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峰岩,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评定),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百年老字号“鲍鼎泰”之后人,自创“山石轩”工作室。
1966年生于江苏宜兴陶艺世家。
1982年进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技艺,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
1983年进紫砂工艺厂研究所,跟随母亲张红华(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学艺。同时有幸受到一代宗师顾景舟的真传,从顾老身上不仅学得了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更耳濡目染陶艺创作者的素养和风骨,再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悟性,将几者的优异条件有机结合。
1986年赴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造型设计。
1987年回到紫砂工艺厂研究所继续从事紫砂创作设计工作。经过多年勤奋的钻研,具备了扎实的传统技术功底和紫砂艺术修养。作品构思严谨、做工精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1989年作品“运通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永久珍藏。
1990年作品“翠竹玩石壶”在首届“景德镇杯国际陶艺精品评比”中获二等奖。
1991年至1993年担任紫砂工艺厂研究所艺术培训中,厶的辅导老师。
1992年作品“青泉石上流”获“香港锦锋公司陶瓷精品展”优秀创作奖。
1996年在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上被特邀交流表演。
1997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中国宜兴陶艺名人名作”文化艺术交流。
2001年作品“汉圆提梁壶”荣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既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3年参加由江苏省人事厅组织举办的高级研修班。
2005年作品“三弯嘴石瓢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紫光阁永久收藏。
2006年参加由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高级研修班。
2006年作品“掇只壶”荣获上海精品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银奖。
2007年作品“粗砂高桶壶”参加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慈善拍卖,拍卖所得善款四万元全部捐赠于慈善事业。
2007年作品“寿桃壶”荣获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类金奖。
2008年9月作品“怡烛提梁壶”荣获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传承奖
2008年十一月作品“大一粒珠壶”荣获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
随着近几年来制壶技术的日趋完美,作品简洁古朴,在成熟的创作技术基础上,使其与诗词名人、书画名家合作,将书画刻于其上,造型艺术有机融合,达到壶中有画,壶中有诗的境界,与此同时,壶艺日益精湛,创作的精品也不断问世。
大一粒珠(反面)
在中国砂陶文化的历史上,可直朔到新石器时代,且其遗址散播更达十个地区,几乎遍布了中国版图,但为什么各界珍玩茗壶,必首推宜兴呢?一是宜兴位处于产茶区;二是宜兴陶土得天独厚;三是人杰地灵,至于宜兴壶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光货与花货。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圆器和方器统称为光货。若和紫砂塑器、筋纹器相比较,光货没有华丽的装饰及优美的线条,它在光素的基础上,运用点、线、面以及简洁明快、遵循平衡变化、统一的原则勾大一粒珠(著名画家韩敏字画,谭泉海刻)勒出造型。一般在三年学徒期间,都是以简单的圆器与方器入门,从单纯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反复制作,从制作中熟悉泥性和工具,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制作出一把好的紫砂光货。不过圆器和方器这类线条简单的光货,易学难精。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想要做好一把光货壶,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圆”。紫砂器中的圆,并不是指几何学上用圆规画出来的圆,而是指意象上的“圆”,即要有
视觉上圆顺与柔美,又要圆的有变化,圆的有精神。一件做工精致的圆器在灯光的映照下,光影会随着器身循序变化,协调自然,骨肉亭匀,绝无凹凸,让您感觉到什么是圆润柔美。把玩在手,触摸肌肤的感觉,端拿舒适,百看而不厌。
其次要“稳”。尽管紫砂圆器是以圆形为主体结构,但同时也要在造型上力求安全稳固,避免协调。所谓的“稳”,包括视觉上的“安稳”,以及实用层面的“平稳”。前者满足使人心生安定、圆满详和的基本要求;后者则是避免因设计不良而产生的执用不顺,甚至因而造成壶身破损,无回天之术。
其三要“匀”。一把砂壶由壶身、壶嘴、壶盖、壶钮等组成,这些附件与主体之间均匀搭配需要协调一致,不可各行其是。
例如:我们常见的《仿古壶》和《一粒珠壶》,往往采用以圆为主体进行变化夸张由小见大的设计原则,就是将壶钮做成壶身的模样,通过形状的统一,体积的对比,来达到视觉上的舒适美感。
最后要“正”。这就是在制作的工艺上必须达到规矩严谨、端正挺括。正圆务必端正,椭圆力求顺畅,不可模棱两可。一把光货并非处处都圆的无棱角,而是根据造型的需要来变化,但要过渡得当,力求做到顺畅。在口盖、圆足、壶嘴等处,同样藏有许多的线面转折与明暗过渡,这些地方都必须一丝不苟,丝毫马虎不得。光货的结构有着共同的特点:正视是辐射对称,俯视是轴心对称,使观看者得到视觉上的平衡,通过反复地观赏和使用,来发现感觉其中的内涵,进一步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升华。
总之,要想做好一把光货壶,必须要做到以上四点。作品从设计到完成,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开阔的创作思路。一件作品也是作者的文化、道德艺术素养及技艺的真实反映。如果一件作品能使你觉得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则是当之无愧的上品。
1966年生于江苏宜兴陶艺世家。
1982年进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技艺,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
1983年进紫砂工艺厂研究所,跟随母亲张红华(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学艺。同时有幸受到一代宗师顾景舟的真传,从顾老身上不仅学得了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更耳濡目染陶艺创作者的素养和风骨,再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悟性,将几者的优异条件有机结合。
1986年赴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造型设计。
1987年回到紫砂工艺厂研究所继续从事紫砂创作设计工作。经过多年勤奋的钻研,具备了扎实的传统技术功底和紫砂艺术修养。作品构思严谨、做工精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1989年作品“运通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永久珍藏。
1990年作品“翠竹玩石壶”在首届“景德镇杯国际陶艺精品评比”中获二等奖。
1991年至1993年担任紫砂工艺厂研究所艺术培训中,厶的辅导老师。
1992年作品“青泉石上流”获“香港锦锋公司陶瓷精品展”优秀创作奖。
1996年在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上被特邀交流表演。
1997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中国宜兴陶艺名人名作”文化艺术交流。
2001年作品“汉圆提梁壶”荣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既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3年参加由江苏省人事厅组织举办的高级研修班。
2005年作品“三弯嘴石瓢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紫光阁永久收藏。
2006年参加由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高级研修班。
2006年作品“掇只壶”荣获上海精品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银奖。
2007年作品“粗砂高桶壶”参加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慈善拍卖,拍卖所得善款四万元全部捐赠于慈善事业。
2007年作品“寿桃壶”荣获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类金奖。
2008年9月作品“怡烛提梁壶”荣获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传承奖
2008年十一月作品“大一粒珠壶”荣获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
随着近几年来制壶技术的日趋完美,作品简洁古朴,在成熟的创作技术基础上,使其与诗词名人、书画名家合作,将书画刻于其上,造型艺术有机融合,达到壶中有画,壶中有诗的境界,与此同时,壶艺日益精湛,创作的精品也不断问世。
大一粒珠(反面)
在中国砂陶文化的历史上,可直朔到新石器时代,且其遗址散播更达十个地区,几乎遍布了中国版图,但为什么各界珍玩茗壶,必首推宜兴呢?一是宜兴位处于产茶区;二是宜兴陶土得天独厚;三是人杰地灵,至于宜兴壶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光货与花货。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圆器和方器统称为光货。若和紫砂塑器、筋纹器相比较,光货没有华丽的装饰及优美的线条,它在光素的基础上,运用点、线、面以及简洁明快、遵循平衡变化、统一的原则勾大一粒珠(著名画家韩敏字画,谭泉海刻)勒出造型。一般在三年学徒期间,都是以简单的圆器与方器入门,从单纯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反复制作,从制作中熟悉泥性和工具,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制作出一把好的紫砂光货。不过圆器和方器这类线条简单的光货,易学难精。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想要做好一把光货壶,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圆”。紫砂器中的圆,并不是指几何学上用圆规画出来的圆,而是指意象上的“圆”,即要有
视觉上圆顺与柔美,又要圆的有变化,圆的有精神。一件做工精致的圆器在灯光的映照下,光影会随着器身循序变化,协调自然,骨肉亭匀,绝无凹凸,让您感觉到什么是圆润柔美。把玩在手,触摸肌肤的感觉,端拿舒适,百看而不厌。
其次要“稳”。尽管紫砂圆器是以圆形为主体结构,但同时也要在造型上力求安全稳固,避免协调。所谓的“稳”,包括视觉上的“安稳”,以及实用层面的“平稳”。前者满足使人心生安定、圆满详和的基本要求;后者则是避免因设计不良而产生的执用不顺,甚至因而造成壶身破损,无回天之术。
其三要“匀”。一把砂壶由壶身、壶嘴、壶盖、壶钮等组成,这些附件与主体之间均匀搭配需要协调一致,不可各行其是。
例如:我们常见的《仿古壶》和《一粒珠壶》,往往采用以圆为主体进行变化夸张由小见大的设计原则,就是将壶钮做成壶身的模样,通过形状的统一,体积的对比,来达到视觉上的舒适美感。
最后要“正”。这就是在制作的工艺上必须达到规矩严谨、端正挺括。正圆务必端正,椭圆力求顺畅,不可模棱两可。一把光货并非处处都圆的无棱角,而是根据造型的需要来变化,但要过渡得当,力求做到顺畅。在口盖、圆足、壶嘴等处,同样藏有许多的线面转折与明暗过渡,这些地方都必须一丝不苟,丝毫马虎不得。光货的结构有着共同的特点:正视是辐射对称,俯视是轴心对称,使观看者得到视觉上的平衡,通过反复地观赏和使用,来发现感觉其中的内涵,进一步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升华。
总之,要想做好一把光货壶,必须要做到以上四点。作品从设计到完成,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开阔的创作思路。一件作品也是作者的文化、道德艺术素养及技艺的真实反映。如果一件作品能使你觉得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则是当之无愧的上品。