唐山学院文法系,孙琦单位为唐山劳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