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文化生活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地方戏剧面临着生存与传承的双重考验。锡剧作为典型的地方戏种,在当下也已经到了观众群体数量萎缩、观众年龄偏大、市场培育度不够的境地。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本土戏种的浓厚兴趣,笔者在其发源地无锡,对锡剧当下的状况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一是对于以锡剧专业从业团体和老年锡剧爱好者团体为主的传承;二是对于锡剧在以小学生为主体包括本土锡剧发源地小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生的传承。本文在调查实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锡剧在无锡地区以上两大团体中的生存困境和问题以及相关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策略,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锡剧 无锡 断层 现状 发展
锡剧,历史上被称为“无锡滩簧”,最早出现在无锡的羊尖严家桥等地区,之后与常州地方滩簧合流,流行于苏南、上海一带。经锡剧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其他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锡剧的“黄金时代”。
2008 年,锡剧被收录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正如北京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分析说:“非物质 ”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提出的,与物质文化的保护比较起来,“非物质”更加复杂,而且现在非物质都意味着濒于消亡。锡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发展和众多地方戏一样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笔者由于在其发源地城市同时担任以老年、少年为主的两大综合性组织的声乐指导和音乐顾问,对锡剧在这两类人群中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相对长期的实践积累与研究。基于此,笔者将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成两类研究对象,细化了锡剧在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传承方式及其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给出相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和策略。
一、关于对无锡红歌会老年锡剧社团的考察
笔者本身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同时也在无锡红歌会担任声乐总监,每周都会与无锡红歌会的老人们接触,了解到无锡红歌会有13个社区锡剧团,这是一个大好的契机,能与老年人探讨锡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问卷调查分析
笔者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无锡迎龙桥街道锡剧团、无锡江溪街道锡剧团、无锡扬名街道锡剧团、无锡雪狼街道锡剧团,共发放调查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
笔者设计了12个问题,分别从被调查者对于锡剧的了解、对锡剧传承的态度和对锡剧持续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发现90%以上被调查对象非常热爱本地的锡剧文化,但由于没有专业老师教授只能自学锡剧,大多数锡剧团的成员都采用民乐演奏。无锡锡剧表演大多为“激情周末”广场表演,只能作为一个节目上台表演。另外从曲目选择可以看出:锡剧缺少创新精神,只是将老曲目重复表演,缺乏活力。而对于后代学习锡剧的期望值,有94%的调查对象选择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锡剧,说明对于锡剧的传承大家都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值,有了希望便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锡剧传承下去。
锡剧在无锡红歌会老年锡剧团的调查问卷结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锡剧在其发源地无锡的传承已不再是口传心授,一方面是锡剧专业人才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锡剧培训资金的短缺,使得锡剧无法大范围传授,即使是对锡剧非常热爱的老年锡剧团也如此,更不用说社会上的年轻人,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能将锡剧推广,使锡剧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戏迷个案访谈
采访对象:高炳娟,女,无锡市迎龙桥街道锡剧团团长
年龄:67岁
采访时间:2018年8月13日
采访地点:无锡市迎龙桥街道
顾:高团长您好,现在的锡剧市场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高:现在锡剧的市场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状态,如今年轻人喜欢看电影、玩游戏等等,让他们去观看慢节奏的锡剧并不现实。而热爱戏曲的中老年观众通常选择在家看电视,很少有机会观看现场表演。农村则不同,搭一个台子,吆喝几声,自然有不少观众应声而来。
顾:剧团的演出状况怎么样?
高:现在大多数是广场演出,戏班的每场演出收益并不高。包一场戏的费用基本上在5000元左右。剧团20个演奏老师,8个演唱人员,再加上租音响、搭舞台,到最后费用所剩无几。但盈利不是我们的目的,政府和街道拨款,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好好表演就行。
从上述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锡剧的现状:无锡政府对锡剧团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剧团提供经济资助,还定期邀请锡剧专家进行参观指导,对剧目的选择和演员的表演都有着有益的建议。与此同时,老一辈也在带领着后辈将锡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二、关于锡剧在无锡小学传承的考察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校园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一)对无锡羊尖实验小学的考察
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印了锡剧校本课程《太湖一枝梅》,一至四年级每个班级每周一节锡剧课,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锡剧,学唱锡剧,会唱锡剧。学校还成立了锡剧兴趣小组——“小锡班”。“小锡班”每周一、三、五的7:45—8:45进行常规训练,由学校自己的锡剧老师组织练习唱腔、身段等基本功;每周有半天的時间,每个课程班都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指导,现在学校有专业老师3名。每年学校都有目标,每个课程班需要排练新的节目参加每年全国的“小梅花”“国戏杯”比赛及无锡市的“小小红梅奖”等比赛。
2013年,学校拍摄了一台以戏曲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综艺晚会“江南韵·太湖情”,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栏目四集连播,每集一小时。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师生表演的17个小节目登上了央视大舞台,学校160多位学生和两位老师参与演出。王晓龙、余辰斌、肖陆霆昱三位同学先后获得第16届、第18届、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学校已经培养输送了4名学生进入锡剧艺术表演领域。 (二)对无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的考察
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5%。據笔者了解,在2011年初,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就和无锡锡剧院联合创办“小小新市民锡剧团”,让锡剧这一无锡地方戏剧文化进入课堂,逐步让新市民子女了解无锡文化,融入无锡文化,享受无锡文化。
学校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重点打造“小小新市民锡剧团”品牌项目。2013年6月,在“小小新市民锡剧团”的引领下,学校成功创建成无锡市首批锡剧传承特色学校。
为了让校锡剧苑的小演员尽快入门,学校依托社团活动聘请了无锡锡剧团名角以及家长志愿者,每周来校辅导学生学习锡剧唱腔。锡剧团活动定时、定点、定教材,普及班(班级层面)和提高班(校级层面)的社团学习活动都开展得红红火火,无锡锡剧团蔡瑜、姜雪峰、冯皎、徐悦等名角老师先后来校辅导学生学习锡剧唱腔。
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在夹城里中心小学的办学历程中,以锡剧作为艺术教育的特色,将锡剧引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生活,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激发了广大师生热爱锡剧艺术的兴趣,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新市民子女融入无锡的新途径。
三、对锡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通过笔者对于锡剧两大主力传承团体——老年锡剧爱好者与小学生兴趣团的调研走访不难发现,锡剧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创新,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高质量艺术产品,努力做到传承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不断地传承发展,锡剧艺术才会更符合观众的“口味”。
锡剧作为地方戏种,其母语性尤为突出,如果说老年专业社团和社会业余爱好团体在语言上具有优势的话,那么在以小学生为主的学校锡剧社团中母语性便成为传承与发展的阻力。从笔者在发源地羊尖小学的走访来看,即便是本土公办小学的学生对于其母语的使用也已经不够普遍,而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更是如此,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祖国的五湖四海,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他们唯一的桥梁,因此要学习以无锡本土方言为表达基础的锡剧,难度很大。同时,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以及中学招生方式的多元化,更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的业余时间放在补习文化课上,对于锡剧这样在家长眼中“乡土气息”浓重、“费时费力”的传统项目,往往很容易被忽视和排斥。因此,相关小学在组织排练、学习和演出锡剧活动时,受到的阻力是相当大的。
现在传统戏剧的生存非常艰难,因为传统艺术形式跟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联系很密切,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的当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让传统戏剧重获新生的出路在哪里。今后,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诸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方式等,来开发创新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段,同时也可以尝试加强学校的专项师资力量,让传统戏剧文化更广泛地在年轻人群普及,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崔欣,孙瑞详.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张晶,主编.论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卢爱华.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1(04).
[5]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04).
(作者简介:顾一婷,女,硕士研究生,无锡市芦庄实验小学,小学一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王玲)
关键词:锡剧 无锡 断层 现状 发展
锡剧,历史上被称为“无锡滩簧”,最早出现在无锡的羊尖严家桥等地区,之后与常州地方滩簧合流,流行于苏南、上海一带。经锡剧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其他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锡剧的“黄金时代”。
2008 年,锡剧被收录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正如北京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分析说:“非物质 ”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提出的,与物质文化的保护比较起来,“非物质”更加复杂,而且现在非物质都意味着濒于消亡。锡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发展和众多地方戏一样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笔者由于在其发源地城市同时担任以老年、少年为主的两大综合性组织的声乐指导和音乐顾问,对锡剧在这两类人群中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相对长期的实践积累与研究。基于此,笔者将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成两类研究对象,细化了锡剧在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传承方式及其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给出相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和策略。
一、关于对无锡红歌会老年锡剧社团的考察
笔者本身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同时也在无锡红歌会担任声乐总监,每周都会与无锡红歌会的老人们接触,了解到无锡红歌会有13个社区锡剧团,这是一个大好的契机,能与老年人探讨锡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问卷调查分析
笔者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无锡迎龙桥街道锡剧团、无锡江溪街道锡剧团、无锡扬名街道锡剧团、无锡雪狼街道锡剧团,共发放调查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
笔者设计了12个问题,分别从被调查者对于锡剧的了解、对锡剧传承的态度和对锡剧持续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发现90%以上被调查对象非常热爱本地的锡剧文化,但由于没有专业老师教授只能自学锡剧,大多数锡剧团的成员都采用民乐演奏。无锡锡剧表演大多为“激情周末”广场表演,只能作为一个节目上台表演。另外从曲目选择可以看出:锡剧缺少创新精神,只是将老曲目重复表演,缺乏活力。而对于后代学习锡剧的期望值,有94%的调查对象选择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锡剧,说明对于锡剧的传承大家都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值,有了希望便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锡剧传承下去。
锡剧在无锡红歌会老年锡剧团的调查问卷结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锡剧在其发源地无锡的传承已不再是口传心授,一方面是锡剧专业人才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锡剧培训资金的短缺,使得锡剧无法大范围传授,即使是对锡剧非常热爱的老年锡剧团也如此,更不用说社会上的年轻人,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能将锡剧推广,使锡剧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戏迷个案访谈
采访对象:高炳娟,女,无锡市迎龙桥街道锡剧团团长
年龄:67岁
采访时间:2018年8月13日
采访地点:无锡市迎龙桥街道
顾:高团长您好,现在的锡剧市场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高:现在锡剧的市场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状态,如今年轻人喜欢看电影、玩游戏等等,让他们去观看慢节奏的锡剧并不现实。而热爱戏曲的中老年观众通常选择在家看电视,很少有机会观看现场表演。农村则不同,搭一个台子,吆喝几声,自然有不少观众应声而来。
顾:剧团的演出状况怎么样?
高:现在大多数是广场演出,戏班的每场演出收益并不高。包一场戏的费用基本上在5000元左右。剧团20个演奏老师,8个演唱人员,再加上租音响、搭舞台,到最后费用所剩无几。但盈利不是我们的目的,政府和街道拨款,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好好表演就行。
从上述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锡剧的现状:无锡政府对锡剧团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剧团提供经济资助,还定期邀请锡剧专家进行参观指导,对剧目的选择和演员的表演都有着有益的建议。与此同时,老一辈也在带领着后辈将锡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二、关于锡剧在无锡小学传承的考察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校园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一)对无锡羊尖实验小学的考察
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印了锡剧校本课程《太湖一枝梅》,一至四年级每个班级每周一节锡剧课,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锡剧,学唱锡剧,会唱锡剧。学校还成立了锡剧兴趣小组——“小锡班”。“小锡班”每周一、三、五的7:45—8:45进行常规训练,由学校自己的锡剧老师组织练习唱腔、身段等基本功;每周有半天的時间,每个课程班都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指导,现在学校有专业老师3名。每年学校都有目标,每个课程班需要排练新的节目参加每年全国的“小梅花”“国戏杯”比赛及无锡市的“小小红梅奖”等比赛。
2013年,学校拍摄了一台以戏曲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综艺晚会“江南韵·太湖情”,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栏目四集连播,每集一小时。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师生表演的17个小节目登上了央视大舞台,学校160多位学生和两位老师参与演出。王晓龙、余辰斌、肖陆霆昱三位同学先后获得第16届、第18届、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学校已经培养输送了4名学生进入锡剧艺术表演领域。 (二)对无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的考察
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5%。據笔者了解,在2011年初,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就和无锡锡剧院联合创办“小小新市民锡剧团”,让锡剧这一无锡地方戏剧文化进入课堂,逐步让新市民子女了解无锡文化,融入无锡文化,享受无锡文化。
学校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重点打造“小小新市民锡剧团”品牌项目。2013年6月,在“小小新市民锡剧团”的引领下,学校成功创建成无锡市首批锡剧传承特色学校。
为了让校锡剧苑的小演员尽快入门,学校依托社团活动聘请了无锡锡剧团名角以及家长志愿者,每周来校辅导学生学习锡剧唱腔。锡剧团活动定时、定点、定教材,普及班(班级层面)和提高班(校级层面)的社团学习活动都开展得红红火火,无锡锡剧团蔡瑜、姜雪峰、冯皎、徐悦等名角老师先后来校辅导学生学习锡剧唱腔。
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在夹城里中心小学的办学历程中,以锡剧作为艺术教育的特色,将锡剧引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生活,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激发了广大师生热爱锡剧艺术的兴趣,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新市民子女融入无锡的新途径。
三、对锡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通过笔者对于锡剧两大主力传承团体——老年锡剧爱好者与小学生兴趣团的调研走访不难发现,锡剧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创新,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高质量艺术产品,努力做到传承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不断地传承发展,锡剧艺术才会更符合观众的“口味”。
锡剧作为地方戏种,其母语性尤为突出,如果说老年专业社团和社会业余爱好团体在语言上具有优势的话,那么在以小学生为主的学校锡剧社团中母语性便成为传承与发展的阻力。从笔者在发源地羊尖小学的走访来看,即便是本土公办小学的学生对于其母语的使用也已经不够普遍,而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更是如此,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祖国的五湖四海,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他们唯一的桥梁,因此要学习以无锡本土方言为表达基础的锡剧,难度很大。同时,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以及中学招生方式的多元化,更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的业余时间放在补习文化课上,对于锡剧这样在家长眼中“乡土气息”浓重、“费时费力”的传统项目,往往很容易被忽视和排斥。因此,相关小学在组织排练、学习和演出锡剧活动时,受到的阻力是相当大的。
现在传统戏剧的生存非常艰难,因为传统艺术形式跟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联系很密切,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的当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让传统戏剧重获新生的出路在哪里。今后,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诸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方式等,来开发创新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段,同时也可以尝试加强学校的专项师资力量,让传统戏剧文化更广泛地在年轻人群普及,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崔欣,孙瑞详.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张晶,主编.论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卢爱华.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1(04).
[5]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04).
(作者简介:顾一婷,女,硕士研究生,无锡市芦庄实验小学,小学一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