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章以场地利用与改造、出入口与道路设置以及建筑群体布局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及要点,以提高建筑规划设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建筑总图设计;场地利用与改造;建筑群体布局
Abstract; Space uti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entrance and road settings and architectural groups as a research object, the layout analysis methods and points of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general layout design; space uti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 group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概述
总图设计, 是对场地内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化、管线工程及其他构筑物和设施所做的综合布置与设计。总图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与设计对象的性质、规模、使用功能、场地自然条件、特征及城市规划要求等因素紧密相关。它密切联系着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及城市规划等学科。既是配置建筑物并完善其外部空间的艺术, 又包括其间必不可少的道路交通、竖向设计、管线综合等专业技术。总图设计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预见性。
1场地利用与改造
1.1场地概念
狭义上的场地(site) 是指基地内建筑物之外的室外场地,包括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室外展览场地、绿地等。广义上的场地是指基地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如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绿化及环境景观设施和工程系统等。
1.2场地类型
按照建设项目性质及特征划分,场地有工业建设场地和民用建筑场地。工业建设场地为适应生产工艺流程需要而设置,因此场地占地面积大、交通运输复杂,运输方式因工业种
类而异,场地建设周期较长。民用建筑场地为适应人流、车流、货流活动需要而设置,并考虑建筑空间、流线、结构、造型,以及场地环境等问题,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按照地形条件划分,场地有平地场地和坡地场地。平地场地包括坡度0 ~ 3%的平坡地和坡度3%~ 8%的缓坡地,二者一般是良好的建设用地。坡地场地包括坡度8%~ 25%的中坡地、坡度25%~ 50%的陡坡地和坡度50%以上的急坡地。
1.3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环境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其工作内容主要有确定场地可建设用地范围及地坪标高、平衡场地挖填土石方工程量、设定建筑设施位置及室内外地坪标高、设定建筑水、
暖、电及煤气等室外工程管线位置及走向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外部环境总体布局、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等。外部环境总体布局主要进行环境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建筑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布置等工作。其中,场地出入口、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组织是总体布局的工作重点。环境设计主要进行建筑小品、环境小品及绿化设施设置等工作。
2出入口与道路设置
场地出入口与道路是联系基地与外围环境、与内部建筑设施的交通纽带,承担着交通运输、物流( 包括人流、车流、货流) 分配、消防通行及人流疏散等重要作用。
场地出入口与道路出入口设计应满足其交通功能要求,为物流活动提供安全和便捷线路,提供合理的长度和宽度,保证物流活动的通行疏散能力。如航空港、车站、码头等城市交
通枢纽中心特别重视物流集散;百货商场、文艺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人流密集场所需要考虑物流组织,可见,场地出入口与道路设计的重要性。
2.1出入口设置
场地出入口设置一般要求不小于2 个、间隔距离不小于10 m。在一般情况下,出入口设置应减少对城市干道交通的干扰。当场地同时毗邻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 支路) 时,一般
主入口设置于主干道上、次入口设置于次干道上,并优先选择次干道一侧作为场地机动车出入口。场地机动车出入口应避免设置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其位置应符合如下规定。
(1) 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其交接角度应不小于75°为宜。
(2) 与相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 道路红线交叉点) 距离应不小于80 m,与次干道交叉口( 道路红线交叉点) 距离应不小于70 m。
(3) 与地铁出入口、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下
通道边缘距离应不小于30 m。
(4) 与公交站点边缘距离应不小于15 m。
(5) 与学校、公园、儿童和残疾人使用的建筑出入口距离
应不小于20 m。
(6) 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消防车通行要求:建筑群内部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小于160 m;沿街建筑长度不小于160 m 或建筑总长度不小于
220 m 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的车行道供消防车通行。人流疏散要求:连通街道与建筑内部院落的人行道間距不大于80 m 为宜,并设置符合防火要求的消防车通道,使所有的内部院落建筑在必要时都有消防车可通行和到达。消防车通道要求:消防车通行宽度不小于3.5 m,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通道宽度不小于4 m,其净空高度应不小于4 m。
2.2道路设置
场地道路应与城市道路网有所衔接,并注意减少开向城市干道上的车行道出入口数量,必要的车行道应注意与城市道路的交叉角度与连接坡度,交叉角度不小于60°或不大于
120°为宜。道路坡度应满足场地排水及市政设施管线布置要求,一般道路纵向坡度不大于0.3%。
3、建筑群体布局
建筑总体布局决定建筑环境的质量。衡量建筑环境质量的好坏,需要以建筑环境安全性( 如防火、疏散、防震等)、卫生性( 如日照、通风、噪音隔绝等)、工程性( 如人防工程、室外管线工程等) 等为依据。一般建筑群体关系控制有以下规律:
3.1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即建筑的地理方向。通常人们要求建筑冬暖夏凉。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中,南向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建筑朝向。南向建筑夏季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较冬季长,夏季太阳高度
角较大,阳光从南向窗户照射到室内的深度和时间都较少。建筑设计不能保证所有的房间都被安排在南向。每一幢建筑可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建筑日照时间、地区常年主导风向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每年最热、最冷的天气一般是在夏季7 月份和冬季1 月份,夏季每天最热的时间是下午1 ~ 3 时。由太阳辐射强度和风速风向气象资料得知:建筑处于南偏东30° 和南偏西30° 方位时,夏季太阳辐射强度最小、冬季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建筑处于南偏西150° 到南偏东30° 范围时,室温较为舒适;建筑处于西北方位下午西晒强烈,加之气温较高,建筑方位南偏东15°( 或北偏东15°) 比南偏西15° 好。我国南方地区,日照强烈的城市,建筑朝向应避免日晒问题;受地段条件限制建筑必须东西向布置时,建筑门窗部位应设置适当的遮阳设备。
3.2建筑间距
确定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建筑日照、通风、防火间距,以及建筑视线防卫、室外工程管线布置、用地面积和建设投资等因素。从卫生角度来看,建筑间距应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
3.2.1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指为保证行列式建筑必需日照量而采取的建筑间隔控制距离。建筑必需日照量或建筑日照标准即建筑最低日照要求,一般应满足冬至或大寒日照标准日满窗日照时间1 ~ 3 h 的要求。我国根据不同建筑类型的日照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日照标准,如居住建筑的El 照标准为冬至日照时间不小于1 h;托儿所、幼儿园各生活用房应布置在地区日照最佳方位,并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时间不小于3 h 的要求,建筑最小间距不小于12 m。一般建筑日照间距的计算方法如下:日照间距系数比值公式:tanβ=H-h/D(β:冬至日中午太阳高度角;H:前排房屋槽口至地坪的高度;h:后排房窗下口至地坪的高度;D:太阳照到底层窗下口的日照间距)。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宽度D 换算成高度H,据此计算不同高度的建筑之间所应具有的不同间隔距离。根据已有的日照计算,我国部分城市的日照间距系数在0.8 ~ 1.7,一般越往南的地区日照间距越偏小、越往北的地区日照间距越偏大;建筑日照间距计算,各个地区条件不同、各类建筑要求不同,故实际运用与理论计算会有所差异。
3.2.2通风间距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与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建筑间距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当前幢建筑正面迎风、后幢建筑迎风面窗口进风时,建筑通风间距一般要求在4 ~ 5H以上。以此作为建筑通风间距标准,建筑群关系松散不利于节约建设用地,同时还增加道路及市政工程管线长度。因此,需要调整建筑群与地区常年主导风向的角度关系。实践证明,风向入射角为30°~ 60°时,行列式建筑迎风面窗口通风效果较为显著。经过建筑间距1 ∶ 1.1H、1:1.3H、1 ∶ 1.5H、1 ∶ 2H 测试发现:建筑间距1 ∶ 1H 通风效果较差,建筑间距1:2H 通风效果提高甚微,建筑间距1 ∶ 1.3H ~ 1 ∶ 1.5H 通风效果较为理想。
为节约用地、同时获得较为理想的自然通风效果,建议行列式建筑群布局时,建筑迎风面与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呈30° ~ 60° 角度,控制建筑通风间距1 ∶ 1.3H ~ 1 ∶ 1.5 H。
3.2.3总图设计中, 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细节的考虑。通常情况下, 细节设计的好坏、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定位情况和实际的使用。曾经遇到过两个项目, 其中之一是没有关注到场地与市政路接口处的标高, 当整个室外管线敷设完成后, 在回填土方时发现场地过高, 无法与市政路相接, 不得已降低整个设计场地高度, 但管线已经敷设完成, 最后只好在路面上铺上一层钢筋網。另外一个工程则是半地下室顶板上覆土均达到了1 m多, 唯有出口的地方有20 cm~ 30 cm, 但就是这个出口, 却是大部分室外管网的必经之路, 所以只好对建筑地下室进行重新设计。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总图设计至关重要,在规划设计中,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实用、便利、经济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的气候为我们生活服务。
关键词:建筑总图设计;场地利用与改造;建筑群体布局
Abstract; Space uti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entrance and road settings and architectural groups as a research object, the layout analysis methods and points of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general layout design; space uti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 group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概述
总图设计, 是对场地内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化、管线工程及其他构筑物和设施所做的综合布置与设计。总图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与设计对象的性质、规模、使用功能、场地自然条件、特征及城市规划要求等因素紧密相关。它密切联系着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及城市规划等学科。既是配置建筑物并完善其外部空间的艺术, 又包括其间必不可少的道路交通、竖向设计、管线综合等专业技术。总图设计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预见性。
1场地利用与改造
1.1场地概念
狭义上的场地(site) 是指基地内建筑物之外的室外场地,包括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室外展览场地、绿地等。广义上的场地是指基地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如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绿化及环境景观设施和工程系统等。
1.2场地类型
按照建设项目性质及特征划分,场地有工业建设场地和民用建筑场地。工业建设场地为适应生产工艺流程需要而设置,因此场地占地面积大、交通运输复杂,运输方式因工业种
类而异,场地建设周期较长。民用建筑场地为适应人流、车流、货流活动需要而设置,并考虑建筑空间、流线、结构、造型,以及场地环境等问题,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按照地形条件划分,场地有平地场地和坡地场地。平地场地包括坡度0 ~ 3%的平坡地和坡度3%~ 8%的缓坡地,二者一般是良好的建设用地。坡地场地包括坡度8%~ 25%的中坡地、坡度25%~ 50%的陡坡地和坡度50%以上的急坡地。
1.3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环境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其工作内容主要有确定场地可建设用地范围及地坪标高、平衡场地挖填土石方工程量、设定建筑设施位置及室内外地坪标高、设定建筑水、
暖、电及煤气等室外工程管线位置及走向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外部环境总体布局、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等。外部环境总体布局主要进行环境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建筑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布置等工作。其中,场地出入口、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组织是总体布局的工作重点。环境设计主要进行建筑小品、环境小品及绿化设施设置等工作。
2出入口与道路设置
场地出入口与道路是联系基地与外围环境、与内部建筑设施的交通纽带,承担着交通运输、物流( 包括人流、车流、货流) 分配、消防通行及人流疏散等重要作用。
场地出入口与道路出入口设计应满足其交通功能要求,为物流活动提供安全和便捷线路,提供合理的长度和宽度,保证物流活动的通行疏散能力。如航空港、车站、码头等城市交
通枢纽中心特别重视物流集散;百货商场、文艺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人流密集场所需要考虑物流组织,可见,场地出入口与道路设计的重要性。
2.1出入口设置
场地出入口设置一般要求不小于2 个、间隔距离不小于10 m。在一般情况下,出入口设置应减少对城市干道交通的干扰。当场地同时毗邻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 支路) 时,一般
主入口设置于主干道上、次入口设置于次干道上,并优先选择次干道一侧作为场地机动车出入口。场地机动车出入口应避免设置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其位置应符合如下规定。
(1) 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其交接角度应不小于75°为宜。
(2) 与相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 道路红线交叉点) 距离应不小于80 m,与次干道交叉口( 道路红线交叉点) 距离应不小于70 m。
(3) 与地铁出入口、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下
通道边缘距离应不小于30 m。
(4) 与公交站点边缘距离应不小于15 m。
(5) 与学校、公园、儿童和残疾人使用的建筑出入口距离
应不小于20 m。
(6) 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消防车通行要求:建筑群内部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小于160 m;沿街建筑长度不小于160 m 或建筑总长度不小于
220 m 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的车行道供消防车通行。人流疏散要求:连通街道与建筑内部院落的人行道間距不大于80 m 为宜,并设置符合防火要求的消防车通道,使所有的内部院落建筑在必要时都有消防车可通行和到达。消防车通道要求:消防车通行宽度不小于3.5 m,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通道宽度不小于4 m,其净空高度应不小于4 m。
2.2道路设置
场地道路应与城市道路网有所衔接,并注意减少开向城市干道上的车行道出入口数量,必要的车行道应注意与城市道路的交叉角度与连接坡度,交叉角度不小于60°或不大于
120°为宜。道路坡度应满足场地排水及市政设施管线布置要求,一般道路纵向坡度不大于0.3%。
3、建筑群体布局
建筑总体布局决定建筑环境的质量。衡量建筑环境质量的好坏,需要以建筑环境安全性( 如防火、疏散、防震等)、卫生性( 如日照、通风、噪音隔绝等)、工程性( 如人防工程、室外管线工程等) 等为依据。一般建筑群体关系控制有以下规律:
3.1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即建筑的地理方向。通常人们要求建筑冬暖夏凉。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中,南向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建筑朝向。南向建筑夏季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较冬季长,夏季太阳高度
角较大,阳光从南向窗户照射到室内的深度和时间都较少。建筑设计不能保证所有的房间都被安排在南向。每一幢建筑可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建筑日照时间、地区常年主导风向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每年最热、最冷的天气一般是在夏季7 月份和冬季1 月份,夏季每天最热的时间是下午1 ~ 3 时。由太阳辐射强度和风速风向气象资料得知:建筑处于南偏东30° 和南偏西30° 方位时,夏季太阳辐射强度最小、冬季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建筑处于南偏西150° 到南偏东30° 范围时,室温较为舒适;建筑处于西北方位下午西晒强烈,加之气温较高,建筑方位南偏东15°( 或北偏东15°) 比南偏西15° 好。我国南方地区,日照强烈的城市,建筑朝向应避免日晒问题;受地段条件限制建筑必须东西向布置时,建筑门窗部位应设置适当的遮阳设备。
3.2建筑间距
确定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建筑日照、通风、防火间距,以及建筑视线防卫、室外工程管线布置、用地面积和建设投资等因素。从卫生角度来看,建筑间距应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
3.2.1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指为保证行列式建筑必需日照量而采取的建筑间隔控制距离。建筑必需日照量或建筑日照标准即建筑最低日照要求,一般应满足冬至或大寒日照标准日满窗日照时间1 ~ 3 h 的要求。我国根据不同建筑类型的日照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日照标准,如居住建筑的El 照标准为冬至日照时间不小于1 h;托儿所、幼儿园各生活用房应布置在地区日照最佳方位,并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时间不小于3 h 的要求,建筑最小间距不小于12 m。一般建筑日照间距的计算方法如下:日照间距系数比值公式:tanβ=H-h/D(β:冬至日中午太阳高度角;H:前排房屋槽口至地坪的高度;h:后排房窗下口至地坪的高度;D:太阳照到底层窗下口的日照间距)。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宽度D 换算成高度H,据此计算不同高度的建筑之间所应具有的不同间隔距离。根据已有的日照计算,我国部分城市的日照间距系数在0.8 ~ 1.7,一般越往南的地区日照间距越偏小、越往北的地区日照间距越偏大;建筑日照间距计算,各个地区条件不同、各类建筑要求不同,故实际运用与理论计算会有所差异。
3.2.2通风间距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与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建筑间距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当前幢建筑正面迎风、后幢建筑迎风面窗口进风时,建筑通风间距一般要求在4 ~ 5H以上。以此作为建筑通风间距标准,建筑群关系松散不利于节约建设用地,同时还增加道路及市政工程管线长度。因此,需要调整建筑群与地区常年主导风向的角度关系。实践证明,风向入射角为30°~ 60°时,行列式建筑迎风面窗口通风效果较为显著。经过建筑间距1 ∶ 1.1H、1:1.3H、1 ∶ 1.5H、1 ∶ 2H 测试发现:建筑间距1 ∶ 1H 通风效果较差,建筑间距1:2H 通风效果提高甚微,建筑间距1 ∶ 1.3H ~ 1 ∶ 1.5H 通风效果较为理想。
为节约用地、同时获得较为理想的自然通风效果,建议行列式建筑群布局时,建筑迎风面与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呈30° ~ 60° 角度,控制建筑通风间距1 ∶ 1.3H ~ 1 ∶ 1.5 H。
3.2.3总图设计中, 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细节的考虑。通常情况下, 细节设计的好坏、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定位情况和实际的使用。曾经遇到过两个项目, 其中之一是没有关注到场地与市政路接口处的标高, 当整个室外管线敷设完成后, 在回填土方时发现场地过高, 无法与市政路相接, 不得已降低整个设计场地高度, 但管线已经敷设完成, 最后只好在路面上铺上一层钢筋網。另外一个工程则是半地下室顶板上覆土均达到了1 m多, 唯有出口的地方有20 cm~ 30 cm, 但就是这个出口, 却是大部分室外管网的必经之路, 所以只好对建筑地下室进行重新设计。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总图设计至关重要,在规划设计中,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实用、便利、经济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的气候为我们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